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經濟交流50年:在曲折中前行,為兩國和地區人民造福

發佈時間:2022-09-28 16:22:57  |  來源:人民中國   |  作者:李家祺   |  責任編輯:王月博
分享到:

由全國日本經濟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承辦的“全國日本經濟學會2022年年會暨中日經濟交流50年研討會”9月25日在北京舉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研究機構和高校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本次會議。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週年,是中日關係和中日經貿合作關係的重要節點之年。在外部環境日趨嚴峻複雜的背景下,中日經貿合作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不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生效、世界經濟復蘇等對中日經貿合作的利好因素也在上升。本次研討會意圖通過對中日經濟交流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進行系統性梳理,為中日經貿關係的發展提供具有前瞻性的思路與方案。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閆坤主持開幕式。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在致辭中指出,經濟合作一直是中日合作的重點、基礎領域,其價值是戰略性的,遠遠超出商業利益範疇,其本質是利益的相互交織、相互融合與相互捆綁,故而對兩國關係穩定起到壓艙石和推進器的作用。

楊伯江指出,從2007年開始,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國,根據中方統計,2021年兩國貿易額為3714億美元,其中日本對華出口為2055.5億美元,自華進口為1658.5億美元。但受中美博弈加劇、中日關係波動、新冠疫情、俄烏衝突等多元因素交織影響,中日經貿合作面臨的困難增多,總體處於低潮期。今年上半年中日貿易額為2086.1億美元,同比下降1.4%,不過,從中長期看,因日本國內需求持續低迷,經濟增長將更多依賴海外市場,隨著時間推移,中日經貿合作仍有進一步增長的空間。中日經濟研究者需要進一步強化、深化、細化日本經濟相關研究,真正發揮其壓艙石、推進器的應有作用,以真知灼見、專業智慧為中日關係下一個50年的健康穩定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楊伯江致開幕辭

中日友好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原駐日大使程永華做特別演講。作為中日關係發展的見證者、推動者,程永華通過自身經歷,用生動的視角回顧了自己所經歷的50年來的日本經濟、美日經濟關係和中日經貿關係變遷。他表示,經過戰後特別是中日邦交正常化50年來的經濟交流合作,中日已經互為密不可分的合作交流夥伴,建立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與此同時,由於日本發展過程早于中國三四十年,經歷過經濟增速轉換、能源危機、匯率波動、環境污染、老齡化、日美貿易摩擦和美國打壓日本半導體産業等諸多問題,其中有很多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學習借鑒。他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崛起是一個長期過程,必須踏實埋頭苦幹,將經濟做大做實做強,用好RCEP新機遇,做好國內國際雙迴圈,對內完善自身産業鏈,不斷謀求自身發展。

程永華做特別演講

在學術報告環節,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外交學院原副院長江瑞平指出,觀察半個世紀的中日經濟關係,必須將其置於全球視野之中。世界經濟中心正向東亞轉移,東亞崛起拓展了中日經濟的合作空間。今年以來,RCEP正式生效,中日之間首次建立起自貿關係,使兩國共同受益。但與此同時,在RCEP的正面積極效果尚未全面顯現時,“印太經濟框架”(IPEF)就已啟動,為東亞合作帶來衝擊,也使中日關係受到損害。日本如果將重心繼續放在IPEF上,將自作自受。

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原副所長張季風認為,當前新冠疫情仍在蔓延,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減速壓力增大,中日政治關係較為緊張,特別是日美聯手遏制中國,日本出臺“經濟安保法”並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IPEF,將矛頭指向中國,雙邊經貿關係面臨嚴峻挑戰,短期走向不容樂觀。不過,張季風同時指出,中日經貿合作中業已存在的互補性、相互依存、互利互惠性以及合作效應的外溢性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仍會繼續存在,中日強化經貿合作符合兩國人民根本利益。從長期著眼,下一個50年,中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國內國際雙迴圈的巨大引擎將繼續拉動中日經貿合作在曲折中前行。

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副會長、商務部亞洲司原司長、中國駐日使館原商務公使呂克儉通過數據回顧了RCEP生效以來中日貿易的發展情況,指出RCEP協定的實施對中國對日出口拉動效應顯著、潛力巨大,也有助於深化兩國在多領域的全方位合作。著眼下一個50年,兩國應發揮自身優勢,推動科技創新、數字貿易,“碳達峰、碳中和”,醫療康養等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鄉村建設等領域的務實合作,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經貿關係,為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和促進世界和平做出更大貢獻。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黨委書記閆坤基於對日本收入分配中的成功經驗和不足之處的認識,分析了對中國優化收入分配、縮小收入差距及推動共同富裕的啟示。閆坤認為,應當借鑒日本經驗,從三次分配視角紮實推進共同富裕,同時也要吸取日本每人平均收入增長長期停滯的教訓,用保持經濟增長作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同時,應當結合中國國情,優化收入分配製度細節,提升勞動者素質和收入份額佔比,依託數字經濟形態推動共同富裕。

與會專家學者做學術報告

在評論與討論環節,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胡繼平通過對中日貿易增長率數據的分析,指出對中日經貿發展困境的擔憂。他指出,去年中國對日貿易同比增長17.7%,低於中國對外貿易增長率12.8個百分點,這一數字已經與2001年以來中日關係兩次陷入低谷時中國對日貿易與對外貿易增長率之差持平。中日應在經貿領域尋找新的合作點,挖掘新潛力,使經貿更好地發揮中日關係壓艙石的作用。

研討會現場(圖片由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提供)

本次會議還設置了三個分科會,與會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提出許多具有較強時效性和前瞻性的觀點。

在“日本經濟與中日經濟交流50年”分科會上,與會學者從宏觀經濟、微觀經濟及行業觀察等多元角度展開探討,圍繞日本的經濟發展、投資、貿易、對外經濟政策調整等進行論述,為當下的中國發展提供了許多頗有價值的思考。

在“日本‘雙碳’經驗、綠色經濟、農業經濟”分科會上,與會學者圍繞日本環境政策對中國的啟示、“雙碳”目標下的中日合作、農業的綠色發展等展開詳實論述,探討了日本“雙碳”目標的路徑、氫能源、新能源汽車等具體領域的經驗,回顧並分析了中日在耕地吸收、蓄電池、氫能源、煤炭、環境産業等領域的合作歷程,指出中日在“雙碳”合作方面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技術具有互補性,同時中國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且兩國具備在第三方市場展開闔作的空間。

在“區域經濟合作”分科會上,與會學者圍繞區域經濟合作和影響區域經濟合作的安全因素這兩條主線,從多元視角出發,就RCEP、中日韓經濟合作和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合作展開探討,從關稅削減、原産地規則、貿易規則等角度分析了RCEP生效對中日貿易發展産生的正面作用及為未來中日經貿合作和區域經濟合作能夠帶來的良好機遇。

攝影:李家祺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