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了解到,先診療、後付費式的“信用醫療”創新服務模式首次落地豐臺,患者可通過信用授權享受初始就醫額度2000元,實現一次就診一次繳費,在疫情期間免除掛號、檢查、檢驗、取藥等重復排隊繳費,大大縮短患者就醫時間及排隊感染風險,還創新開設了“診間支付”功能,為不方便手機操作的人群提供了便捷。

在過去傳統就醫模式裏,必須先繳費掛號後,再找醫生檢查、檢驗、取藥等,各個環節都面臨排隊等候。特別是各大醫院找知名醫生的患者本來就多,他們在排隊中無形抻長了就診時間、降低了就診效率。尤其是對於那些從外地到大城市看病的人來説,來回反覆排隊等候的確讓人身心俱疲,有時甚至好不容易排隊快到可以找醫生看病了,卻被告之醫生要下班了。

社會主義是講誠信的。北京及時打破常規,啟動先診療後付費的“信用醫療”模式,可以説,這是轉變思維、提升服務、開拓創新之舉,也是數字時代醫療衛生系統發揮信用價值的有益探索。正如網友留言所説:先看病後付費的“信用醫療”,其實就是一种醫療衛生系統推進“放管服”改革,服務民生的生動實踐,也是科技向善、科技惠民的創新舉措。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面對長期以來,各大醫院始終堅持的先繳費後看病模式,既不利於推動醫療衛生市場信用體系建設,也不便於百姓看病就醫。為更好地推動信用醫療更多更好地走進百姓身邊,讓更多人享受到實打實的便利,首先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百姓對信用醫療的認知,並從理順就醫體系,構建分級診療、急慢分治的就診模式,到強化基層能力,以醫聯體帶動優質資源下沉,再到持續擴大臨床檢驗結果互認覆蓋範圍,努力營造安全有序的信用就醫環境,以回應市民不斷細化升級的就醫需求。

其次進一步推進“信用+綜合監管”體系建設,逐步建立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並將信用等級資訊記入信用記錄,運用到事前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比如患者在醫療場景下的守信、失信記錄將上報至全市公共信用資訊服務平臺,信用就醫平臺結合信用就醫用戶既往的履約情況,每季度對信用就醫用戶進行動態信用評估。也就是説,今後市民在就醫過程中出現了失信行為,會對他個人甚至其家屬成員後續的信用醫療造成一定影響。當然也可以及時通過申訴、補繳,恢復個人的信用記錄,保證今後繼續使用信用就醫服務。

醫改是一道世界性難題,承載著破解“看病難、看病貴”的民生期盼。這些年來,黨中央始終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用中國式辦法破解醫改這個世界性難題,並通過持續深化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以及補短板、強基層、建機制,用較短時間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衛生保障網。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如今北京等地探索信用就醫,患者只需在診療結束48小時內通過手機支付醫保以外的自費部分即可,較好地解決了傳統就醫模式下患者排隊繳費時間長、醫療費用壓力大等痛點,不僅大大縮短患者看病時長、減輕患者奔波繳費的痛苦,而且減少醫院人員聚集,提高醫療衛生系統工作效率,可謂是一舉雙贏的好舉措,期待有更多地進一步總結借鑒和推廣,讓更多的百姓享受到更好的醫療資源,最大限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