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英國文學家狄更斯這樣描述處於工業革命震蕩中的年代。

如果以歷史眼光來梳理世界的發展趨勢,工業1.0開啟蒸汽時代,工業2.0迎來電氣時代,工業3.0步入資訊時代;而現在,工業4.0興起,以高新科技為抓手,我們正在經歷通往數字時代的大變革。

不斷提速的全球數字化進程,在社會層面引發巨變。華為的一項研究表明,全球數字化産品、服務的平均佔比,從2017年的29%飆升至2020年的55%。在此過程中,由傳統快速過渡到數字化,于個人而言,並不太困難;但對於企業、行業、産業等更大主體,轉向數字化卻是非常系統的工程,往往歷經長期陣痛,且常常伴隨失敗。

麥肯錫曾經的一份報告就披露了企業在進行數字化轉型時的舉步維艱。報告顯示,一般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失敗率高達80%。

但即便如此,數字化升級也不得不為,不可不為;因為處在時代變革的節點,數字化早已是必選項,而非可選項。

把視線投入到具體的國際貿易流通,亦是如此;某種程度上,情況或許更為嚴峻。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多重因素疊加,誘發全球化趨勢回調,貿易增速下降、貿易流通受阻、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挑戰愈演愈烈,為全球經濟尋找到新增點,是大勢所趨,已刻不容緩

商貿流通一端連著生産,一端連著消費,在傳統貿易向數字貿易轉型的關鍵轉折時期,將對全球經濟的迴圈、再生發揮出更加核心的作用,已然走到了加速行業整合、加快數字化升級的窗口期。

激蕩中的國際貿易流通,挑戰和機遇並存。

11.18前宣pr稿.jpg

  直擊痛點,行業求變

過去這三年,“不確定”是國際貿易流通的關鍵詞。

疫情讓市場充滿變數。先是爆發初期帶來原料緊缺、工廠停産、物流中斷等系列問題;再是復工後掀起新一輪外貿井噴,緊接著出現港口擁堵、缺箱缺艙、物流時效難以保障等新問題;而後擁堵、箱艙問題解決了,全球貨運市場持續走低又讓未來貿易發展變得撲朔迷離。

各類突發事件不時擾亂貿易流通秩序。從蘇伊士運河世紀大擁堵,致使全球貿易每天損失60億至100億美元,到烏克蘭危機爆發,導致中歐班列貨物運輸受到影響、農産品滯留加劇糧食危機,“不確定”抑制了貿易需求的增長,也阻礙了貿易流通的正常開展。

切回企業視角,“不確定”誘發的焦慮不安情緒,也在加劇行業不規範、不標準帶來的發展困境。

以其中的貨代企業為例。利用資訊差,離職員工卷走客戶、同行款項;因目的港違規申報,貨物被長時間扣押;因資金鏈斷裂,履約無法完成;因多層級貨代倒手,一個艙位9400入手、8400甩賣……問題頻繁上演,行業發展走向整合、標準化、規範化、數字化的訴求日漸高漲。

相似的問題和訴求,共存于整個貿易流通領域。總結來看:

在資源配置與整合層面,供需資訊高度分散,資源錯配嚴重,資源利用率低,難以進一步提升行業效率;在資訊化層面,資訊、價格高度不透明,履約過程可視化程度極低,異常情況處理缺乏時效性,且由於追蹤不及時,違約時常發生;在標準化、規範化層面,各類産品、服務規格差異巨大,沒有形成統一的行業標準,無法在大方向上指導企業優化定價和標化服務水準。

面對問題,行業也在積極求變。

事實上,過去的一段時間,已經有一些專業化數字平臺陸續上線,包括船東、貨代等企業在內,他們從自身業務出發,提出解決方案,在不同維度破解了某個或某些問題。但這樣的嘗試,目前來看還遠遠不夠

一方面,行業需要的,不只是某個環節,或者某幾個環節的服務與突破,而是整個産業鏈、供應鏈的整合和協同,目標是賦予企業掌控貿易流通全過程、提高營收效益、擴大生産經營的能力,且在宏觀方向上建立起行業規範、服務標準。另一方面,諸如數字貨代等專業性平臺,由於平臺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可能存在業務競爭,所以天然存在信任壁壘,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從這個角度來説,困局中求變,一個更加可行的數字化解決方案,傾向於公共的、綜合服務型數字平臺的誕生。

換句話來説,國際貿易流通領域的平臺型數字基建,應當提上日程。

11.18前宣pr稿-2.jpg

  平臺型數字基建,助力産業升級

説到基建,我們最容易想到那些傳統基礎設施,比如在高原架橋梁,在荒漠鋪鐵軌,在海底建隧道,而對於數字基礎設施了解甚少。

實際上,數字基建早已支撐起各行業的實際應用和數字化升級。這之中,開放的數字化平臺是讓數字基建真正發揮作用的關鍵。

回到國際貿易流通領域,陸港、海港等口岸樞紐,公鐵海空等運輸建設,標準集裝箱等運載工具,這些傳統基建已較為成熟;相反,綜合性的數字平臺型基建卻相當匱乏,尚未完成全球範圍內資訊、資源、數據的整合和流通。

因此,從預期上來講,此類以數字科技為手段、以數字平臺為載體的數字新基建,被賦予了全方位解決行業痛點、難點,促進産業整合和升級的重要使命。

舉個例子,若要解決資源分散、錯配問題,可能的思考路徑為:這個數字平臺,首先需要做的是最大化聚合海內外的各類資源,打通不同服務節點、不同區域之間的資源流通;其次,需要聚合服務鏈上的各類企業,將他們接入資源網路;再者,還需要搭建良好的溝通渠道,推動供需對接。

類似的思路還可以遷移至資訊化和標準化維度。

解決資訊化問題,在聚集資源的基礎上,這個數字平臺需借由線上交易的方式,公開化産品規格、服務基準、價格明細、履約過程,助力交易決策;同時在履約環節加入全程追蹤和風險提醒,保障交易順暢、安全。

另一邊,推動行業標準化、規範化發展,此數字平臺還需打通從企業入駐到履約結算的全鏈條服務,構建起協同的服務網路。比如,在入駐環節進行篩選、審查資質,提升真實性和安全性;在商品界面標化參數,在服務環節明確細則,破除資訊壁壘,保障公平、公正交易;在支付環節,引入第三方,確保資金安全;在履約環節,可視化追蹤,落實即時查看服務進度;在資金支援層面,引入針對性、標準化供應鏈金融産品,助力業務發展。

數字化賦能維度,除了客觀上促使業務模式線上化發展,更重要的是,能以平臺數據、資訊為支撐,推動經營狀況分析、洞察需求與市場趨勢,進而提升整個産業的生産效率;另一方面,也能讓企業借助平臺完成價值閉環,打通自身供應鏈各端口的服務和流通。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企業在為這個構想付諸實踐,並且即將推出平臺型數字新基建。

——他是誰?

——成都易暢數字科技有限公司。

11月21日,共同見證一個行業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