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軍嫂的暖心之旅
■楊珈奇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佳豪
前不久,軍嫂劉麗從西藏高原營區前往內地看病。因執行任務,劉麗的丈夫無法抽身陪同就醫。
讓劉麗感到暖心的是,這次異地看病就醫,既沒有麻煩當地親朋接機,也沒有聯繫昔日同學借宿,更沒有為求醫問藥勞心費力。因為她全程得到了丈夫王霄所在第77集團軍“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的悉心保障。
從下飛機那一刻起,劉麗就得到集團軍所屬駐該市某部的幫助——從搭乘接機班車進入市區,到在營區招待所安排住宿就餐,再到由衛生連軍醫攜函陪她前往對口醫院辦理就醫手續……她的一切行程被安排得妥妥噹噹、有條不紊。
“這就是‘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的用途所在。”該集團軍領導説,集團軍所屬部隊的官兵或軍人家屬有需求、有困難,集團軍所屬部隊便有義務和責任為其提供幫助。
據了解,“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是該集團軍探索為兵服務屬地化管理模式的産物。近年來,為更好地為所屬部隊官兵和軍人家屬提供服務保障,該集團軍一方面積極與所屬部隊駐地政府部門展開闔作共建,推動一系列擁軍惠軍政策出臺落地;另一方面改變過去各單位“自掃門前雪”的做法,打破建制壁壘,加強不同單位間溝通合作,更好地為官兵服務。
“我擔心人生地不熟,事情會很難辦,沒想到事情辦得這麼順利。”談起這次異地看病求醫的經歷,劉麗由衷地為“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點讚:“我雖然身在外地,但時刻感受到來自部隊大家庭的溫暖!”
不僅是劉麗,該集團軍很多官兵和軍人家屬都對為兵服務屬地化管理模式讚譽有加。據統計,截至目前,該集團軍各單位“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已累計幫助官兵及軍人家屬妥善解決包括醫療保障、子女入學在內的各類難事500余件。
如今,從巴山蜀水到青藏高原,一個個遍佈在祖國西南的“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正溫暖著萬千官兵和他們身後的家庭。
第77集團軍某旅幹事、“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聯絡員李永城(右一),帶領戰友到正在高原駐訓的戰士楊志偉家中,幫助其母親解決家庭難題。蔡從潤攝
第77集團軍探索為兵服務屬地化管理模式——
13個“聯繫點”連成一個家
■金濤 左超超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佳豪
曾經,辦成一件“小事”很難
在第77集團軍某旅副教導員覃俊光看來,為女兒覃玲紫辦理入學手續本應該是一件“小事”。然而,為了這件“小事”,他奔波了一個多月。
前些年,覃俊光隨部隊移防至西藏高原,他的妻子和女兒則留在農村老家生活。眼看女兒即將到了上學年齡,覃俊光又擔心起子女教育問題:“讓女兒留在農村,難以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把她接到駐地,怕女兒無法適應高原氣候。”
去年年底,一則喜訊傳到高原軍營。該集團軍出臺規定,在高原服役的官兵滿足一定條件後,可以入住集團軍在該市統建的公寓住房,解決子女入學入托難題。憑藉在部隊的優異表現,覃俊光成為首批享受這一政策的高原軍人。
按理説,有了政策支援,事情不會過於複雜。可當覃俊光將妻子和女兒接到這座城市後,卻不禁犯了難:對於這個“新家”,他並不熟悉。辦理入學相關事宜應該找哪些政府部門?這些部門的“大門衝哪邊開”?到了相關部門後,又應該攜帶哪些手續,哪些具體科室經辦?
