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對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發揮著“壓艙石”作用。剛剛過去的2022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成效超出預期,不僅糧食産量創歷史新高,鄉村産業培育壯大,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而且科技支撐作用顯著增強,昭示著未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後勁十足。

2022年各地區、各部門統籌疫情防控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工作,狠抓責任、政策、工作落實,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糧食産量達13731億斤、增産74億斤,再創歷史新高,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糧食生産實現“十九連豐”,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了。全年豬肉産量5541萬噸,比上年增長4.6%。牛羊禽肉、牛奶、水産品也全面增産,蔬菜水果供應量足價穩。同時,鄉村産業培育壯大,農民增收渠道持續拓寬。2022年,我國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0133元,首次邁上2萬元這個新臺階,不僅脫貧攻堅成果持續得到鞏固,而且隨著中央進一步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工作,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邁出了堅實的一步,科技對農業高品質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的同時,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水準也邁入世界第一方陣。可以説,近年來,我國“三農”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確實鼓舞人心,也彰顯鄉村振興澎湃動力。

這得益於中央高度重視對“三農”工作領導和支援。重農固本,國之大綱。2022年新年伊始,中央就發佈了21世紀以來第19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就牢牢守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以及突出年度性任務、針對性舉措、實效性導向,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作用,紮實有序做好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重點工作,推動鄉村振興取得新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出新步伐等方面作出具體安排。通過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尊重農民首創精神,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這得益於堅持和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改革開放以來,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從一輪承包期15年到二輪承包期30年再到“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從農村土地承包法的制定修訂到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等系列政策措施落地,我國農村改革的一個核心方向就是不斷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實踐證明,堅持和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維護農村穩定的制度保障,也是鄉村振興的制度基礎。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我國農村改革擴面深化,鄉村發展動能持續增強,各地在農村實行以農民家庭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既充分調動了農民個人的積極性,又有強大集體經濟作支撐,發揮著主導作用,彌補了家庭經營和個體私營的不足,實現了優勢互補,從而為全體村民共同富裕奠定了體制基礎。

這得益於利用科技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近些年來,我國農村之所以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在於在堅持尊重農民首創精神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對農業科技服務能力的提升。特別是在加快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農業科技成果系統整合,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繼續推進農業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在進一步夯實鄉村産業基礎的同時,持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也就是説,不僅要讓農民務農種糧有錢賺、多得利,而且進一步推進産業融合提效增收,促進就業創業拓崗增收,由過去“以種植業為主、以糧為綱”的高度單一結構向“農林牧漁全面、協調發展”的立體式複合型結構轉變,並走向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生産和經營,讓鄉村煥發新氣象,釋放新動能,未來農業農村高品質發展潛力巨大!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相信:全國各地會繼續認真貫徹落實好中央有關“三農”工作一系列決策部署,凝聚起鄉村振興澎湃力量,不斷推進鄉村共同富裕,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