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政協召開網路議政遠端協商會,部分政協委員和特邀代表圍繞“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協商議政,廣泛凝聚共識。大家認為,黃河文化底蘊深厚、文化遺産資源富集,具有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良好條件,要在探索中進一步明確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定位,處理好國家屬性和地方特色的關係,穩中求進、久久為功。

九曲十八彎的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黃河孕育了璀璨的中華文明,黃河文化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如今的黃河兩岸正在美起來。與之同時,近些年來,隨著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推進,中國的文化遺産工作者綜合以往的經驗,提出以新型“大河景觀”認知模式,以便更準確理解、闡釋黃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原副主任郭衛民所説:“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梳理黃河文化精神內涵與時代價值,加強黃河文化對外傳播,有助於國際社會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産黨、讀懂中華民族。”

然而,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是一項系統工程,兼有文化建設、文物保護、生態保護和促進高品質發展等多重使命。尤其是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和山東9省區,戰線長、面積廣。因此,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更要強化跨部門、跨地域統籌,增強政策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同時鼓勵各地打造各具特色的精品園區,實現高品質建設、差異化發展。

首先要抓好頂層設計,用全局視野推動跨區域創新發展。歷史文化遺産是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文化資源,推進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就需要各地在抓好黃河防洪減災工作的同時,把已有的“大遺址”或“考古遺址公園”等充分利用起來,把展示與長期的考古發掘統一起來,改變一些不可移動文物修繕後“一鎖了之”的做法,讓這些不可移動文物“活起來”,完善解説牌和解説詞,傳遞其歷史文化內涵價值。當前可以綜合採取市場化、法治化和資訊化的手段,以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促進上下游産業延伸和融合,形成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補血”和“造血”機制,打造更多有影響力的中華文化重要標誌。

其次要推動文旅融合,打造國家級精品流域文化園區。“文化景觀”是文化地理學的核心主題。近年來,隨著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推進,中國的文化遺産工作者綜合以往的經驗,提出以新型大河“文化景觀”認知模式,更準確理解、闡釋黃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就需要黃河流域各地統籌做好公園內生態環境保護與防洪減災工作。正如全國政協委員們所建議的,加強黃河“幾”字形國家旅遊風景道建設,培育文化區域遊、古城古鎮遊、紅色黃河遊等品牌,讓人民群眾在領略山河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將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為流域保護與開發、河流治理與防洪減災的典範。

黃河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母親河,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起源河,是繁衍滋養中國人民的生命河。追求天人合一、注重文化與自然的聯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相信:只要全國樹立“一盤棋”思想,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契機和抓手,努力用心、用力、用情創作好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就一定能讓黃河成為永遠造福中華民族的幸福河。(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