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世紀以來,英國以無情但穩定而有效的政策為人們所熟知。“背信棄義的英國”這個國際綽號就表明瞭它的無情,但它曾經建立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

這與今年困擾英國政壇的混亂局面形成鮮明對比,倫敦幾乎淪為國際笑柄。這一年裏,英國換了三任首相。第一位是約翰遜,他違反了自己頒布的疫情期間的防疫措施,在遭受警方調查後被趕下臺。第二位是特拉斯,只任職了44天,這是英國歷史上最短的首相任期。第三位是蘇納克,儘管就任的幾週前仍被執政的保守黨大多數成員不認可,但他還是就職了。

雪上加霜的是,英國在4個月內換了4位財政大臣。其中,克沃滕僅上任38天,他是英國歷史上任期最短的財政大臣(在任上去世的另一位財相除外)。在此期間,克沃滕提出一個災難性的預算,造成全國性的財政危機,並導致特拉斯首相任期的結束。

在這場混亂之後,執政的保守黨在民意調查中落後反對黨工黨超過30%。在蘇納克執政後的第一次補選中,執政黨遭遇自1832年以來最糟糕的選舉結果。

從無情的政治效率下降到這場混亂鬧劇,一個解釋是,英國已經成為美國政策帶給歐洲混亂的最新案例。這非常符合邏輯,因為英國歷來是美國在歐洲最忠誠的盟友。

不言而喻,歐洲目前的混亂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率是20年來最高的,經濟增長是二戰以來最慢的,一場大的衝突正在歐洲大陸的烏克蘭進行著。無論政治立場如何,不少歐洲國家政府都很不受本國一些民眾的歡迎,這反映了他們的不滿。除了已經分析過的英國,在瑞典和義大利,極右翼取得重大選舉勝利,取代了中左翼政府。在法國,總統所在政黨聯盟未能獲得執政所必需的議會絕對多數席位,而極右翼政黨在議會選舉中成功擴大了實力。

這種席捲整個歐洲的混亂直接歸因于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其中許多政策是華盛頓對華冷戰思維所致。英國的情況尤其嚴重,因為它遵循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在經濟上非理性地退出歐盟,以尋求與美國建立更緊密的聯繫。

此前美國在歐洲的政策雖然具有破壞性,但不足以破壞局勢的總體穩定。例如,美國阻止華為參與歐洲電信網路的舉動在英國取得效果,這意味著英國將為其5G建設支付超額費用。這具有破壞性,但沒有大到足以破壞英國的穩定。然而,美國的政策現在已經變得足以破壞歐洲的穩定。首先是執意要將烏克蘭納入北約。美國明白,這是對俄羅斯的“直接軍事威脅”,也是導致烏克蘭衝突的真正原因之一。美國推行這一政策是為了削弱俄羅斯和德國,迫使德國購買昂貴的美國天然氣,而不是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美國也試圖恐嚇俄羅斯與中國斷絕良好關係。但相反,俄羅斯抵制了這些對其重要國家利益的攻擊。美國的這些做法導致了1945年以來最大的歐洲衝突。

第二,破壞歐洲穩定的通貨膨脹是美國而不是烏克蘭造成的。美國的通脹率從2020年5月的0.1%飆升至烏克蘭衝突爆發前、2022年1月的7.5%。歐洲通脹率的高漲只是緊隨美國之後,延遲了3個月而已。

美國的高通脹是為跟上中國的經濟增長而採取了過度刺激措施,但未能成功。美國的貨幣供應量在一年內增長27.0%,而政府經常支出超過經常收入的部分飆升至GDP的26.0%。這創造了巨大的需求側刺激:2019年第四季度至2022年第三季度,美國消費增長3.436億美元。但在供應方面,美國同期凈固定投資下降520億美元。大規模的需求激增,供應卻沒有增加,這就造成美國40年來最大的通脹率。這不可避免地蔓延到了歐洲。

由於英國政府拒絕表現出獨立於美國的政策——在烏克蘭問題上,它是美國最大的支援者——英國經濟和英國人民都遭受到來自美國高通脹的沉重衝擊。英國人的預期壽命已經在下降,官方預測未來兩年民眾的平均收入也將下降7%。政治混亂讓英國失去了曾經稱霸世界的能力。因此,英國成為當前美國政策在歐洲製造混亂的第一個“受害者”。除非歐洲各國政府表現出之於美國的某種獨立性,否則英國將遠非最後一個。(環球時報 【英】羅思義,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