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 題: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國際社會眼中的中共二十大
新華社記者郝薇薇 張遠
中共二十大開幕前,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網站和《印度快報》網站不約而同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共二十大,為什麼國際社會熱切期待這一盛事?
約2500名中外記者採訪報道開幕會盛況,路透社、塔斯社、彭博新聞社等國際媒體持續跟蹤報道,巴基斯坦8家主流媒體同時推出中共二十大專刊……從一封封發往北京的賀電賀信,到一篇篇聚焦中國的解讀文章;從一份份醞釀之中的投資中國新計劃,到一場場正在籌備的中共二十大學術對話會……金秋十月的這場中國盛會,不但刷屏了中國人的“朋友圈”,更在國際上掀起了新一輪“中國熱”。
剛剛過去的一週,世界“留心傾聽著中國就未來幾年內政外交政策願景發出的資訊”,時刻關注著此次會議“帶來什麼啟示、經驗、期待和見解”,更全面深刻理解了“一個全球大國的自我認知和抱負”。墨西哥學者埃赫卡特·拉薩羅説,中國是對21世紀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之一,中共二十大作出的決策影響全世界。《哈薩克實業報》總編輯謝裏克·科爾茹姆巴耶夫感言:“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大環境下,中共二十大給世界注入了強大的穩定預期。”
今日之中國,在人類發展進步和世界格局演進的坐標係下思索方位、謀劃方略、宣示抉擇,中共二十大將如何被歷史標注?
——走過百年奮鬥歷程,歷經革命、建設、改革的淬煉,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中國共産黨為各國政黨建設和世界政黨發展帶來了怎樣的中國啟示,又為實現現代社會的良政善治貢獻了怎樣的中國智慧?
——沿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踏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新時代中國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開拓了怎樣的中國路徑,又為推進人類現代化進程注入了怎樣的中國動力?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風起雲湧,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胸懷天下的東方大國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展現了怎樣的中國擔當,又為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提供了怎樣的中國方案?
在時代激流中奏響人類發展進步新樂章,世界坐標中的中共二十大,意義非凡。
政黨責任之維度:“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在數千件展品中,每一件展品就像一塊馬賽克瓷磚,共同拼貼出一個繁榮昌盛之國的亮麗圖景,而這個國家如今正準備勾畫出下一個飛躍高度。”參觀“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後,烏茲別克《人民言論報》副總編魯斯蘭·肯扎耶夫在關於中共二十大的報道中寫下這樣一段話。
新時代十年創造的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新奇跡吸引著越來越多海外觀察家走進中國、解碼中國。不久前,墨西哥電視六台記者弗朗西斯·馬丁內斯在中國展開了一段“發現的旅程”,希望“像當年埃德加·斯諾在延安一樣,探尋真實的中國”。所見所聞讓她更加確信:“中國之所以能成為今天的中國,擁有超過9600萬黨員的世界上最大執政黨中國共産黨發揮著根本性的作用,這是政治光譜中前所未有的現象。”
一個誕生於滿目瘡痍國土之上、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成員的小黨,不斷發展壯大,將曾是“一盤散沙”的中國人民團結組織起來,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這在世界政黨發展史上是從未有過的事。中國共産黨是什麼、中國共産黨要幹什麼、中國共産黨為什麼能,國際社會通過中共二十大找到了越來越明確的答案。
“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中共二十大報告中,“人民”是貫穿始終的一條主線。在做過扶貧“洋志願者”的盧森堡人漢森·勒內看來,這並不令人意外。2018年至2021年,勒內在廣西北部乍洞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助理”,與基層幹部一道幫助村民種植農作物、改善基礎設施,見證了小山村實現整村脫貧的蝶變。回憶這段特殊經歷,勒內有一個強烈感受:“當地人民的美好願望,很快就會成為黨員幹部惦記在心的責任。”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四川省綿陽市安州區高川鄉茅香村群眾林興聰(右二)、李芸香(右三)和家中的老人、孩子在重建中的住房前留影(2009年1月25日,新華社記者江毅攝);下圖為林興聰(後右三)、李芸香(後右四)一大家13口人在房前留影(2021年5月4日,新華社記者江宏景攝)。新華社發
“中共對人民高度負責,致力於為推動國家發展進步而奉獻”“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之間是一種互相依靠、緊密結合的‘共生關係’”“面對困難和災害,永遠是黨員幹部衝鋒在前”……“人民”與“責任”成為海外觀察家讀懂中國共産黨的關鍵詞。認真研讀中共二十大報告相關報道後,巴西經濟學家羅尼·林斯感慨:“中國共産黨將造福人民作為首要目標,制定了符合人民意願的可行計劃並將嚴格按承諾執行。在許多國家,民眾期盼他們的政治家也能如此擔負起政治責任。”
有外國學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在西方政黨政治面臨種種困境之時,中國共産黨卻展現出蓬勃生機和強大韌性,能夠破解超大規模共同體的治理難題、團結帶領人民向著民族復興的目標不斷前行?
