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開中國地圖,深圳對口支援、幫扶、合作與協作交流地區呈放射狀,從帕米爾高原到雪域西藏,從革命老區到祖國邊陲、從東北到西南……一座座合作共建産業園,是深圳與對口合作地區“雙向奔赴”的見證;一座座佈滿深圳印記的學校、醫院,是深圳援建對口幫扶地區的最好注腳。

深圳始終銘記“感恩改革開放、回報全國人民”的政治責任,以先行示範的擔當作為,自覺服務於全國鄉村振興戰略大局,以鄉村振興、幫扶協作、對口合作等為重點工作,促進對口幫扶的9省區97縣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2022年全年深圳共投入財政幫扶資金50.4億元,實施了437個項目,探索出了一條産業合作、民生發展、消費幫扶、智慧農業等重點領域的深圳特色幫扶樣本,以經濟特區輻射帶動下好“全國一盤棋”,併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深圳力量。

“爆買”121億元 打造全國消費幫扶“深圳樣板”

消費幫扶賦能鄉村振興。記者從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獲悉,2022年深圳完成消費幫扶産品總採購金額達121.69億元,完成年度目標進度的105.78%,全市共有3976個單位採購了18.51萬單消費幫扶産品。

深圳市鄉村振興和協作交流局局長劉衛翔介紹,深圳以創建國家消費幫扶示範城市為契機,著力培育特色農副産品品牌,構建好機制、好産業、好産品、好渠道“四個好”的可持續消費幫扶模式,通過“圳品”認證,讓“標準進村,圳品入灣”,暢通農産品從田間地頭到粵港澳大灣區百姓餐桌的通道,讓消費幫扶成為激活區域間內迴圈的“雙贏之舉”。

在深圳海吉星消費幫扶中心,記者看到這裡匯聚了汕尾大米、新疆乾果、廣西沃柑、巴馬飲用水、河源山茶油、西藏牦牛肉乾等上千種來自深圳對口幫扶省區的特色農副産品。截至目前,深圳累計評定對口地區“圳品”181個,並通過“海推海選 聯展聯銷”消費幫扶百強好産品評選活動,評選出100款“好産品”向全市推介。可以説,深圳以先行示範標準打造消費幫扶“全國樣板”,讓“圳品”不斷出圈,通過貢獻鄉村振興“圳”能量,實現消費幫扶採購額突破性增長,紮實有效地推進了鄉村産業振興。

針對消費幫扶農産品“賣難”問題,深圳把拓寬銷售渠道放在首位,強化“線上和線下”“政府和市場”“機關和企業”三協同,著力構建農産品從脫貧戶到市民餐桌立體式、全方位供應鏈條。其中僅加強對口地區物流體系建設,近三年來深圳就在廣西投入2.5億元財政協作資金,帶動其他資金15億元,與當地共建了43個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成供深農産品示範基地121個,促成農業投資簽約項目138個,總投資額249.7億元。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是深圳幫扶的重點對象。這個曾經的深度貧困縣如今已建起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倉儲物流中心、冷鏈加工中心俱全,産品銷往全國200多個銷售點、258家微店,帶動5.3萬戶脫貧戶參與,受益群眾8.7萬人。

深圳還發揮直播帶貨在拓寬農産品銷售渠道、帶動鄉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打造直播帶貨矩陣,組建消費幫扶直播帶貨聯盟,組織“2022年百萬職工消費幫扶年貨直播帶貨周”,採用年貨推介、特色民俗文化表演、旅遊介紹、美食試吃等喜聞樂見的形式,讓電臺主持人、前方一線幹部、當地農戶等136名主播參與活動。活動期間,線上線下累計實現交易金額近1.06億元。

深圳消費幫扶還堅持政府引導與推動市場主體參與並重,促進幫扶協作地區增收致富與大灣區企業互利共贏並重。劉衛翔透露,目前正在籌備成立深圳消費幫扶聯盟,打造全産業鏈條幫扶模式。支援春谷園以市場化運作理念,成立深圳市大鏟灣農産品消費幫扶中心。

為鄉村振興注入數“智”活力

數智鄉村建設作為數智技術應用和鄉村建設發展的重要“結合點”,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對我國鄉村振興和數字中國兩大時代戰略的積極響應。數智鄉村引領著基層治理模式變革,數字經濟激活了鄉村振興新動能。

科技之城深圳積極組織數字鄉村相關企業、科研院所、運營商等主體在全國範圍內“組團式”開展數字鄉村建設,聚集數字鄉村産學研融合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提供系統落地方案,助力鄉村産業、生態、治理、文化等方面實現數字化轉型,通過科技賦能,大力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推進智慧農業發展,引領基層治理模式變革,數字經濟也為鄉村振興産業夯實了基礎。

