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與力行——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

發佈時間:2022-09-28 16:22:56  |  來源:人民中國  |  作者: 胡令遠   |  責任編輯:王月博
分享到: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的歷史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日本政治家,是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這集中表現在兩件事情上,一是2006年他以日本現職首相到曲阜“朝聖”,在中日交流史上堪稱“破題”第一遭。二是2018年他參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而這兩件事並非風馬牛不相及地孤立存在。

探尋中日共同價值之源

2007年12月30日上午,曲阜孔廟莊嚴肅穆,弦樂低回,時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到這裡參觀。在大成殿,他向孔子像鞠躬致禮,還現場吟誦《論語》中的名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禮之用,和為貴”。在談到觀感時,福田康夫説,他來到孔子故鄉曲阜,來到儒家文化的起點,很激動,也很高興。誕生於2500年前的孔子思想,在當今世界依然有很大影響力,是日中兩國文化的共同點。他到這裡來,就是要親眼看到和確認這個共同點。現在,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2007年12月30日,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攜夫人來到山東省曲阜市參觀孔廟。

當時的日本國駐上海總領事隈丸優次對此評論説,孔子在日本很受歡迎,中日關係有一大特點就是文化來源的共同性,福田首相這次參觀曲阜,不僅有促進雙方文化交流的涵義,同時也是要去確認這種共同性。

福田此舉的意蘊,最權威的答案應該是“夫子自道”。福田曾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談到他曲阜之行的目的時強調,把日中兩國聯繫在一起的不單是一種利益和利害關係,兩國是具有悠久交流歷史的鄰邦,不僅有相同的文化及傳統,而且有在交流過程中形成相互依靠的基礎。思考這份深深蘊藏于日中兩國中的共同基礎和價值是非常重要的。抱著這樣的想法,懷著讓兩國國民重視日中特殊關係的心情,他將訪問曲阜。

2007年12月28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的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

在這裡,福田的中心意思是:中日關係不應只是建立在現實利益的基礎上,還必須在深層次的精神價值領域形成一種契合。只有這樣,中日關係才是健全的、牢固的。而要達此目的,首先要充分利用中日間本就存在的、共同擁有的“精神財富”,即有著來源共同性的文化。

踐行中日友好之道

201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復旦大學在上海錦江飯店共同舉辦了主題為“推動構築新型國家關係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此前,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的王偉光先生率隊親赴日本,誠邀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出席這一紀念活動。福田先生愉快地接受了邀請。是年6月22日,福田先生如期抵達上海。24日上午,他在研討會做了特別紀念演講後,即驅車趕往上海火車站,隨後乘京滬高鐵直奔南京。在明孝陵稍作逗留後,福田先生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2018年6月24日,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參觀。

在隨後的2個多小時中,表情肅穆的他一直認真聽取張建國館長的講解,並時常在重點館區前駐足思考。當日南京天氣悶熱,前天到滬後不顧旅途勞頓,參加了一系列高密度活動的福田先生,作為一位老人,看上去已有些體力不濟的樣子。但他仍然謝絕了主人休息一下的建議,只喝了一杯茶,又堅持來到重點館區,並與倖存的受害者直接進行交流。最後,福田先生正式向紀念館敬獻了花圈,對死難者鞠躬禱告,並題寫下“東亞和平”的條幅。在現場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採訪時,他表示希望更多的日本人能來這裡。當日傍晚,福田先生一行由南京返滬,細雨中的夜上海,沉靜而美麗。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福田康夫題寫“東亞和平”。事後,中日兩國主流媒體對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的南京之行,普遍給予積極評價,産生了巨大影響。

中國外交部原副部長、原中國駐日大使徐敦信是1978年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親歷者,他在當時上海舉行的研討會上做特別紀念演講中指出,“撫今追昔,我們再次深深感受到《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強大生命力,並由衷敬佩鄧小平、福田赳夫等兩國老一輩領導人的遠見卓識和非凡勇氣。在這裡,我還要特別感謝福田康夫前首相百忙中應邀與會。福田先生早年就是父親身邊的得力助手,步入政壇和就任首相後,力主正視歷史,重視亞洲外交,並和中方一道通過‘迎春’和‘暖春’之旅,簽署發表了中日間的第四個政治文件。我們對福田先生一家兩位首相為中日關係發展做出的貢獻深表敬意。”

福田先生的曲阜之行與南京之行,似乎穿越于中日兩國的歷史之間,實則是對中日關係如何興利除弊、行穩致遠的問道之舉和深沉之思。

在迎來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之際,謹以此小文向為中日關係建設性發展殫精竭慮、求索問道的各位賢達致敬。他們對中日友好信念的堅守與力行,是我們對未來中日關係懷有信心的重要來源。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