中共就二十大相關工作向公眾公開徵求意見;參與大會報告徵求意見人數超過4700人;2296名大會代表來自各行各業、各個方面;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黨外人士意見建議;黨和國家領導人參加分團討論,密切聯繫黨員群眾……觀察中國共産黨的運作機制,巴西“其他聲音”網站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共能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強大組織動員能力以及讓中國社會絕大多數傑出人士加入的吸引力,這是其他任何政治組織都難以企及的優勢。
明確黨的中心任務,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進行宏觀展望,對未來5年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作出重點部署,闡明前進道路上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中共二十大清晰呈現了中國共産黨“確立長期願景併為之付諸行動”的執政邏輯。美國外交政策協會研究員薩瓦爾·卡什梅裏説:“中共制定政策規劃著眼長遠,具有很強的系統性、連續性。事實證明,這卓有成效。”在盧安達駐華大使詹姆斯·基莫尼奧看來,嚴格執行發展計劃和改革方案,確保每一項計劃、每一份方案都得到貫徹落實,正是中國共産黨“與眾不同之處”。
有萬眾一心的凝聚力、篤行不怠的行動力,也有自我革命的大勇氣、守正創新的大智慧。
俄羅斯學者安德烈·卡爾涅耶夫長期關注中國。中共二十大報告中“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週期率的第二個答案”“必須永遠吹衝鋒號”的鏗鏘話語,讓他作出這樣的判斷:“中國共産黨決意沿‘自我革命’之路前行。”
因為工作關係,寮國人民革命黨中央機關報《人民報》總編輯萬賽與中國同行交往密切。近10年來,萬賽目睹了中華大地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也感受到中國共産黨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實踐探索的進取精神。“中國共産黨善於學習和總結,她在脫貧、反腐等方面形成的理論、積累的經驗,寮國人革黨不斷借鑒,很有用。”
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正式開通運營。這是“瀾滄號”動車組通過中老友誼隧道內的兩國邊界(2021年10月15日攝)。新華社發(曹安寧 攝)
“中國人民逐夢征程上的真正領路人”“具有領導巨大多樣性的能力”“不斷適應人民的需要和世界的現實”“對黨內治理高度重視”“有嚴格的選人制度,這是確保中國進步的基礎之一”……中共二十大打開了一扇新窗,豐富著世界的“中共印象”。國際上,一個共識愈發強烈:正是中國共産黨所堅守的理想信念、所展現的治理能力、所秉持的政治品格,使其在全球眾多政黨中脫穎而出,為各國政黨建設和世界政黨發展提供了“中國樣本”。
巴基斯坦學者澤米爾·阿萬感慨:“當今世界,各國面臨著不同程度的治理難題,政黨應起到引領發展、穩定民心的作用。中國共産黨擁有百年輝煌,是全世界最大政黨,她樹立了榜樣。”
民族復興之維度:“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了新的選擇”
中共二十大開幕第二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所在的廣西代表團,同大家一起討論二十大報告。
撫今追昔,習近平總書記講起當年人們對現代化的理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包子餃子肉絲肉片”。短短幾十年,滄桑巨變,樸素的夢想早已成為平常的日子。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中國實現了從“現代化遲到國”向“世界現代化增長極”的大躍遷。
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新華社記者 王毓國 攝
在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推進。面向全國人民、面向全世界,習近平總書記這樣描繪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曾在現代化之路上艱難探索,依靠一代代人接續奮鬥,中國開創了現代化的新道路,讓人類社會發展的天地變得更加開闊。“以前的土路,如今成了高鐵”“不久前還是貧窮村莊,再次到訪時已建起摩天大樓”“我完全認不出上海浦東,那裏曾是一片農田,如今是現代化的金融中心”……世界在中國發展的縱向視野裏丈量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速度、廣度、深度,也在各國現代化建設的橫向視野中思索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意義和時代價值。
上海浦東陸家嘴景色(2020年11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丁汀 攝
走訪中國多地並目睹中國式現代化在“在最偏遠地區結出的碩果”後,法國國際問題專家布魯諾·吉格感慨:“中國為西方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有意思的問題,推動他們反思自己的既有觀點,比如‘什麼是發展’‘什麼是民主’‘什麼是好的治理’。我發現,對於這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問題,中國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撰寫《文明的追求》《東方的復興》兩部專著,在當地媒體發表數百篇文章,近年來,約旦作家薩米爾·艾哈邁德從未停止記錄中國邁向民族復興的筆觸。在深入研究中國的過程中,他得到了這樣的啟示:盲目模倣過去和盲目照搬西方都是走不通的路,必須構建起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模式。在艾哈邁德看來,“中國式現代化”是重大理論創新,將引領中國發展邁上新臺階,也將為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的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與復興的重要參考。
