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9日刊發文章《春運現場:出行故事匯聚經濟恢復向好暖流》。文章稱,1月7日是2023年春運首日,億萬人踏上回鄉之旅,人潮涌動、摩肩接踵的景象重現。中國證券報記者兵分十二路,實地走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十余個城市火車站,從一個個平凡的出行故事中,可以感受到中國經濟已積聚起恢復向好的澎湃暖流。

春運連著你我他,讓我們透過春運現場,去感受春節的年味,去感知經濟復蘇的脈搏。今年是疫情政策優化調整後首個“回家過年”的春節,對於無數的旅客而言,他們懷著急切的心情,希望能更快速地回家。流動,是中國繁榮的“時代密碼”,流動中國活力不斷增強,既呈現鐵路忙碌的景象,也折射中國經濟市場蓬勃的生機與活力正在不斷升騰。走進春運一線,我們能近距離地感受到擁擠、繁忙、熱鬧的景象,這些久違的煙火氣,正是中國經濟不斷回暖的生動體現。要讓流動中國的流速更快,跑出中國經濟復蘇“加速度”,尤其需要下好“一盤棋”,更科學精準組織運力,確保每一條線的運力更充足,讓旅客走得了、走得好,在疾馳的列車中,帶來希望、帶來活力、帶來信心,更好地推動“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經濟發展目標落實。

客流顯著增加,流動中國活力涌現。數據無言,卻是流動中國活力涌現的最好證明。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春運工作專班公佈的數據顯示,1月7日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3473.6萬人次,環比增長11.1%,比2022年同期增長38.9%。客流量顯著增加,讓我們看到流動中國正在逐漸恢復,當然,也要看到人流高峰與疫情高峰疊加,對鐵路是艱巨的考驗,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是需要鐵路人主動迎接時代考驗,在春運“大考”中更好地履職盡責,方能更好統籌鐵路運輸的各項工作。

運力充足供應,流動中國加速奔跑。從“四縱四橫”到“八縱八橫”,中國鐵路網在不斷加密,要更好地推動春運,保障春運期間出行需求,就需要堅持科技賦能,要運用新線新站資源和新投用復興號動車組等先進裝備,方能增強路網整體功能,提升客運能力,滿足旅客的出行。顯然,運力更充足的供應,方能讓旅客的出行之路變得更順暢,也能承載更多的客流量,讓流動中國在加速奔跑中,讓我們感受到鐵路的“大流量”正在變成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動力”,推動鐵路高品質發展。

積極消費信號,流動中國提振信心。春運,既是對鐵路的考驗,也能讓我們在涌動的人流中,感受到逐漸恢復的經濟市場,釋放更多積極的消費信號,讓更多的人提前規劃春節的出行。顯然,春運既是一面鏡子,客觀地反映經濟社會的發展,呈現鐵路的運營情況,春運也是一個助推器,能為流動中國提振信心,讓更多的旅客開始計劃春運的出遊,讓列車在發揮運輸作用的同時,也成為了拉動沿線經濟的重要橋梁,讓各個城市在鐵路的帶動下,更好地刺激消費,激活經濟市場“一池春水”。

實施“乙類乙管”,既讓旅客能更自由出行,也強調科學、精準、高效做好疫情防控,統籌疫情防控和春運,讓客流多起來、交運忙起來、物流轉起來,讓經濟的脈動更強,跑出中國經濟復蘇“加速度”。(喬文光 黃昕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