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起新時代營區營房新樣子
——軍委後勤保障部軍事設施建設局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
■朱 帥 解放軍報記者 陳小菁 孫興維
2018年5月,軍委批准啟動全軍營區基地化標準化建設試點。經過數年實踐探索,首批示範營區已建成。
在總結提煉試點經驗成果基礎上,軍委辦公廳印發了《關於推進營區基地化標準化建設的意見》,旨在重塑發展理念、重構佈局體系、重立標準規範,為全面推開營區“兩化”建設、加快塑造新時代營房的新樣子,提供工作遵循和路徑辦法。
日前,就《關於推進營區基地化標準化建設的意見》,軍委後勤保障部軍事設施建設局有關負責人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記者:請介紹一下《意見》的主要內容。
負責人:《意見》主要明確開展營區基地化標準化建設的總體要求、工作任務和措施辦法。構建基地化佈局新體系,包括打造攻防兼備的作戰基地、屯訓一體的兵營基地、前推支撐的保障基地、區域統建的生活基地;走開標準化建設新路徑,包括打通需求轉化鏈路、規範營區規劃設計、實現通用相容、統籌新建改造;引入高科技發展新手段,包括運用“四新”成果、數字賦能、綠色建造等手段提升軍事設施科技水準;推行專業型建管新模式,包括深化代建改革、建立導調機制、推進建管創新、優化管理質效;強化全鏈路監管新秩序,包括引導市場主體誠信參建、強化工程建設內控監督、加強軍地結合部聯合監管。
記者:“基地化”“標準化”分別指的是什麼?
負責人:基地化,是指適應軍隊建設發展需要,堅持集中部署、整合建設、集約保障,強化平戰結合、戰訓一體,突出功能齊全、共用共用,利用建、用、管、保方式提升綜合保障能力,滿足一定規模部隊開展作戰、訓練、駐屯、集結等軍事活動的建設管理模式。
標準化,是指按照需求牽引、規劃主導、計劃執行、項目管理、監督評價科學管理鏈路,緊緊圍繞戰法、訓法、保法研究建法,形成建設、使用、管理、保障各項工作的標準體系,用於規範營區建設管理全過程的方法手段。
營區營房建設推行基地化標準化,但是不能狹義理解、照搬照抄、一成不變。一方面,標準化不是一個僵化“尺規”,建設理念、戰技要求、指標定額、面積標準等需要標準化,但落到具體營區規劃佈局、營房建築形式上,則應強調差異化,要圍繞部隊使命任務,因地制宜、科學設計,滿足部隊戰備、訓練、工作、生活等功能需求。
例如,高原部隊營區,幅員遼闊,平時屯兵練兵、戰時前出作戰的特點鮮明,因此強調的是模組組團、集約整合,便於部隊訓練生活和應急出動。再例如,島礁部隊營區,土地資源有限,規劃佈局以點狀分散式為主,就要更加注重綜合防護設施建設。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營區都適用基地化,例如醫院、療養院、科研機構,以及邊海防哨所崗樓等,營區功能相對單一,主要通過連點成片、融入體系來發揮保障效能。
記者:新時代“兩化”營區營房有哪些亮點?
負責人:聚焦在營戰備,提升備戰品質。通過建強指揮中樞、建實基層戰備、建全保障支撐,發揮營區主戰場、主陣地作用,提升部隊戰備水準。堅持戰訓一致,練就打贏本領。統籌調配訓練資源,保障全員額參訓、全過程精訓、全天候能訓,不出營區就能同時保障所有官兵專業基礎和班組協同訓練。著眼快速出動,優化流線佈局。區分機關指揮流線、分隊組訓流線、全員全裝出動流線,規劃指揮辦公樓、營連宿舍、裝備庫、訓練場地、營區道路等基礎設施,部隊緊急出動時間大幅縮短。
突出動態相容,拓展保障彈性。營連宿舍標準化設計、裝備庫房前瞻式建設、預留用地開放式使用、訓練資源區域化共用,滿足部隊駐屯和裝備發展需要。傳承紅色基因,培塑強軍文化。營區政治文化著重重塑軍史場館體系、構築軍旅文化陣地、打造軍營文化氛圍,實現政治文化前移陣位、嵌進崗位、服務戰位功效。
創新保障模式,提升服務質效。與部隊轉型和作風轉變相適應,深化為兵服務、引入專業服務、拓展代理服務,調整配套設施提高官兵生活品質,深化融合服務為部隊減負釋能。在家屬臨時來隊住房保障上,由5人週轉1套調整為4人1套,每套建築面積調整為60平方米,可滿足二孩家庭居住,並配備必要的傢具電器。
記者:新時代營區營房未來發展方向是什麼?