“中國共産黨為我們展示了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之外的另一種選擇,許多國家都在關注中國,借鑒中國成功經驗。”中共二十大召開前夕,尚比亞社會主義黨主席弗雷德·蒙貝來到中國,希望了解“中國正在發生什麼”。蒙貝説,中國道路的巨大成功使尚比亞等國的進步力量深受鼓舞,也幫助非洲國家更加看清了發展方向和奮鬥目標。
世界近代以來,現代化是強國富民的必然途徑、各國人民的共同追求。將中國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置於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大坐標中,更能發現其之於文明與進步的重大意義。
迄今,人類開始現代化探索已有兩個多世紀,全球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口總和不超過10億人。中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中國式現代化是面向龐大人口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是對人類進步事業的巨大貢獻。”肯亞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如是説。
2022年10月4日,在山東省滕州市一家養老院,社會工作者為老人理髮。新華社發(李志軍 攝)
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各式各樣的現代化難題、課題:如何解決貧富分化的問題?如何緩解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張力?如何抓住新一輪工業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契機,提升發展水準、實現發展趕超?……從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世界得到了啟迪。
“世界正在出現巨大的收入差距……各國都需要為更加公平的財富分配而努力。”在秘魯學者卡洛斯·阿基諾看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使7.7億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消除貧困方面樹立了典範,而其促進共同富裕的努力“值得每個國家借鑒”。
空中俯瞰杭州市余杭區塘棲古鎮丁山湖邊的水上棧道和丁河村(2019年8月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塞內加爾《太陽報》前駐華記者阿馬杜·迪奧普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深有感觸。2019年,他曾前往內蒙古庫布齊沙漠實地考察,一片片鬱鬱蔥蔥的植被在廣袤黃沙中茁壯成長的場景令他頗為震撼。那次中國之行,迪奧普還參觀了一座裝機容量1000兆瓦的太陽能發電廠,“中國推廣可再生能源的舉措同樣激勵著全世界”。
德國黑森州歐洲及國際事務司前司長博喜文關注到中共二十大報告分別用一整部分闡述高品質發展和科教興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第一動力,這一觀點無比重要。”10年間10余次到訪中國,博喜文對中國在數字化、人工智慧、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迅猛發展印象深刻。
在《東方的復興》一書中,艾哈邁德寫道:“新時代的中國正進入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這種發展並不是對西方的模倣或照搬其産業模式,而是致力於自己創新能力的跨越與進步……中國正在其民族復興的征程上穩步前進。”無獨有偶,吉格在《開眼看中國》一書裏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某些西方國家的責難不會迫使中國改變自己的政策,中國正迎風揚帆駛向現代化。
世界變局之維度:“共行天下大道”
時間的指針撥回至10年前。2012年12月,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習近平總書記同來自16個國家的20位外國專家座談。這場座談會上,英國東亞委員會秘書長麥啟安聽到了一個“新表達”——“命運共同體”。
工作人員在柬埔寨金邊國際機場運輸中國政府援助柬埔寨的科興新冠疫苗(2021年10月14日攝)。新華社發(批隆 攝)
10年來,麥啟安目睹了中國倡建亞投行、助力全球抗疫、支援聯合國事業等一系列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堅實努力,也在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的大背景下更深刻理解了中國理念的前瞻性和時代意義:“這是為應對共同的全球性挑戰提供持久和可持續解決方案的唯一途徑。”
這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標誌(2021年10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在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中共二十大報告中,“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闡述新時代中國外交政策的核心詞。報告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並鄭重宣示:“中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黎巴嫩南部辛尼亞村的中國維和部隊營區,中國維和部隊官兵在受勳後通過觀禮臺(2022年7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宗亞 攝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向何處去?和平還是戰爭?發展還是衰退?開放還是封閉?合作還是對抗?是擺在人類面前的時代之問。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的抉擇牽動著全球的目光、世界的未來。
