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項目中綠色建築佔比達100%,高鐵站站頂和高速公路可光伏發電,村民提籃購物、垃圾分類、物品再利用形成習慣……這是記者近日在河北雄安新區看到的場景,正處於大規模建設階段的雄安將低碳理念延伸到各個方面。

近些年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國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成績可謂有目共睹。特別是從2014年我國推動聯合國將10月31日設為“世界城市日”以來,一直秉持“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總主題,聚焦“三無”目標(存量無廢化、建設無廢化、發展無廢化),助力城市“低碳生長”,綠色發展。

探索固廢治理新模式,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城市是實現綠色低碳發展的核心場所。統計數據顯示,城市地區承載著我國60%的常住人口,碳排放量佔總量的70%以上。這昭示著在實現“雙碳目標”中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所説:城市為打造可持續發展的世界而採取的地方層面行動將在全球激起反響。而城市今天所開創的變革性政策可以催化變革,拯救明天世界各地的生命和生計。圍繞上述目標,近年來我國各地積極探索固廢治理新模式,“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從局部試點向全國推開邁進。如作為5個特殊地區的雄安新區,不僅形成了“原材料無廢工廠—綠色建築—建築垃圾再生利用建材場”的綠色建設鏈條,還實現綠色建築三星標準全覆蓋,部分樓宇還實現超低能耗,年節約用電共計1100萬千瓦時,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城市“低碳生長”的律動。

加大科技投入,促進資源再生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綠色發展不是經濟增長的對立面,低碳發展也不是給地方經濟發展設“天花板”,不是“卡脖子”,而是讓傳統産業提質增效,同時促進新經濟形態的發展。這就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將“無廢城市”建設與迴圈經濟、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大宗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生活垃圾分類、廢舊物資回收利用、建築垃圾治理、塑膠污染治理等專項工作相互關聯、協同推進。尤其要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科技創新,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好“三化原則”(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經過兩年多探索,一組數據見證“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以來的工作成效:截至2021年年底,試點城市累計完成固體廢物利用處置工程項目近600項、相關保障能力任務1000多項,形成97項經驗模式……可以説,我國“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實現了生態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共贏。

完善體制機制,讓綠色生産低碳生活走進我們身邊。綠色、低碳、減排……這些看似“高大上”的話題,其實離我們並不是很遙遠,而且觸手可及。正如專家所指出的:“綠色低碳生活”也並不是什麼高深的概念,就藏在我們生産生活中的一個個小細節裏:使用小功率電器,夏天空調溫度設置為26攝氏度,白天不開燈,外出切斷電源,出行選擇公交、拼車……因此,我們要從制度體系、技術體系、市場體系、監管體系,讓綠色生産低碳生活走進我們身邊。如在工業綠色生産方面,通過優化産業結構、提升工業綠色製造水準,推動工業固體廢物減量化與資源化。在農業綠色生産方面,通過與美麗鄉村建設、農業現代化建設相融合,推動主要農業廢棄物有效利用。在踐行綠色生活方式方面,通過宣傳引導和管理制度創新,不僅要探索城鄉生活垃圾和建築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還要讓綠色生産低碳生活成為自覺行動等。

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信:只要全國上下統一思想,樹立“一盤棋”治理思路,持續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就一定能實現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城鄉人居環境會更加美好!(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