無奈之下,他只能打電話向遠在數千公里外的旅人力資源科求助。然而,人力資源科幹事從未經辦過此類事宜,只能讓他逐一去幾個可能有關的單位“碰碰運氣”。
幾經問詢,覃俊光終於得知了具體辦事流程。但遺憾的是,覃俊光提交的一份審批材料中內容有誤,只得乘機返回高原軍營,重新開具相關證明材料後,又馬不停蹄地再次來到該市。
經此一事,覃俊光將自己的經驗整理成“某市入學事宜辦理流程攻略”,發佈在局域網論壇上供戰友們參考,引起不少官兵圍觀。
“隨著部隊轉隸移防,我們服役和家人生活基本不在同一個地方,想辦個事大多需要兩頭跑。”在這份“攻略”末尾,覃俊光説出想法:“咱們部隊要是能夠像地方一樣,在別的城市設立辦事處,事情就簡單多了。”
沒過多久,覃俊光的美好願望竟然照進現實了。
其實,很多事情沒那麼複雜
官兵們的“吐槽”,引起該集團軍黨委一班人的注意。在他們看來,事情不應該那麼複雜。
“近年來,本著切實為基層官兵幫困解難的原則,集團軍黨委積極與所屬部隊所在的各市區政府部門展開共建,達成了包含醫療保障、子女就學、涉軍維權等在內的一系列雙擁共建協議。”該集團軍領導拿出一份份擁軍惠軍政策文件介紹,“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和集團軍黨委的積極推動,為官兵依法享受惠軍政策提供了有力保障。”
“為何在末端落實中官兵還會遇到各種問題?”談及基層官兵在異地辦事中遇到“門難找”“事難辦”“多頭跑”等問題産生的原因,該集團軍領導認為,“主要還是軍地辦事機構有別,以及各地區辦事流程差異所致。”
“比如,在部隊辦理子女入學事宜,官兵們都知道去找人力資源部門。”該集團軍領導説,“可到了地方,根據教育部、全國雙擁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部門聯合下發的《關於進一步做好軍人子女教育優待工作的若干意見》有關規定,不同地區的政策不盡相同。”
“其實只要熟悉當地政策,辦成事並沒有那麼難。”該集團軍領導坦言,“問題的‘堵點’恰恰在這裡,基層官兵獲取資訊難,去異地辦事大多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官兵提出‘設立辦事處’的想法啟發了我們。”該集團軍人力資源處處長劉元勳説,“既然各地區的政策不同,為何不讓熟悉本地區政策的集團軍所屬部隊充當‘辦事員’,依託他們與地方有關部門及當地其他駐軍單位搭建起橋梁,協助官兵辦理相關事宜呢?”
於是,首個“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試點,在該集團軍駐某市部隊中成立。
如今,官兵辦事只需要打個電話
“説是聯繫點,不過是歸屬在我們科名下的一部值班電話。”承擔該集團軍“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試點任務的某旅人力資源科科長邰二東坦言,“千萬別小看這部電話,它能夠解決大問題。”
正説著,邰二東案頭的那部電話接連響起。
第一個求助電話來自駐渝某旅幹部張彤——他的小孩需要辦理入托手續。可是張彤目前正在代表旅隊參加某比武競賽不便抽身,因此想委託邰二東幫忙代為辦理。
隨後打來電話的是正在院校參加培訓的某旅上等兵劉澄——幾天前,他的父親與用人單位發生了勞務糾紛,因此希望“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能夠幫助處理這起涉軍維權問題。
第三個電話來自駐藏某旅二級上士陳江濤——此時他正在執行某演訓任務,想請“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協助他的母親辦理某項市政業務。
放下電話,邰二東當即和幾名幹事“兵分三路”:一路直奔駐地教育部門協調張彤孩子的入托事宜;一路會同市勞動局工作人員,前往劉澄父親的用工單位進行協商;另一路則趕到陳江濤家中,將他的母親接到政府辦事大廳……
幾天后,3件事情全部辦妥,3名官兵打來電話致謝。
“基層官兵常常是身不由己,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及時處理個人及家庭事務。”談及“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設立的初衷,邰二東有感而發,“官兵後方的家務事,關係到基層一線的戰鬥力。我們累一點沒關係,不能讓戰友們既在部隊流血流汗,又要為家中的事情分神分心。”
小小“聯繫點”,正在形成大合力
試點工作取得成功後,該集團軍所屬13個“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相繼成立。
然而,工作啟動不久後,某旅人力資源科負責人黃濤遭到官兵質疑。
“同樣是家屬隨軍就業安置,為啥其他旅的軍嫂能進好單位,我卻不行?”面對一名軍人家屬的責問,黃濤感到很委屈:為了這名軍嫂的就業安置問題,他沒少下功夫,單是駐地所在區縣人社局,他就跑了不下四五趟。
“各地區政策不一樣,就業形勢也不同,其實你這份工作已經是我們能夠協調到的最好崗位了。”在黃濤的一番解釋後,這位軍嫂臉上依然難掩失望。
在隨後集團軍召開的為兵服務工作階段性推進會上,黃濤就此事作了彙報,引起集團軍黨委一班人的重視。
“面對部分現實問題,單憑一名幹部、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力量難以妥善解決,必須要上下聯動,形成合力。這正是我們探索為兵服務屬地化管理模式的題中應有之義。”該集團軍領導話鋒一轉,“要説‘屬地’,集團軍所戍守的祖國西南,不正是我們作為黨委機關履職盡責的‘大屬地’嗎?”