負責人:由旅團部隊向其他單位拓展。在前期試點基礎上,集中力量研究院校、醫院、小散遠營區等推廣模式,逐步構建形成門類齊全、科學完善的建設標準和設計圖集,將“兩化”建設的理念模式覆蓋到全軍所有類型部隊,讓更多部隊享受到改革紅利。
由營區新建向既有營區升級拓展。按照“體系建、建體系,宜大則大、宜小則小”的思路,重點強化戰訓功能,完善指揮作業場所、網信設施、專修室、體訓館、文化禮儀等設施條件,提高營區設施保障功能和技術水準。推行公寓住房綜合整治、區域統建統管和室內標準化裝修,發展軍士保障性租賃住房,提陞官兵的幸福感、獲得感。
由以建為主向建管結合拓展。緊緊圍繞支撐“四個秩序”,強化後勤科學管理,一體推進建用管保,結合平時演訓任務,錘鍊部隊實戰化保障能力,做到隨時能出動、隨時能保障。
由平時建向戰時保拓展。堅持戰建備一體推進,以戰法牽引訓法、保法、建法,著力破解短板弱項,加大一線機場、軍港等基礎設施保障容量,試點建設新一代邊防哨所,加快推進一線保障設施建設。
陸軍某旅官兵在新建成的室內訓練場進行訓練。
陸軍某旅官兵在高原習服室內進行訓練。
某部官兵在新建成的訓練場進行400米障礙訓練。
陸軍某旅開展群車加油作業。
某部新建成的現代軍事物流儲運設施。
一座營盤的時代之變
■解放軍報記者 孫興維 特約記者 袁 帥 馬 振 通訊員 朱 帥
設計定位之變
營房就要有營房的樣子,這個樣子首先是打仗的樣子
夜色下,一輛輛鐵甲戰車魚貫而出,陸軍某旅一場拉動演練緊張進行中。
車輛編隊,人員集結,快速出動……對於該旅步兵三連指導員周浩來説,類似的拉動演練已成為常態。
然而,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是連隊進駐新營區以來的首次演練。諸多變化讓周浩眼前一亮——
單兵攜行戰備物資和戰鬥裝具隨人進班,宿舍走廊可同時讓兩名全副武裝的單兵並排行走,新的連隊兵器室採用兩門流線設計,請領武器進出更加順暢……
同時,依託營區新修建的“5橫8縱”道路,他們實現車輛雙向雙側編組、雙路通過營門,全員全裝出動速度相比過去大大提升。周浩深有感觸地説:“這是新營區帶給我們最直觀的變化。”
調整改革以來,該旅由多支部隊轉隸組成,分別部署在幾個營區。過去全旅組織拉動演練,不僅要提前謀劃好各分隊的出動順序,還要統籌規劃編隊地點、時間。
不僅如此,以往車輛裝備由全旅庫房統一集中部署,不僅影響出動速度,在車輛出庫時還容易造成擁堵。如今,裝備庫靠近營連生活區配置,庫室與宿舍模組化組合,官兵出了營門第一時間就能到達裝備庫,科學實現了人裝的快速結合。
“營房就要有營房的樣子,這個樣子首先是打仗的樣子。”該旅領導説,在指揮辦公場所建設上,他們突出指揮主體功能,建有作戰值班室、作戰室、戰備資料室等指揮要素,以及機關兵器室、彈藥室、戰備器材庫等指揮保障要素。機關戰備車庫緊鄰機關樓東西兩側建設,與戰備器材庫相通,實現快速裝載、快速出動。
通過把指揮保障要素集中建設,他們將過去分散配置的戰備車庫靠攏部署,大幅縮短平戰轉換時間。“如今,旅指揮機構可在最短時間啟動應急響應、請領指揮器材、組織物資裝載、構建指揮體系。”該旅作訓參謀葛江濱説。
訓練條件之變
部隊不出營門就能完成從單兵到連排的所有專業訓練
説起新營區的變化,該旅火力連副班長陳俊濤的第一印像是:“從來沒見過這麼大的訓練場。”
陳俊濤的專業是迫擊炮。過去組織訓練時,因為場地限制,迫擊炮分隊往往比較分散,統一組訓也只能進行常規的操炮和瞄準訓練。
如今,新營區建成2000多畝室外綜合訓練場,按作戰編組劃分為情報偵察、火力打擊、防空反導、後裝保障等專業訓練場地,部隊不出營門就能完成從單兵到連排的所有專業訓練。
“過去組訓,每個炮手只針對自己的專業進行訓練。”陳俊濤説,新的訓練場建成後,他們可以逐步展開“一專多能”訓練。“原來我們總説訓練沒場地,如今再不能給自己找藉口了!”
