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6日電 題:深化全方位互利合作,共創美好未來——烏茲別克各界人士高度評價習近平主席國事訪問
新華社記者
國家主席習近平14日至15日對烏茲別克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訪問期間,兩國元首就互利合作以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和地區問題廣泛深入交換意見,共同擘畫中烏關係發展藍圖。兩國元首會談後簽署併發表聯合聲明。
烏茲別克各界人士認為,習近平主席的歷史性訪問成果豐碩,譜寫烏中友好新篇章,使兩國和兩國人民跨越千年曆史長河的友誼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相信在雙方共同努力下,烏中將在發展振興的道路上繼續攜手前行,踐行命運共同體。
為兩國共同發展繁榮提供強大動力
習近平主席在同烏茲別克總統米爾濟約耶夫會談時指出,中烏建交30年來,兩國始終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同舟共濟、互利共贏,持續深化戰略互信,不斷擴大互利合作,全面弘揚世代友好,將中烏關係提升到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新高度,為兩國共同發展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
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別克媒體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到,他2013年訪問撒馬爾罕時啟動的希瓦古城歷史古跡保護修復項目已經圓滿竣工,讓希瓦這座古城更加絢爛奪目。
這座由中烏兩國考古工作者聯合修復的古城正是兩國友好合作的生動寫照。希瓦市副市長哈米忠·博博耶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代表全市市民熱烈歡迎習近平主席到訪。博博耶夫説,烏中建交30年來,雙邊關係蓬勃發展,在共建“一帶一路”和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取得了更為豐碩的成果。習近平主席此次對烏進行的國事訪問,必將為烏中關係增添新內涵,為兩國關係進一步發展注入新動力。
“習近平主席此訪將提升烏中兩國各領域合作水準,為烏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作出巨大貢獻。”烏茲別克國立大學教授阿扎馬特·謝伊托夫説,烏中合作潛力巨大,涵蓋領域廣泛,符合烏茲別克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和願望。
“在撒馬爾罕,目前有多家中資企業開展業務,涉及冶金、輕工、旅遊等行業。”盤點起烏中合作項目,撒馬爾罕市市長法茲利丁·烏馬羅夫如數家珍。他説,習近平主席此訪將為烏茲別克進一步發展同中國的合作提供強勁動力。
烏茲別克記者協會費爾幹納州分會主席奧比多夫表示,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彰顯了中國向全世界開放的願望,表明中方願與其他國家積極開展合作。
擴大互利合作 增進人民福祉
兩國元首宣佈,著眼中烏關係長遠發展和兩國人民未來福祉,雙方將擴大互利合作,鞏固友好和夥伴關係,在雙邊層面踐行命運共同體。
烏茲別克科學院高級研究員拉伕尚·納扎羅夫對烏中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倍感振奮。他説,近年來,烏中兩國共建“一帶一路”取得豐碩成果,中國成為烏最主要貿易夥伴和投資來源國之一,雙邊貿易額屢創新高。
“如今,大量中國企業在烏投資興業。他們不僅帶來資金,還為當地培養大量人才。中國技術、中國標準為烏經濟長遠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納扎羅夫説。
烏茲別克世界經濟與外交大學副教授安裏·沙拉波夫注意到,米爾濟約耶夫總統在同習近平主席會談時提出,烏方希望借鑒中方成功減貧經驗。沙拉波夫説,中國在減貧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消除絕對貧困離不開政府制定的針對性政策。中國的減貧經驗與成就以及減貧措施、機制和方法,可供其他國家借鑒。烏茲別克將減貧作為國家發展的優先事項,希望與中國在這一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
謝伊托夫説,中國在烏茲別克投資保持高速增長,烏中兩國在投資和現代化技術領域的合作日益密切,有力推動烏經濟發展和技術現代化,也提升了烏出口潛力。
撒馬爾罕州副州長魯斯塔姆·科比洛夫説,“一帶一路”倡議旨在促進各國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為包括烏茲別克在內的廣大中亞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發展機遇。“相信烏茲別克在參與‘一帶一路’合作的過程中,將不斷挖掘出更多潛力。”
密切人文交流 促進民心相通
親戚越走越近,朋友越交越深。中烏世代友好擁有深厚歷史積澱,雙方開展人文合作基礎牢固、前景廣闊。
撒馬爾罕國立大學旁有一個充滿中國元素的廣場。撒馬爾罕市市長烏馬羅夫告訴記者,烏中兩國友誼不僅反映在經濟社會領域,也體現在人文交流之中。“這座廣場就是烏中文化交融、人民友好的見證。”
“烏中交往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撒馬爾罕考古研究所教授、中烏聯合考古隊烏方負責人博基容·馬特博博耶夫説,“習近平主席此訪是烏中關係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事件,將進一步促進烏中兩國人文交流合作。”
馬特博博耶夫注意到,兩國聯合聲明提出要進一步擴大考古等領域合作。他説,在同中方聯合對明鐵佩古城遺址進行考古挖掘過程中,我們獲得了非常有價值的科學成果。
作為烏茲別克科學和教育界代表,謝伊托夫指出,烏中兩國科研機構業已建立卓有成效的合作,“烏茲別克的高等院校中已有大量學生學習中文。為了讓學生熟悉中國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塔什幹和撒馬爾罕還開設了孔子學院”。
烏茲別克《人民言論報》副總編輯魯斯蘭·肯扎耶夫告訴記者,他對烏中雙方將加強新聞媒體、學術機構、友好協會、藝術團體間友好交流感到欣喜。“媒體能夠促進兩國人民增進彼此了解、成為真正的友誼橋梁。”(參與記者:蔡國棟、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