“中國永遠不稱霸、永遠不搞擴張”。這一鄭重宣示給辛巴威前駐華大使克裏斯托弗·穆茨萬古瓦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他看來,中國的成功基於國際合作,而不是剝削弱者。
“維護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維護髮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這份責任擔當讓新加坡學者顧清揚對“中國貢獻”有著更大期待。他説,中國已在氣候變化、糧食安全、扶貧開發、綠色發展等全球議題上作出重大貢獻,未來會更加受到國際社會認可和期盼。
在斐濟楠迪,中國專家和當地僱員檢查菌菇生長情況(2018年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永興 攝
“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定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中國堅持經濟全球化正確方向”“共同營造有利於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開放合作、共同發展的胸襟氣度讓日本老牌製造企業不二越的中國總代表三浦昇更加看好中國大市場的前景。2018年,不二越成為首屆進博會首家簽約參展企業;如今,中國已超過北美,成為不二越在全球最大的銷售市場。三浦昇正在籌備參展第五屆進博會,希望在那裏發現“更多共同發展的機會”。
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夥伴,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超大規模市場,“全球供應鏈的交匯點”……中國宛若一個巨大磁鐵,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家、企業、個人加入到發展與合作的大事業中來,在世界上形成了與集團政治、陣營對抗迥然不同的風景。
這是在馬爾地夫航拍的連接首都馬累和機場島的中馬友誼大橋(2019年8月30日攝)。新華社發(王明亮 攝)
德國物流專家烏韋·貝倫斯在中國為多家公司工作,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相關項目。當德國《青年世界報》記者詢問這位“中國通”中共二十大傳遞出什麼樣的外交政策信號時,貝倫斯給出的回答是“進一步發展全球多邊合作”。在他看來,“一帶一路”倡議不僅僅是“從中國到杜伊斯堡的火車班列”,還包括“使非洲、中亞、東南亞等地區的工業發展成為可能的多邊合作”,這一“世界範圍內的成功模式”最終目標是促進全球繁榮。
同樣目睹了“一帶一路”帶來的發展與繁榮,巴基斯坦《國家報》網站記者這樣寫道:“中國沒有通過武器和戰爭去贏得世界尊重,而是通過幫助其他國家改善基礎設施以及尊重其他國家的生活方式去贏得聲譽。”著有《“一帶一路”為什麼能成功》的美國伊利諾伊理工大學教授哈伊裏·圖爾克認為:“中國願意分享中華文明的果實,講情誼、講道義,‘一帶一路’就是明證。”
10月23日中午,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剛剛在中共二十屆一中全會上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親切見面。“只要共行天下大道,各國就能夠和睦相處、合作共贏,攜手創造世界的美好未來”“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需要中國”……一番懇切之言,道出新時代中國處理與世界關係的行動遵循和基本邏輯。
在肯亞蒙巴薩,當地民眾在中國承制的蒙內鐵路首批內燃機車旁載歌載舞(2017年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百年變局加速演進,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面對世界新現實,中國展現出因勢而謀的智慧、勇於擔當的氣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海外觀察家敏銳發現,近些年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外交新理念新倡議寫入中共二十大報告。
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在新冠大流行、戰爭、發達國家的不理性態度和氣候緊急狀況造成的不穩定形勢的背景下,中國的這一提議就像一場及時雨。”多明尼加共和國科學院院士愛德華多·克林格在題為《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的文章中寫道。作為經濟學家,克林格認為,全球發展倡議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巨大助力不言自明,這一倡議將“促進全球均衡、協調和包容性增長”。
長期研究中國的美國庫恩基金會主席羅伯特·勞倫斯·庫恩在更具整體性的框架下理解新時代中國外交的取向與抉擇。在他看來,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改善全球治理的偉大構想”,而“一帶一路”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三個宏大倡議”,每個倡議都有具體的落實方案。“這表明中國願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繁榮承擔更多全球責任”。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不久前,在國際空間站上執行駐留任務的義大利女宇航員薩曼莎·克裏斯託福雷蒂“路過”中國上空時拍攝了一組中國照片併發在社交媒體上,正在學習中文的她配上了這樣一段中國古文。
宇宙之中的共同家園、超越時空的共通情感,這個溫暖的“太空故事”,全球網友紛紛轉發點讚。
天下一家,命運與共。新時代新征程上的中國將攜手世界各國共同建設美麗的地球家園,開創人類更加美好的未來。
海報設計:錢程、趙丹陽、錢泳文、馬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