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首都開羅,距離車水馬龍的解放大街不遠處一棟看似民宅的建築,埃及前總理伊薩姆·沙拉伕的辦公室正坐落於此。會客廳裏的櫥櫃中,擺滿了與中國有關的各類物件:中文字畫、橫幅、中式挂扇、中國寶劍、京劇臉譜以及主人赴中國各地參觀旅遊的照片、與中國各界名人的合影以及獲得的與中國有關的證書、獎狀……
“我相信,首屆阿中峰會的召開,將成為阿中關係史上的里程碑,不僅僅因為這是阿中雙方的第一屆峰會,分量重、成色足、意義深,更因為它是在複雜動蕩的國際形勢下舉行的,在亂象紛呈的當今世界,阿中雙方亟需進行更高層次的協調、磋商與合作,以共同應對挑戰。”在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時,沙拉伕開門見山地説。
在沙拉伕看來,阿拉伯國家非常期待這次峰會,盼望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會晤阿拉伯領導人,為未來的阿中關係發展指引方向、勾勒路徑、擘畫藍圖。
“峰會期間,雙方將努力為營造有利於雙方發展的和平穩定的合作環境而共同出謀劃策,聯袂構建雙方命運共同體。在過去的1000多年,古老的古絲綢之路已經在商業和文化上把雙方緊緊聯繫在一起,而最近9年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成功地振興了這條古老的貿易和文化通道,雙方貿易往來水準大幅提升,政治交往與日俱增,文化互鑒深入推進。”
在沙拉伕看來,“一帶一路”倡議正成為阿中關係發展的“新引擎”,有力引領雙方關係順利駛入“快車道”。他認為,“一帶一路”倡議之所以煥發出如此強大的生命力,首先是因為它順應時代潮流,契合發展規律,符合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訴求,具有很強的“普適性”和“包容性”,因此得到阿拉伯國家的廣泛認可和歡迎。其次,作為一種理念,“一帶一路”倡議的目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其本身也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第三,當今世界風雲變幻,人類發展正處在“十字路口”,需要“富有人性”的全球化和新的全球治理模式。互聯互通滿足了人類生存的自然需求,而“一帶一路”則是推動全球不同文明、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人們實現共通共融。“事實上,世界應該是通的,通則相互融合,相互助力,相互幫協,相互受益。‘一帶一路’倡導的互通互連和以相互依賴為基礎的全球化,讓每個人享有和平與發展的權利。這一點與阿拉伯文化理念頗有相通之處”。
在埃及,沙拉伕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長期的政治和外交經歷,令他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擔任政府部長和總理期間,沙拉伕曾在埃及組織過50多場與中國有關的各類講座,迄今已到訪中國30多次,足跡遍佈中國10多個省區市。沙拉伕告訴人民網記者,他非常喜歡中國文化,尤其酷愛中國音樂和書法。“當第一次聽到中國歌曲《茉莉花》的旋律時,我的心靈受到震顫,感動得不禁潸然而下,有一種久違了親切感,全身心融入進了優美的旋律中。”沙拉伕説,許多阿拉伯人也都喜歡這個歌曲,因為它表達了我們同為人類各自心中珍藏的美好事物,和對一切真善美的憧憬和嚮往。沙拉伕還對中國的書法很是迷戀,“我第一次看到中國草書時,不敢相信那竟然是一種文字,它們更像是一種由筆畫、線條和留白造就的精美藝術品。”
沙拉伕強調説,阿拉伯國家和中國都是文明古國,雙方有很多相似和相通之處。“阿拉伯文化和中國文化,都有著自己的歷史根基,都是深厚底蘊的古老文明在現代社會的自然延伸,都是現代人回溯過往、尋根來路、汲取前進動力的源泉。”“我們兩大文明早在古代就開啟了交流和對話,今天,這樣的對話更是必不可少和格外重要,而首屆阿中峰會的召開,正是阿中兩大文明加深對話的明證。”
在沙拉伕看來,近年來,阿中合作煥發勃勃生機,釋放出越來越大的能量。例如,去年中阿貿易額達到3303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1.5倍。今年前三季度,中阿貿易額約達3193億美元,同比增長35%,接近去年全年的規模。在投資領域,2021年,中阿雙向直接投資存量達到270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2.6倍。中國已同20個阿拉伯國家及阿盟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雙方在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實施200多個大型合作項目,合作成果惠及雙方近20億人。在能源合作領域,中國去年從阿拉伯國家進口原油2.64億噸,佔同期原油進口總量的近52%。雙方在太陽能、風能、水電等新能源和清潔能源領域的合作方興未艾、蒸蒸日上。
“阿中關係蓬勃發展,得益於中國成功的發展經驗、發展道路和發展模式。中國的富強,為阿拉伯國家樹立了典範和樣板,令阿拉伯國家紛紛‘東向看’,競相擁抱中國,通過加強與中國的關係,向中國取經學習”。沙拉伕還認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是對中國長期以來對外開放政策的生動詮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反對單邊主義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讓各國都能夠在公正的全球治理體系下拓展良好合作的空間,受到阿拉伯國家的歡迎,這令他們與中國的心理和感情距離更進一步。
沙拉伕深有感觸地告訴人民網記者,阿拉伯國家普遍對首屆阿中峰會表示期待與滿意,對中國熱愛有加。他説,阿拉伯人相信,首屆峰會將為未來的阿中關係走勢和發展做出頂層設計,峰會之後,阿拉伯國家與中國的手會握得更緊、擁抱得更熱情,同舟共濟、共克時艱,聯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