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安徽省天長市豐倉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建昌在麥田裏查看苗情。
  本報記者 朱 雋攝
  圖②:河南省中牟縣狼城崗鎮青谷堆村返鄉創業青年李澤西在直播帶貨。
  王瑞怡攝
  圖③:上海市嘉定區華亭鎮聯一村華亭人家景區的設施農業大棚,棚內栽植的水培蔬菜長勢良好。
  張穎慶攝

廣西壯族自治區蒙山縣新圩鎮雙垌村,成片的油菜花與村莊、遠山構成一幅美麗鄉村圖景。
  林志清攝(人民視覺)

正月新春樂融融,廣袤鄉村洋溢著濃濃的喜氣。春節期間記者回鄉探親,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農業農村的蓬勃脈動;在和鄉親們的暢談中,體會他們的所念所盼;在熱氣騰騰的年味兒裏,近距離觀察農業新亮點、發展新態勢、鄉村新風貌;從一戶一村的新變化,探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動能。

——編 者

和“老把式”聊種糧經

練就科技種田“十八般武藝”

本報記者 朱 雋

這個春節,安徽省天長市的雨時斷時續,從年三十晚上下到了年初二。正月初二,雨勢剛收,豐倉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建昌就下了田,察看田裏有沒有積水、水溝有沒有被淤塞。眼見著綠油油的麥苗又躥了點個兒,張建昌高興地説:“是場喜雨,讓麥苗喝飽了水,攢足了勁。”

今年51歲的張建昌,家在永豐鎮橋灣社區,跟糧食打了幾十年交道,“咱就沒離開過地。”這兩年,稻油、稻麥輪作,讓張建昌沒得閒。論畝産,去年水稻約1600斤、小麥1000斤、油菜籽350斤,兩茬下來,産量超過噸糧。説起連年豐收的經驗,他總結了兩點:“一個是要良種、良法、良田配套,一個是要走規模化、組織化的路。”

“好種多打糧”,張建昌格外看重種子。他説,現在種子品種眾多,拿水稻品種來説,僅在天長市場上就能找到200多種。“種糧是露天的産業,受氣象條件影響大,不是所有品種都適合本地氣候,選擇能夠穩産的品種更能規避風險。咱們種糧大戶的責任就是試驗示範更穩定的品種,幫助小農戶解決選種難題。”

如何讓好品種的潛在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這需要配套的高産管理技術。”多年的實踐探索,加上細心學習,張建昌摸索總結出了一套實用技術——機插秧彈性秧齡育苗技術,解決了水稻秧齡過長無法栽插的問題;側深施肥和緩控釋肥技術,施一次底肥抵得上多次追肥的效果,肥料利用率提高20%;水稻留高茬小麥免耕條播技術,解決了秸稈全量還田造成土壤間隙過大和小麥缺墑的問題,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在學中乾,在幹中學,練就科技種田的“十八般武藝”,張建昌不僅被天長市農廣校聘為高素質農民培訓班兼職教師,還被農業農村部評選為“農機使用一線土專家”。

天長中小企業眾多,經濟較為發達,大多農民可就地就近就業。雖然在農忙時可以請假回家種地,但想要雇人幫忙,也是一工難求。在張建昌看來,解決“誰來種地”難題,提升種糧機械化水準尤為迫切。這些年,張建昌聯合合作社其他合夥人先後投入200余萬元,購買了大型拖拉機、旋耕機、插秧機和收割機等農機具。加上社員帶機入社,如今240多臺(套)“大鐵牛”,讓合作社水稻、小麥、油菜種植都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既提升了效率,也降低了成本。今年春節辦年貨時,張建昌沒給自家買啥,卻給合作社又添了兩台水稻插秧機,“今年雙搶時,效率能更高。”

張建昌的家庭農場流轉了500多畝地,大多已經改造成高標準農田。“田成方,路成網,基礎設施好、水利條件好,為耕種收全程機械化創造了好條件。”對於剩下尚未改造的地塊,張建昌説,今年下半年預計能改造完成。“改造高標準農田,鄉親們是實際受益人,參與熱情很高,道路、溝渠、泵站怎麼設計、怎麼施工,都想積極表達意見。”

橋灣社區有1.5萬畝耕地,平均每戶10多畝,村民對社會化服務需求強烈。豐倉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從成立之初的7戶,到如今的106個成員,提供的社會化服務貫通糧食耕種、育秧、插秧、收管、烘乾全鏈條,服務面積超過2.8萬畝,服務半徑輻射到江蘇。“農戶種糧有啥難題,咱也及時幫忙解決。”張建昌説,他的車買了3年,已跑了22萬公里,“接到求助電話,只要我有時間,肯定直接到田裏去看。”

提起今後的打算,張建昌説,科技種田幫助農戶解決了種糧難題,下一步要瞄準賣糧問題。“一家一戶對接市場不容易,得組織起來才行。”他籌劃著跟村集體合作,整合資源提升規模化、組織化程度,“規模上去了,把産業鏈條向加工延伸,效益再漲一截,種糧肯定越來越有奔頭!”

