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麵糰能做出多少花樣?

在山西省霍州市霍山年饃食品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年饃工郭愛蓮把麵糰搓成一個個均勻的細條,兩手把細條兩端往裏一卷,做出簡單的祥雲圖案,空隙裏點上兩顆棗,“如意棗花饃”就成型了。上籠入鍋,升騰的蒸汽冒著麥香,錢串子、登高、遊魚、走兔、老虎……栩栩如生的造型,寄託著美好寓意。

霍州地處山西中南部,西傍汾河,東依霍山。吃年饃是霍州的傳統民俗,每逢節氣節日,霍州人都要做上很多年饃。年饃被譽為“舌尖上的美食,指尖上的藝術”,既是傳統麵食,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

近年來,霍州大力發掘年饃文化,發展年饃産業,鼓勵龍頭企業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據統計,目前全市從事年饃加工生産的作坊、企業近300家,年産量1200萬公斤,從業人數超5000人,平均每9個農村勞動力就有1人從事年饃生産。

家住霍州市范村的郭愛蓮今年56歲,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打小就跟著家人學做年饃。過去,郭愛蓮以種玉米為生。2019年,霍山年饃食品有限公司開業,郭愛蓮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名做了年饃工。一番培訓後,郭愛蓮賺上了計件工資,“誰能想到,咱這手藝能賺上錢了。”

年饃標準化生産,麵糰的重量、條紋的長度,都是統一的。“和面有機器,我們出手藝,還能打發農閒時間,我幾乎每天都來。”郭愛蓮説,“以前都是打零工,掙不了幾個錢,現在每月有三四千元,年底更多,一年收入五六萬沒問題!”

“公司平日可容納30人就業,年底高峰期可容納200人就業,都是附近的村民。”霍山年饃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巍巍介紹,霍州年饃在各種宴會上供不應求,還做成禮盒賣到其他地區。

年饃廣受北方群眾喜愛,市場廣闊,但曾經長期以小作坊模式為主,小、散、亂,口味差距大,阻礙産業化發展。

閆玉龍是最早一批開辦年饃生産企業的人,如今,公司每年年饃銷售收益有200多萬元。“咱北方人就喜歡年饃的味道,外地人專門來咱這買饃,但找不到量大質好的企業,所以我決定自己辦一家。”閆玉龍説。

今年,閆玉龍當選為霍州市年饃協會會長,霍州年饃銷售到北京、石家莊、太原等城市,帶動越來越多農村人口就業。

前不久,霍州市委、市政府註冊了年饃區域地理商標,作為霍州年饃的主打品牌,同時邀請來自中國糧食協會、農科院所的食品專家前來考察調研,對霍州年饃的生産製作環節進行科學評估與標準化制定。

去年,霍州市年饃産值近5000萬元,今年有望突破1億元。霍州市委、市政府通過實施所有措施,制定《霍州年饃産業發展規劃》,推動産業發展。同時準備建立年饃産業發展研究院,為年饃産業化提供技術、品牌、包裝、行銷等方面支援。

“霍州年饃,要走一條標準化、品牌化、産業化的道路,帶動更多群眾就業增收,把年饃打造成為老百姓的‘致富饃’。”霍州市委書記李青雁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