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武漢舉行的《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開幕式併發表題為《珍愛濕地 守護未來 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的致辭。習近平指出,古往今來,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類生産生活同濕地有著密切聯繫。我們要深化認識、加強合作,共同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作為“地球之腎”的濕地,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對保護生態、糧食和水資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更是息息相關。

我國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3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更加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全面踐行“兩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真正“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在不斷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的基礎上,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不僅在美麗中國建設上卓有成效,也為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透過《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這扇“窗口”,世界人民無論從地理看中國、還是從自然看世界,都能感受中國在踐行《濕地公約》的堅強信心和決心,尤其是從這些年來歷經艱辛的生態環境變遷,到如今一個“顏值”與“氣質”並存的中國形象正廣為全球認同、世界矚目時,更是見證和彰顯中國擔當和作為。

踐行《濕地公約》,在宣傳立法上下功夫。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過去因人們的認識不足,我國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一樣,濕地遭受非法侵佔、圍墾、污染等現象也曾時有發生。為徹底扭轉這種不良傾向,我國持續開展濕地科普宣傳、展現濕地之美,讓更多的人自覺參與濕地保護行動、增強濕地保護意識。同時,繼國務院于2003年批准發佈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劃(2002-2030)》後,2022年6月1日,我國首部專門保護濕地的法律——《濕地保護法》正式施行,並編制完成了《國家公園空間佈局方案》,發佈了《國家公園設立規範》等5項國家標準,既保障我國濕地保護工作全面進入法治化軌道,也為構建統一規範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提供了重要支撐。

踐行《濕地公約》,在保護治理上下功夫。保護濕地、珍愛濕地,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這些年來,我國堅定扛牢起“不搞大開發、共抓大保護”的重大責任,瞄定濕地保護推動綠色發展“走在前、開新局”,在濕地保護修復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目前,我國共有64處國際重要濕地、29處國家重要濕地、還建立了901處國家濕地公園,濕地總面積達8億畝以上。濕地類型包括紅樹林、森林沼澤、沿海灘塗、內陸灘塗等,分佈有濕地植物2300多種,濕地鳥類300多種。

踐行《濕地公約》,在全球合作上下功夫。濕地是地球上最受威脅的生態系統,其消失速度是森林的三倍。而全世界有40%的動植物在濕地生長,有超過10億人依靠濕地為生。毫無疑問,如果濕地功能退化將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為凝聚珍愛濕地全球共識、推進濕地保護全球進程、增進濕地惠民全球福祉,30年來,我國作為濕地公約常委會成員國,深度參與公約事務和規則制定,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和交流,為全球生態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對濕地生産、生活、生態和文化等多種需求,為全球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面向未來,讓我們以武漢這次締約方大會為契機,進一步深化認識、加強合作,在共同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上,貢獻中國力量,展現中國作為,努力給各國人民帶來更多實惠。(劉純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