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2023年新聞發言人名錄。

此次名單中,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委、各省(區、市)黨委和政府新聞發言人共272位,其中中央部門158位,地方114位。與2023年的279位相比減少了7位,其中中央部門減少9位,地方增加2位。中組部發言人、統戰部部級發言人暫缺,河北省委新聞和天津市政府發言人暫缺。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2023年新聞發言人名錄

2004年,國務院新聞辦首次公佈新聞發言人人數為75人,至今已經擴增了3倍多。

除了數量的變化,新聞發言人的結構也在變化。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越來越多的省部級官員成為新聞發言人,同時越來越多的業務負責人走上了新聞發言人崗位。在地方黨委,多地新聞發言人由黨委常委擔任,其中包括不少是黨委秘書長和宣傳部長。地方政府的新聞發言人多為政府正副秘書長、辦公廳正副主任擔任。

越來越多部級官員走上新聞發言人崗位

此前,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新聞發言人由中央紀委副書記、國家監委副主任與宣傳部部長兩人擔任。2023年公佈的名單中,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新聞發言人則是由中央紀委副書記、國家監委副主任張福海擔任。

2021年,在新聞發言人名單中“中共中央有關部門新聞發言人”部分,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加挂國家宗教事務局、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牌子)、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等部門的新聞發言人中,首次出現了部級官員。

去年,中共中央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辦公室(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央檔案館(國家檔案局)、中共中央保密委員會辦公室(國家保密局)等部門新聞發言人的職務均為副主任、副校長、副院長、副館長等。

↑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王洪祥(資料圖)

今年,中央政法委新聞發言人為副秘書長王洪祥,其餘中共中央有關部門的發言每人平均由部門的副職擔任,其中中央深改委辦公室、中央財經委辦公室由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擔任新聞發言人。

在地方,省級黨委新聞發言人一般由各省(區、市)的黨委常委擔任,一般是黨委秘書長或宣傳部長。地方政府新聞發言人多為政府副秘書長、宣傳部副部長或辦公廳主任擔任。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侯鍔曾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一些主要領導走上新聞發言人崗位,這就是將“一把手高度重視”的理念,落實在組織上、行動上的具體體現。官方新聞發佈的權威性體現在資訊覆蓋的全局性、時效性、準確性,應當確立一種新的新聞發佈理念就是:每一個部門的主官“一把手”,首先也應該是一位合格的新聞發佈官、新聞發言人。

更多業務負責人走上發佈臺

國家疾控局首次公佈發言人

在部委,64家部委單位有118位新聞發言人,他們多為辦公廳(室)負責人、新聞司負責人、綜合司負責人、政策法規司或者政研司負責人擔任,也有很多業務負責人走上了新聞發言人崗位。

比如,工信部新聞發言人仍然是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田玉龍和資訊通信管理局局長趙志國,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中除了有政研室主任、副主任,另外還有一位是運輸服務司司長蔡團結。

↑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資料圖)

此外,水利部新聞發言人中有水旱災害防禦司副司長王章立,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中有調查統計司司長阮健弘,國家稅務總局新聞發言人中有收入規劃核算司司長榮海樓,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中有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淩暉,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中有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王亞偉。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的新聞發言人中除了有綜合司司長李國平,還有國家航太局秘書長許洪亮,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鄧戈,國家核事故應急辦公室副主任黃明全。

國家疾控局作為新設立的部門也首次公佈了新聞發言人。新聞發言人為綜合司一級巡視員熊煌。

在人員規模上,一些部門的發言人隊伍更加精簡,交通運輸部新聞發言人由去年的5人變為3人,自然資源部新聞發言人由去年的4人變為1人,商務部、應急管理部由去年的3人變為2人。

哪些老面孔繼續連任?

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繼續奮戰發佈臺

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已經連續多年出現在“中央國家機關和地方新聞發言人名錄”。公開簡歷顯示,她曾在中國教育報刊社做過記者、編輯,先後任部門主任、編委、副總編輯等職務。2008年2月任教育部《人民教育》雜誌副總編輯(副司級)。當年6月,任教育部辦公廳副主任兼新聞辦主任、新聞發言人。

外交部新聞發言人華春瑩自2012年擔任新聞發言人以來已超10年,2019年7月,她接棒陸慷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2021年擔任外交部部長助理、新聞司司長。

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司長劉友賓也是一位資深“發言人老兵”。2017年1月,原環境保護部建立例行新聞發佈制度。當年12月,劉友賓任原環境保護部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機構改革後,劉友賓任生態環境部首任宣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至今。

紅星新聞記者 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