◆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産力佈局,構建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為我國在新征程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指明方向、擘畫藍圖。

◆ 立足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區域重大戰略,將不同區域板塊和橫跨東中西、連接南北方、溝通國內外的重要軸帶相結合,推動區域發展格局不斷優化,區域發展協同性不斷增強。

◆ 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

◆ 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5個産糧大省2021年産量超過全國40%,有效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

◆ 10年來,我國城鎮化率由53.1%上升到64.7%;2014年以來,全國有1.3億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88:1降至2.5:1;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城市群建設蹄疾步穩,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建立健全……

◆ 出臺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制定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指導意見,到2021年底共建立13個跨省份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 區域協調發展同共建“一帶一路”深度融合,自貿區、自貿港等開放平臺的區域佈局進一步優化。在與世界的互聯互通中,區域協調發展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強支撐。


文 |《瞭望》新聞週刊記者 安蓓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邁向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要解決好的重大課題。

2018年4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明確提出,推動好一個龐大集合體的發展,一定要處理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係,首先要解決思想認識問題,然後再從體制機制和政策舉措方面下功夫,做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這篇大文章。

2019年8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指出:“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總的思路是: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調整完善區域政策體系,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各類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加快構建高品質發展的動力系統,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統攬全局,不斷豐富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我國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引領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産力佈局,構建優勢互補、高品質發展的區域經濟佈局和國土空間體系。這為我國在新征程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指明方向、擘畫藍圖。

如今,960萬平方公里廣袤大地上,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高品質發展動力源作用日益增強,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走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東西部發展差距持續縮小,重要功能區關鍵作用更加凸顯。

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2022 年 9 月 8 日攝) 楊世堯攝 / 本刊

【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

“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援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把高品質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作出部署安排。

謀篇佈局,區域重大戰略漸次出臺。黨的十八大以來,聚焦我國區域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區域經濟發展和空間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謀劃、部署、推動了一系列區域重大戰略——

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突破,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建設階段,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成效顯著;

長江經濟帶發展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成效顯著,發生轉折性變化,實現了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持續推進,硬聯通、軟聯通不斷加強,對支援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發揮重要作用;

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進程加快,政策協同、産業合作、設施共建、服務共用、分工合理的一體化格局逐步形成;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紮實起步,污染防治、生態保護修復、深度節水控水等領域重大工程深入實施……

中華大地上,以區域重大戰略為引領,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區域聯動格局逐步形成,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更加均衡、更高層次邁進。

“立足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通過區域重大戰略,將不同區域板塊和橫跨東中西、連接南北方、溝通國內外的重要軸帶相結合,推動區域發展格局不斷優化,區域發展協同性不斷增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説。

優勢互補,以區域發展服務全局。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對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不能簡單要求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上達到同一水準,而是要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

從全局謀劃區域,以區域服務全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更加清晰,佈局更加完善——

尊重客觀規律,産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為主要形態的增長動力源,進而帶動經濟總體效率提升;

發揮比較優勢,經濟發展條件好的地區承載更多産業和人口,發揮價值創造作用,生態功能強的地區要得到有效保護,創造更多生態産品,增強邊疆地區發展能力,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經濟支撐,以促進民族團結和邊疆穩定;

完善空間治理,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劃分政策單元,對重點開發地區、生態脆弱地區、能源資源地區等制定差異化政策,分類精準施策。

機制有效,確保區域協調發展走深走實。圍繞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中央層面成立領導小組統籌指導,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綱領性文件為戰略實施提供根本遵循,中央財政加大資金支援力度,在相關部門設立領導小組辦公室承擔日常工作,各地政府成立相應機構推動落實。

10年多來,我國區域發展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取得歷史性成就——

區域發展相對差距持續縮小,協調性逐步增強。中部和西部地區生産總值佔全國的比重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

動力源地區引擎作用不斷增強。2021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地區生産總值總量超過全國的40%,發揮了全國經濟壓艙石、高品質發展動力源、改革試驗田的重要作用。

重要功能區關鍵作用更加明顯。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5個産糧大省2021年産量超過全國40%,有效維護了國家糧食安全;在重點地區建成了一批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基地;青藏高原“中華水塔”保護工作紮實推進,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長江、黃河干流水質總體優良。

特殊類型地區實現振興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不斷提高;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更加均衡;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準逐步接近,東部、東北、中部與西部地區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比分別從2013年的1.7、1.29、1.1下降至2021年的1.63、1.11、1.07……

“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必須尊重客觀規律”“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必須統籌發展和安全”——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司司長肖渭明説,這是10年多來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實踐得出的四點重要啟示。

重慶果園港(2022 年 5 月 24 日攝)王全超攝 / 本刊

【把握區域協調發展辯證法】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證法,深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為高品質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區域重大戰略加速落地,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系統加快構建。

2022年11月23日,中國中鐵産業集群疏解落地雄安新區揭牌暨啟動儀式舉行,這是雄安新區迎來的首個央企産業集群入駐。11月25日,雄安宣武醫院(新區投資部分)項目主體結構全面封頂。

京畿重地,瀕臨渤海,攜攬“三北”,是北方地區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然而,京津兩極過於“肥胖”,周邊中小城市過於“瘦弱”,特別是河北與京津兩市發展水準差距較大,城鎮體系結構失衡。

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正是著眼深入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戰略,建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的關鍵之舉。