聽返鄉青年談創業路

用品質和味道贏得市場

本報記者 常 欽

臘月二十八,記者驅車前往河南省中牟縣狼城崗鎮青谷堆村,探訪返鄉創業青年李澤西。出發前,就聽説了他的傳奇經歷:90後的李澤西,是村裏第一個留學生,如今返鄉賣起醬來,靠直播帶貨,不到4年時間,愣是把奶奶的老手藝“瓜豆醬”變成了網紅商品,日均銷售2000單,年産值1000多萬元。

走進村口的谷堆情食品廠加工車間,生産線上一瓶瓶瓜豆醬滾動向前,李澤西正帶著10多個鄉親忙著灌裝、貼標、發貨。“還是年輕人辦法多,家門口有了新營生,帶娃顧家兩不誤,日子越來越舒坦。”村民李艷艷的家離車間就幾百米,經過培訓上崗,一天能包裝1000多件,月工資2000多元。

黑框眼鏡、球鞋、休閒褲,李澤西穿著幹練,話音洪亮。在他的辦公室裏挂著這樣一張照片:烈日當空,晾曬棚裏熱氣蒸騰,上百人穿梭在近兩萬個曬醬瓦盆間,用木勺攪動紅亮的瓜豆醬。“以前拍人像,如今把鏡頭對準鄉村,你瞧這場景震撼不?”李澤西説。

2016年,李澤西留學回國,最初在北京當了兩年的攝影助理,打燈光、弄造型、擺機器,拍了上萬張人像照片。“返鄉過年的時候,我拿著相機在村裏拍照,發現原來的土路變成水泥路,物流快遞進村,寬頻無線覆蓋,我就琢磨著這麼好的條件,要是能選準一個産業,肯定能行!”

因地制宜,看看家鄉有啥優勢。李澤西想起在留學期間,每次帶去奶奶做的瓜豆醬,同學們直誇“中國小菜好吃”。“奶奶做的瓜豆醬十里八鄉都有名,出門在外總是念著這個味兒。”看到村裏、鎮裏家家戶戶都會做瓜豆醬,李澤西開始琢磨,如何運用新技術推動這一傳統製作技藝升級為現代産業。

他調研發現,看似家常的瓜豆醬,其實大有門道。中牟縣地處中原腹地,此地生長的大豆、西瓜品質好,鄉親們對臭豆進行改良加工,研製開發出了瓜豆醬。李澤西説:“作為季節性産品,每年只有三伏天的兩個月時間可以製作,精選的黃豆和西瓜,經過煮豆、裹面、捂豆、曬醬等十余道工序才能製作完成。”

2019年4月,李澤西成立了鄭州醬子食品有限公司,註冊了商標,將奶奶李素蓮請來做全程技術指導。“調味醬耐儲存、食用場景多元,是農産品電商領域裏銷量較好的品類之一。同時,中牟瓜豆醬作為傳統記憶,也是一种家鄉味道,拍照、剪視頻是我的拿手好戲,觸網賣醬、直播帶貨我很有信心。”李澤西説。

為了還原老味道,李澤西在奶奶的指導下,選用新鮮西瓜做原料,採用自然晾曬發酵,運用下料晾曬等純古法手工製作。除了夏日陽光,産品配料表裏,只有大豆、西瓜、食鹽,不添加任何防腐劑。“為了讓消費者放心,我們在直播時全程展示製作流程。”李澤西坦言,“我們就是用品質和味道去贏得市場。”

在繼承中創新,用新渠道壯大産業。為了彌補短板,李澤西開闢了線上渠道——試水直播帶貨。從起初攝像、剪輯、主播、運營一肩挑,到招聘專人在鄭州有了200多平方米的直播基地,總粉絲達到100萬人,累計帶動就業上萬人次,生産期日用工量最高達170人。