深圳本土企業騰訊以“騰訊為村”為抓手,為鄉村可持續發展提供數字化服務平臺;華為積極參與全國多地農業農村數字化建設的探索及實踐,構建以智慧終端、5G、計算、雲、AI為基礎的數字農村底座……一大批數字鄉村項目的實施,讓城鄉間的“數字鴻溝”不斷縮小,鄉村生産生活更加便捷高效,成為鄉村振興的助推器。

深圳利用科技優勢,加快突破性新品種培育推廣,助力對口地區實現“藏糧于技”“藏糧于地”:在廣東汕頭,深圳推動當地種豬育種育苗、無公害生豬養殖,探索發展智慧化養殖,構建起綠色迴圈生態發展模式;深圳企業在汕尾開發智慧農業系統,強化荔枝品種的培育和改良,打造革命老區出口荔枝數字化種植基地。中國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在新疆喀什建立了首個海水稻基地和深喀現代農業示範園,深圳農業現代裝備研究院用先進的智慧農機裝備推動海水稻機械化插秧作業,新品種的海水稻比當地水稻品種畝産高出約100公斤,且精米出米率高達76%。

深圳還發動網際網路企業等社會力量引進先進理念,運用技術手段參與鄉村建設,推動資訊資源整合共用。如京東助農中心聯合中科數字發展中心打造數字鄉村大數據平臺,助力廣西多個縣域有效整合招商引資、農産品銷售等需求。深圳豐農控股推出“天天學農”網上問診農民職業教育培訓平臺,讓農民打開手機就能學到種植技術;深圳五穀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搭建現代社會化農業資訊服務平臺,平臺目前已涵蓋10大作物,共發佈了6000余篇農技文章和視頻節目,成為農戶了解種植技術、行業資訊等的重要渠道。

農産品從種植生産到高質高效流通,都離不開立體銷售供應網的搭建。中國平安保險創造性推出“區塊鏈産銷溯源+溯源保險+食品安全責任險”新模式,對農産品種植進行標準化管控,為每一包産品生成“放心碼”,消費者通過掃碼就可了解到農産品灌溉、施肥、質檢等農事追溯資訊。

産業共建激發內生發展動力

2022年5月,隨著華為“一總部、雙中心”項目的落地,深圳(哈爾濱)産業園區(簡稱深哈産業園)迸發出強大的吸引力。松花江北岸,昔日的荒灘地上崛起了一座現代化的産業新城。

深圳哈爾濱共同組建的深哈産業園。資料照片

深圳立足對口合作地區資源稟賦和産業基礎,通過共建園區平臺推動産業幫扶,發展特色産業激發內生動力。2022年以來,深圳加快推動正威、華為等一批合作項目落地實施,深哈産業合作項目合計有143個,已完成投資362.2億元。深圳善行醫療、哈工大人工智慧研究院等45家企業落戶園區,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産業不斷集聚。

園區共建是産業發展的強勁動力。近年來,深圳與對口幫扶地區産業共建不斷深化,越來越多的深圳企業到對口地區開拓市場。同時還充分發揮展會效益,組織77家企業參加5個國家級展會,促成交易近億元。

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産業集群,一個産業集群富裕一個地區。深圳還大力推動“20+8”産業集群與對口地區拓展合作,據不完全統計,深圳已累計共建或支援建設廣西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喀什深圳産業園、深河和深汕産業轉移工業園、深哈産業園等86個産業園,推動516個超億元項目落地,投資額超過1900億元。

在廣東省內,幫扶“新高地”不斷凸起,産業“飛地”成效更是顯著,深河、深汕共建産業園發展迅速,新引進28個超億元産業項目;45個深度協作項目也將在深圳推動下落地汕頭,初步確定投資額超900億元。其中河源高新區電子資訊和水産業集群強勁發展、汕尾共建産業園區龍頭項目牽引作用穩步增強、汕頭立汕智造(澄海)園區等一批標誌性項目加快建設……

深圳正持續推進“一縣一園”共建,首批10個重點培育示範園區在廣西啟動建設。在産業發展帶動下,深圳科技企業持續開拓廣西市場,農村勞動力就業渠道不斷拓寬。隨著産業共建地不斷深化,共建地區的內生發展動力被激發出來。廣西都安曾是深度貧困縣,如今已建起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園區中建成萬頭肉牛養殖基地3個、萬隻澳寒羊養殖基地4個,鄉級肉牛規模養殖場21個、肉羊規模養殖場45個。2022年以來,肉牛肉羊養殖業帶動全縣19個鄉鎮147個脫貧村1.5萬農戶持續增收。這是粵桂深化東西部協作、促進共同富裕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