基於這種理念,該集團軍人力資源處也成了“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中的特殊一員:他們一方面主動挑起駐某省“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的責任,負責搭起基層官兵與該省各政府機關部門間的橋梁;另一方面細化規範具體辦事程式,提出“小事瑣事各點位自行辦,大事難事上交軍裏辦”的工作思路,使各“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開展工作更加科學有序。
作為“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該集團軍人力資源處打響的首場“戰役”,是破解軍人家屬隨軍就業安置崗位良莠不齊的問題。
為此,他們積極聯繫走訪省內多個政府部門與用工單位,最終達成一系列優待安置協議。僅半年時間,該集團軍協調2名軍嫂完成帶編安置進入國企,幫助41人安置到駐地大型企事業單位工作。其中,就包括上文中提到的那名軍嫂。
“雖然這只是萬千工作中的一件小事,但體現著集團軍黨委機關的大決心:為官兵服務必須要做到事不避繁、事事上心。”談及下一步的工作打算,劉元勳直言,目前的探索只是開始,“為兵服務異地聯繫點”未來任重道遠。
“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籌劃與更多的省區市地方政府和駐軍單位深化為兵服務屬地化管理合作機制。”劉元勳説,“基層官兵來自五湖四海,軍人家屬遍佈祖國各地。我們希望在不遠的未來,他們無論走到哪、身在何處,都能找到一個溫暖的家。”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在一系列政策保障下,官兵及軍人家屬幸福感、獲得感和榮譽感越來越好。圖為第77集團軍某旅幹部馮棚一家三口在駐地團圓。王國文攝
銳視點
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
■仇 超
習主席指出,要堅持士兵至上、基層第一,真正關心關愛官兵,始終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這一重要論述,對於各級“如何待兵、怎樣帶兵”有著深刻啟示。
不論時代如何變遷、軍隊如何發展、官兵成分如何變化,服務基層的主題永遠鮮活,服務官兵的情懷永遠熾熱。毛澤東主席曾在古田會議之後總結了7條帶兵經驗,其中一條就是要求各級“關心戰士,體貼戰士”。這既是我軍性質本色的體現,也是人民軍隊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重要法寶之一。
關愛官兵就是培塑戰鬥力,心繫基層就是心繫打勝仗。近年來,特別是在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各級在為兵服務、紓困解難上下了不少功夫,辦成了很多讓部隊期盼、官兵點讚的實事、好事,解決了一批讓基層犯愁、讓軍屬撓頭的急事、難事。種種暖心之舉,增強了基層官兵的幸福感、獲得感和榮譽感。
為兵服務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兩地分居、子女養育、家屬就業、親人患病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困擾著基層官兵,牽扯著他們的精力,制約著部隊戰鬥力建設。為兵服務工作就應該回應官兵關切、滿足官兵訴求。
第77集團軍積極探索為兵服務屬地化管理模式,集單位之力、聚眾人之能、聯軍地之手,不斷優化工作機制、提升服務質效,有效解決了官兵在辦事中遇到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切實把好事辦好、將實事辦實,激發了官兵愛軍精武的動力,推動了部隊戰鬥力建設。
“將之求勝者,先致愛于兵。”基層是部隊建設和戰鬥力的基礎。平時親如兄弟,戰時生死相依;今天有求必應,明天一呼百應,這樣一支部隊,戰場上必將是一支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的勁旅。
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需要廣大基層官兵共同努力。把官兵冷暖放在心上,對基層多一分熱心,基層就多一分心熱;對士兵增一分真情,士兵就添一分幹勁。以“熱心”換“心熱”,以真情換真心,就一定能夠凝聚起強大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