對此,該旅支援保障連指導員茍宇深有體會。作為全旅專業最多、訓練點位最散的連隊,過去,最讓茍宇頭疼的事就是如何統籌兼顧好各專業的訓練計劃。
新營區不僅有室外綜合訓練場,還有室內綜合訓練場,設置有輕武器、迫擊炮、攜帶型導彈等多種專業訓練場地,配備有防空導彈、戰傷員救治等幾十種模擬訓練器材。
此外,營區還設立了“軍體訓練場”“軍中書苑”,既能保障戰鬥體能、共同基礎和專業技能訓練,還可用於官兵學習充電。
為解決連隊專業多、訓練進度不好統籌的問題,旅隊專門設置專業專修室和VR模擬訓練器材。利用新建的室內專修室,官兵可隨時運用模擬訓練系統展開實裝操作;依託訓練資訊系統實時統計、現場公佈、量化分析訓練成績,官兵可反覆進行糾錯練習和鞏固強化,既節約了資源,又提升了訓練品質。
“專修室投入使用以來,我們預計可以縮短一半的培養週期。”茍宇説,官兵們真切感受到了營區“兩化”建設帶來的紅利。
生活保障之變
變化體現在官兵生活的每一個細節
住進新營區,防空營司務長朱輝開心得合不攏嘴:“訓練場有了新變化,我們炊事班也有了‘新武器’。”
朱輝所説的“新武器”,是指最新配發的炒菜機器人。走進烹飪區,只需在操作螢幕前設定好烹飪時間、攪拌速度等參數,倒入食材,機器人便開始自動翻炒菜品。
過去,一個營只配備一個烤箱,如今烤箱供應到連。新營區建設,還為炊事班配發了油炸機、壓面機、餃子機等新設備。
食堂一樓副食品庫,番茄、菠菜、黃瓜等蔬菜分筐存放,整齊擺放在不銹鋼貨架上。庫門口,一台迷彩色電子秤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輕型高機動步兵營炊事班長黃美龍説:“每次主副食出入庫,都要用這個電子秤稱量。電子秤具備拍照功能,將食材重量、圖片實時上傳數據庫,還能自動生成賬目。這樣不僅杜絕了物資跑冒滴漏,也節省了人員登統計時間。”
新食堂還配備了伙食一體化交互終端。通過終端系統,官兵可對當天菜品進行點評投票,得票率高的飯菜,納入下一週“伙食計劃表”。
食堂和烹飪區革新,只是新營區生活保障變化的一個縮影。該旅駐守高原,過去只有衛生連才有吸氧設備,現在輸氧管道接到了營連衛生室;以前官兵洗完衣服只能拿到室外晾曬,如今每個連隊都配備了洗衣機和陽光房……
“新營區的條件比原來好了,但是連隊勤儉節約、艱苦樸素的精神不能丟。”邱少雲生前所在連指導員杜欣然説,“我們要從節省一滴水、一度電做起,減少資源浪費,提升保障效益。”
(圖片由軍委後勤保障部軍事設施建設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