如今的雄安新區,塔吊林立、熱火朝天,已進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建設同步推進的階段。中國星網、中國中化、中國華能3家央企總部全部進場施工,中國礦産資源集團已完成總部選址,首批疏解的在京部委所屬4所高校、2所醫院選址全面落位,中科院雄安創新研究院等一批市場化疏解項目開工建設……雄安新區這座未來之城加快建設,各項疏解工作穩妥有序推進。

新區設立以來,已謀劃推進重點項目共計240個,預計總投資8000多億元,累計完成投資超4900億元,有力支撐了當前經濟增長,也為高品質發展奠定紮實基礎。

牢牢把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牛鼻子”,高標準高品質建設雄安新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邁向更高水準;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導向,持續深化生態環境系統保護修復,努力將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暢通國內國際雙迴圈主動脈、引領經濟高品質發展主力軍;積極穩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促進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打造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再上新臺階,力爭在若干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從根本上提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品質……

聚焦實現戰略目標和提升引領帶動能力,推動區域重大戰略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為區域協調發展打造強勁引擎。

——主要區域板塊協調發展的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關於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高品質發展的意見》等綱領性文件先後印發,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開創中部地區崛起新局面、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區域協調發展走深走實,匯聚成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宏闊圖景。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完善基礎設施網路、加快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塑造發展新優勢……在邁向高品質發展的轉型突破中,結構更優、活力更足的中西部地區正釋放出強勁增長潛力。

糧食安全“壓艙石”地位更加鞏固,重點領域改革走向深入,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創新驅動內生動力不斷激發,經濟開放水準逐步提升,綠色發展、協調發展加快推進,在基礎設施、能源石化、新動能培育等領域部署了一批重點項目,經濟發展後勁持續增強……東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積極進展。

發揮創新要素集聚優勢,率先實現産業升級,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率先建立全方位開放型經濟體系……東部地區在率先實現高品質發展上持續邁出新步伐。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在城鄉融合發展中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更加注重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加注重環境宜居和歷史文脈傳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幸福感。

10年來,我國城鎮化率由53.1%上升到64.7%;2014年以來,全國有1.3億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88:1降至2.5:1;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城市群建設蹄疾步穩,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不斷建立健全……

縣城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支撐。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這是引導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城鎮化、完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空間佈局、擴大內需、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舉措。

在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進程中,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持續釋放,發展的協同性、整體性不斷增強,發展的內部縱深愈發開闊。

在山東省惠民縣胡集鎮惠臺葡萄專業合作社,村民在採摘葡萄(2022 年 9 月 24 日攝) 郭緒雷攝 / 本刊

【向更高水準和更高品質邁進】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更高水準和更高品質邁進,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聯動性、整體性,為區域協調發展這盤大棋打通經絡,開創新局。

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中,以改革創新打破地區分割和利益藩籬,為高品質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的新安江,是浙江省最大的入境河流,也是皖浙乃至長三角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

2012年,皖浙兩省在新安江啟動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原則,建立補償標準體系。兩省約定,年度水質達標,浙江對安徽進行補償,反之安徽對浙江進行補償。

建立流域上下游互訪協商機制、構建財政支援生態保護長效機制……10年間3輪改革試點,以體制機制建設為保障,皖浙兩省走出了一條“上游主動強化保護、下游支援上游發展”的互利共贏之路。

中央和地方之間、各省區市之間、中央各部門之間……在推動高品質發展過程中,打破地區分割和利益藩籬,協調發展是瓶頸,也是突破口。根本要靠深化改革。

2016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明確提出讓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促進保護者和受益者良性互動,調動全社會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出臺建立長江、黃河全流域橫向補償機制的實施方案,制定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流域生態保護補償的指導意見,到2021年底共建立13個跨省份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關部門和地方切實加大生態保護補償力度,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初步建立。

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啟動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持續深化改革,從多方面入手破除障礙區域協調發展的頑瘴痼疾。

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對外公佈。健全市場一體化發展機制、深化區域合作機制、優化區域互助機制、健全區際利益補償機制、創新區域政策調控機制、健全區域發展保障機制……在持續深化改革中,統籌有力、競爭有序、綠色協調、共用共贏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加快形成。

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中,以高水準開放塑造新優勢,高品質發展的活力更加充沛。

1月6日上午,2023年首趟西部陸海新通道鐵海聯運年貨班列x9574次列車從廣西欽州發出。

這個滿載速食麵條、香蕉幹、食用植物油、椰汁等東盟特色年貨的班列2天后到達重慶,再轉運到終端市場供廣大消費者採購。

位於我國西部地區腹地,北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南連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同銜接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為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提供助力,在我國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2022年,中歐班列全年開行1.6萬列、發送160萬標箱,同比分別增長9%、10%;西部陸海新通道班列發送貨物75.6萬標箱,同比增長18.5%……區域協調發展同共建“一帶一路”深度融合,自貿區、自貿港等開放平臺的區域佈局進一步優化。在與世界的互聯互通中,區域協調發展為高品質發展提供更強支撐。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要以改革開放創新為側重點,著力在深化改革探索、創新體制機制、激發市場活力等方面下功夫,不斷探索積累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品質發展、高水準開放。”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説。

區域協調發展,是一盤著眼全局、縱橫聯動東西南北、統籌聯通國內國外的發展大棋局。

要打好攻堅戰,突破利益藩籬、構建長效機制,激發內生動力、培育創新活力,在攻堅破障中為高品質發展打造強勁引擎;

要打好持久戰,既要做好頂層設計,一張藍圖幹到底,又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堅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穩紮穩打、步步推進。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必將實現各區域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品質發展提供澎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