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將標注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會議。
2022年10月16日,黨的二十大在北京隆重開幕。在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鍵時刻,大會科學謀劃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和大政方針,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途命運,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0月16日,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白族傳統村落古生村,中國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老師、學生和村民在村中科技小院內收看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
從田間地頭到街道社區、從工礦企業到大專院校、從科研院所到建設工地,黨的二十大報告在基層黨員幹部群眾中引發熱烈反響。
“‘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句話真正説到我的心坎裏了,也特別溫暖我們。”甘肅蘭州市城關區虛擬養老院院長秦田田説。
“感受到黨和國家對人民的呵護,感受到幸福。”北京優品三悅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芝芳説。
10月16日,在吉林省長春市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紅旗繁榮工廠,職工在收看中國共産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會。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幹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寫到了我們青年人的心坎裏。”中建七局中國人保大廈項目員工馬駿説。
“二十大報告上多次關心我們農村、農業方面的工作,我感到非常溫暖,也感到非常激動。”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鎮神山村村民彭夏英説。
一名觀眾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中央綜合展區參觀(2022年10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報告中一系列數據,標注著新時代十年的偉大成就。“國內生産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114萬億元”“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1萬億元增加到2.8萬億元”“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6500元增加到35100元”……這些成就,在老百姓眼裏,不僅看得見摸得著,更是心中滿滿的自豪感與幸福感。
10月17日,在吉林長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紅旗繁榮工廠焊裝車間內,焊裝機器人在生産線上焊接車身。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
雲南省紅河州蒙自市芷村鎮查尼皮村村民李水龍説,“我們村這些年的變化真的是很大,我們的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就像我種了櫻桃園,還開了農家樂,生意一年比一年好。”
國家電網吉林供電公司員工丁偉説,“十年來,我見證了變電站的智慧化發展,感受到了科技進步給電力事業和人民生活帶來的改變,深刻認識到了唯有科技進步才能推動可持續發展。”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在討論苗繡製作(2020年7月16日攝)。新華社發(石林榮 攝)
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弘德村村民劉克瑞説:“這十年,我們家變化大得很。通上了自來水,拉上了無線網,娃娃出門就能到學校,安全又方便。”
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居民趙興福説,“老城區改造以後,我們的外面樓前樓後修上了柏油馬路,栽上了樹,鋪上草坪,栽上了花,環境特別好。我們門前還有健身器材、衛生所,幸福感有了很大的提高。”
10月4日,福州市金山公園內老人們在跳舞休閒。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雲南省大理市灣橋鎮古生村黨支部書記何橋坤説,“現在,沿洱海15米範圍內實施了生態搬遷,實現‘人退湖進’,削減了湖污染負荷,提升洱海‘顏值’。如今,全長129公里的環湖生態廊道已成為大理新的網紅打卡點,深受旅客的青睞。”
9月28日,洱源西湖當地村民划船出行。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 攝
成就催人奮進,奮鬥未有窮期。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未來的宏偉藍圖激蕩在千千萬萬不平凡的、奮鬥著的中國人心中。
“在接下來的事業發展中,我們要瞄準世界前沿,瞄準國家關心的‘卡脖子’技術,組織優秀的團隊,開展一流的科研創新工作。”雲南師範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尚軼説。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我要用紅色名村的紅色文化、紅色資源、紅色精神去激發新動能,打造鄉村振興新引擎。”江西省尋烏縣長寧鎮三二五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哲瑜説。
“做好歷史文化傳承創新,最大限度地發揮出遺址博物館應有的作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院長馬玉鵬説。
9月4日,一名小朋友在鄭州博物館觀看展品。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守好國門,管好邊境,同邊疆少數民族群眾一起維護邊境穩定,築牢國門安全防線。”雲南省瑞麗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章鳳分站政委郭青毅説。
“嚴格執法、打擊犯罪,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産安全。”遼寧本溪思山嶺公安派出所教導員熊翰玉説。
“檢修調試好每一列高鐵,讓‘中國速度’跑得更快、行得更穩。”全國勞模、上海動車段調試車間列調一班工長張華説。
10月17日,武警甘肅總隊新訓二大隊女兵排官兵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新華社發(侯崇慧 攝)
“擼起袖子加油幹,風雨無阻向前行。”
“為端牢中國人的飯碗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把我們的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
“將個人努力融入時代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新時代,中國夢,寄託在每一個辛勤有力的肩膀上。勤勞的億萬中華兒女,在黨的帶領下,向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前景奮進。
觀眾在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參觀中國服務貿易成就展專區(2022年9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10月11日,蘇陜協作項目陜西省洛南縣旱改水水稻種植示範園培育種植的150畝優良水稻開始收割。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出品人:孫志平
監製:樊華
統籌:吳煒玲
編導:張歡
記者:孫敏、郭傑文、余剛、
任卓如、張夢潔、司曉帥、
姜明明、魏蒙、周萬鵬、
李昂、劉海、張智敏、
孫蕾
視覺:夏勇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