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財務大臣鈴木俊一日前警告稱,該國財政健康狀況出現“前所未有”的惡化。有日媒甚至預測,日本GDP可能在今年被德國超過,降至全球第四位。面對形勢嚴峻的經濟狀況,日本政府卻出現方向迷失的嚴重問題。
2022年5月,日本國會通過所謂《經濟安全保障推進法》,大打“經濟安全牌”,以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為招牌,打開“政府”可以干預經濟運作的大門。同年的12月16日,日本政府又以內閣決議方式通過所謂“新安保三文件”。
“吉田路線”是戰後日本經濟成功崛起的關鍵,和平主義更為日本贏得國際聲譽。“吉田路線”就是戰後初期吉田茂任首相期間確立的日本國家戰略,核心是依靠經濟繁榮而非軍事手段實現國家強盛,即所謂“經濟中心主義、輕武裝和日美安保”三大支柱。朝鮮戰爭前夕,美國曾試圖重新武裝日本,要求其組建30萬人規模的陸軍隊伍。吉田首相以“和平憲法”為由,只是答應組建自衛隊,從而確立“專守防衛”的防衛戰略。其弟子池田勇人任首相後繼承並進一步鞏固“吉田路線”,使之成為日本長期堅持的國家戰略核心。現任首相岸田文雄是池田在自民黨內創建的宏池會繼承人,現稱為岸田派。
作為宏池會的新掌門人,岸田文雄在2021年9月競選自民黨總裁時打出“令和版收入倍增計劃”,將之作為自己倡導“新型日式資本主義”的核心。此舉顯然是試圖借用池田首相1960年編制的“收入倍增計劃”,當時該政策頗受歡迎,有民調顯示,民眾對岸田經濟政策的期待高達69%。然而,一年多後,“收入倍增”竟變身“防衛費倍增”,嚴重背離“吉田路線”,“反擊能力”也突破“專守防衛”方針,嚴重衝擊“和平憲法”。
“統一教”事件讓岸田的支援率急轉直下。日本經濟新聞社與東京電視臺去年12月的調查顯示,岸田內閣的支援率已經降至35%,不支援率則高達57%。轉捩點出現在去年7月安倍遇刺之後。這一調查揭開了日本政治的“傷疤”:政治家們為了選票往往不擇手段。有大量自民黨議員與“統一教”(現名“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存在瓜葛。日本國民對此頗為反感。
急於求成找到“成績單”,這是岸田內閣迷航的一大原因。執政一年多來,雖然贏得參、眾兩次選舉,但岸田提出的“新型日式資本主義”等招牌式口號卻變得虎頭蛇尾。繼“統一教”事件之後,四任內閣大臣在兩個月內因涉及醜聞接連去職。可以想見,在已經召開的日本通常國會上,選人用人之責將成為在野黨攻擊首相的“新抓手”。或許是感受到了“風雨飄搖”,岸田才緊急祭出“防衛費倍增”牌,此舉當然也成為岸田訪美的一份“伴手禮”。但問題是,放棄“專守防衛”採取的以鄰為壑之舉,不僅不會為日本帶來真正的安全,而且將挑起地區軍備競賽、破壞亞太安全穩定。更何況,在日本經濟萎靡不振之際,如何實現“防衛費倍增”本身就是個大問題。
日本經濟已深深融入全球化體系,中國是日本的重要經濟夥伴。2015年以來,中國已經成為日本企業投資回報率最高的市場,在華日本企業數超過3.3萬家,互惠共贏的經濟關係無疑是歷屆日本首相制定對華外交方針的基礎。今年5月,日本廣島將舉辦G7峰會。在34年前的G7巴黎會議上,時任首相宇野宗佑曾力主不要孤立中國,翌年還恢復對華貸款,為1992年日本天皇訪華奠定基礎。面對當下美國推行的逆全球化舉措,日本應該站在維護全球多邊框架的立場上,繼續堅持做“自由貿易的旗手”。G7廣島峰會將成為考驗日本政治智慧的一張歷史考卷。(作者是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教授、日本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