翻開公司的生産銷售報表,兩組數據印象深刻:2019年産量1萬斤,産值40萬元,長期職工5名,生産期日用工20名;2022年産量40萬斤,産值1500萬元,長期職工40名,生産期日用工最高170名。“縣裏給予低息貸款、搭建學習平臺,鎮政府協調解決生産用地,新的生産廠房、自動化設備3月份就能投入使用,産能規模將擴大到五六十萬斤,帶動更多鄉親靠手藝增收。”李澤西説。

如今,不僅瓜豆醬製作技藝獲評鄭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李澤西也成為第十代技藝傳承人。採訪結束時,記者在村口碰見了78歲的李素蓮。“從手藝到産業,村裏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多了,人氣也旺了起來。”李素蓮相信,只要擼起袖子加油幹,青谷堆肯定能變成“金谷堆”。

進示範村看新業態

三産融合帶來好前景

本報記者 李曉晴

春節假期,上海城市街頭的遊客絡繹不絕,距離市中心幾十公里的鄉村同樣喜慶熱鬧。藏在綠葉裏的“紅瑪瑙”,喜迎一批又一批嚮往田園意趣的遊人。

又是一年草莓採摘季,嘉定區華亭鎮聯一村華亭人家景區內,遊客穿梭在採摘園裏,摘下一個個鮮紅、飽滿的草莓。“我們的草莓品種好,個大多汁,很受遊客歡迎。”景區負責人周建宇熱情推薦。記者也加入採摘隊伍,新摘下的草莓在水池洗凈,食之滿口留香。

離草莓採摘園不遠,就是巨大的玻璃溫室。溫室裏搭建了魚菜共生迴圈養殖系統,魚在水裏遊,魚的排泄物通過管道輸送給水培蔬菜,芹菜長勢良好,生菜色澤鮮嫩,溫室裏栽植的香蕉樹上還挂著一串串熟透的香蕉。

“村裏有田園康養、科普教育、研學拓展、親子體驗等多種項目,適合各個年齡層的遊客來休閒度假,去年一年我們接待遊客近萬人次。”周建宇介紹。

2018年,由嘉定區政府主導,華亭鎮引入社會資本,農村集體經濟參與入股,都市服務型田園綜合體項目落地聯一村。5年來,項目帶動美麗鄉村建設,促進三産融合,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聯一村都市休閒農業實踐也就此展開。

談起嘉定農業,葡萄是一張閃亮的名片。聯一村裏也有一片葡萄園,出産的“金香一號”葡萄果實碩大、果肉堅實。讓人意外的是,這種品質優良的水果曾面臨銷售渠道單一、經營效益不佳等困境。變化發生在聯一村開展都市休閒農業實踐之後。面向都市大市場,線上鋪開宣傳渠道,線下舉辦採摘等活動,憑藉産品的高品質,市場打開了,讓鄉親們體會到了高附加值的甜頭。“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吃上我們的新品種葡萄,時間不長,種植園已經增收近7萬元。”“金香一號”培育者金友祥説。

華亭鎮田園綜合體項目負責人李萌介紹:“下一步將在農業産業片區基地建設約100畝玻璃溫室、連棟薄膜溫室等各類作物種植設施系統。設施建成後,將與合作社或農戶合作,通過産品採購、訂單生産等模式,推動周邊農業生産規範化、品牌化,實現農業高效運轉。”

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新産業新業態蓬勃興起,讓聯一村變了模樣。村莊先後榮獲中國美麗休閒鄉村、上海市鄉村振興示範村等稱號。

産業振興帶富一方百姓。聯一村村民陸秀英今年已經60多歲,這段時間在草莓園裏從事摘除老葉、裝箱等工作。“現在每天干的事不累,還能有收入,再加上每年的分紅,一畝地有幾份收入,去年掙了3萬多元。”

周建宇2012年大學畢業後留在了城市工作,2020年得知村裏旅遊項目急需人才,選擇回到家鄉。幾年下來,他的獲得感滿滿:“家鄉發展越來越好,在家門口就找到喜歡幹的事,收入也不錯,今年我家還將搬進嶄新的安置房,現在就盼著更多的人能來我家鄉看看,體驗現代化鄉村的滋味。”

聯一村黨總支駐村第一書記倪曉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村民將自家土地流轉出去,一畝地一年的收入1300元。依託新産業,除了能獲得産業分紅,還可以成為新項目的工作人員,月收入能超過3000元,收入明顯提高。”

“下一步,聯一村將結合特色農産品種植、康養度假、農業研學、度假農莊等功能,強化‘農、養、旅、居’一體化的都市休閒農業産業體系,深化三産融合,助力農民增收與鄉村振興。”倪曉清説。

版式設計:張芳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