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平潭12月10日電 題:一名台灣建築師在福建的“生活日記”:鄉村振興,兩岸共創

中新社記者 閆旭

“鄉村振興,兩岸共創。”台灣青年蔡幸爵的“小蕉生活日記”中寫著這樣一句話。

小蕉,是位於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列西街道的一個村落,距離市區僅15分鐘車程。村中,鏡湖、水杉、旱溪、古厝村居相映成趣,森林覆蓋率達86%。

2019年,在台灣從事建築行業20餘年的蔡幸爵因緣際會,從台灣新北來到小蕉村,投身到大陸鄉建鄉創的熱潮中。在近日于福建平潭舉行的第十一屆共同家園論壇上,蔡幸爵帶著“小蕉生活日記”,分享了他參與鄉建鄉創的故事。

2018年以來,福建省在大陸首創以鄉建鄉創為主題的閩臺合作模式、第三方全程輔導服務模式和兩岸建築師聯合駐村模式,探索閩臺鄉建鄉創融合發展新路,助力鄉村振興。閩臺鄉建鄉創融合發展政策舉措不斷創新、合作成果不斷擴大、服務支撐不斷增強、融合效應不斷顯現,讓從事建築業的台灣青年躍躍欲試。

由蔡幸爵擔任運營長的福建省三明市跨界自造團隊,由來自兩岸鄉建領域的專業人士組成。小蕉村熱情召喚,蔡幸爵和團隊成員們成為“新村民”。

作為一座千年古村,小蕉村陶瓷文化底蘊深厚,周邊散佈著宋、元、明、清的古窯址。這讓蔡幸爵看到了“活化”小蕉村的可能——復興古窯址文化,讓村莊發展更具生命力。

“這件事就是‘頂層規劃+社區營造’,用3個月為小蕉畫一份藍圖,再用3年陪伴小蕉將藍圖逐步實現。”蔡幸爵和駐村團隊走村入戶,踏遍每個角落,進行資源盤點與文化挖掘。

在蔡幸爵看來,鄉建鄉創首先要尋求村民的配合參與。因而,路旁閒話家常、在幸福院陪叔叔阿姨們唱歌等,成為團隊工作的一部分;借著一場場村民小講堂的分享,小蕉村村民開始熱情參與村裏的公共事務。

在小蕉村一待就是3年,蔡幸爵和團隊的夥伴們駐紮在村裏,從設計、監工一直到助力當地産業發展,開展陪護式服務。

“‘活化鄉村’少不了資金、知識與創意,我們除了借力政策與招商,也通過實習方式引入多所兩岸高校師生到小蕉參與工作,甚至留下來創業就業。”蔡幸爵説,青年們陪著村民一起改造生活環境、推動産業發展、合力舉辦活動,小蕉村吸引了越來越多遊客的同時,也有不少外出發展的年輕人返鄉。

如今的小蕉村,以千年古窯歷史為基石,打造陶文化主題文創村。同時,農副産品經過設計再包裝,手工(植物染布、手工皂、皮具製作等)培訓班及各類文創活動相繼舉辦,使小蕉村煥發可持續發展的新活力。

新的一年臨近,蔡幸爵計劃再邀請台灣青年來實習。“大陸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市場需求很旺,而且有許多暖心的惠臺利民政策,台灣青年來這裡發展正當其時。”蔡幸爵説,與當地村民一起努力,鄉建鄉創的願景一定越來越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