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國土綠化事業高品質發展,進一步夯實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態基礎,中國為實現聯合國提出的“到2030年全球退化土地零增長”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持續引領全球綠化事業發展。

奇跡來自廣泛參與

2019年初,美國航太局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衛星資料顯示,世界變得越來越綠了。對地球變綠貢獻最大的是中國,因為中國42%的新增綠化面積來自人工植樹造林。

黨的十八大以來,10年間,中國森林面積從31.2億畝增加到33.54億畝,人工林面積穩居世界首位。中國森林覆蓋率提高了1.6個百分點,森林蓄積量從151.37億立方米提高到191.78億立方米,林木植被總碳儲量從84.27億噸增加到107.14億噸,森林年涵養水源量從5807億立方米增加到8039億立方米,年固土量從81.91億噸增加到117.20億噸。森林資源總體呈現數量持續增加、品質穩步提高、功能不斷增強的發展態勢,創造了人間生態奇跡。

奇跡來自於中央領導率先垂范。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率先垂范,連續十年參加首都義務植樹,各地區各部門紛紛履“植”盡責,全社會植紀念樹、種紀念林蔚然成風。

奇跡來自於廣泛參與。國家林草局將義務植樹盡責形式拓展為造林綠化、撫育管護、認種認養、捐資捐物等8大類,在15個省份開展“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試點,建立一批“網際網路+全民義務植樹”基地,打通了義務植樹盡責“最後一公里”,讓“雲端植樹”“碼上盡責”成為現實,全民義務植樹進入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階段。10年來,全國適齡公民55.03億人次參加了義務植樹,植樹216.86億株(含折算),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理念厚植人心,生態文明理念得到廣泛認同。

奇跡來自於國土綠化工程的深入實施。10年來,中國深入實施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長江防護林等重大生態工程。全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森林撫育11.6億畝,建設國家儲備林8550.51萬畝;全國組織實施退牧還草、退耕還草、京津風沙源草地治理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項目,累計落實中央資金400多億元,劃定基本草原面積37億畝,完成種草改良5.65億畝,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到50.32%,重點天然草原牲畜超載率從28%下降到10.1%,有效促進了38.1億畝草原休養生息;累計完成防沙治沙任務2.82億畝,沙化土地封禁保護面積達2658萬畝,創建了41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125個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較2009年減少7500萬畝和6495萬畝,全國沙區植被平均蓋度較2009年增加2.59個百分點,“十三五”期間沙塵天氣較“十一五”期間減少29%。

科學綠化闊步向前

山水林田湖草沙怎麼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久久為功。比如,中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于1978年啟動。“到2025年,三北工程科學綠化技術體系將初步建立,建成一批科學綠化示範樣板。”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西北華北東北防護林建設局一級巡視員武愛民表示,三北工程區完成2021年營造林任務944萬畝,造封飛比例約為41:45:14,喬灌比接近4:1,造林方式和樹種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學綠化更是邁出重要步伐。

堅持科學推進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石漠化綜合治理。在國土綠化中,充分考慮降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資源的時空分佈和承載能力,堅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科學恢復林草植被。比如,在乾旱缺水、風沙嚴重地區優先選用耐乾旱、耐瘠薄、抗風沙的灌木樹種和草種;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優先選用根系發達、固土保水能力強的防護樹種草種等。

堅持規劃引領、因地制宜,走科學、生態、節儉的綠化發展之路。各地科學劃定綠化用地,實行精準化管理,以宜林荒山荒地荒灘、荒廢和受損山體、退化林地草地等為主開展綠化。科學選擇綠化樹種草種,積極採用鄉土樹種草種進行綠化,審慎使用外來樹種草種,注重使用多樣化樹種營造混交林。比如,在江河兩岸、湖庫周邊優先選用抗逆性強、根系發達、固土能力強、防護性能好的樹種草種;在海岸帶則優先選用耐鹽鹼、耐水濕、抗風能力強的深根性樹種;在水熱條件好、土層深厚地區優先選用生長快、産量高、抗病蟲害的優良珍貴用材樹種;在居民區周邊避免選用易致人體過敏的樹種草種等。

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堅持數量和品質並重、品質優先,堅持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並舉。比如,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乾旱半乾旱地區以雨養、節水為導向,以恢復灌草植被為主,推廣喬灌草結合的綠化模式,提倡低密度造林育林,合理運用集水、節水造林種草技術,防止過度用水造成生態環境破壞。

為大力推行科學綠化,我國還組織開展了40個國土綠化試點示範項目建設,啟動了山東、遼寧、寧夏、河南、重慶5個科學綠化試點示範省(區、市)建設。2021年首次實行造林任務直達到縣、落地上圖,帶位置上報、帶圖斑下達造林綠化任務,造林完成任務上圖率達91.8%,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落地上圖管理體系。

綠化惠民成效顯著

10年來,我們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國土綠化已成為深入人心的惠民事業,民生福祉不斷增強。同時,國土綠化和生態扶貧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現全面小康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創新推進“身邊增綠”,開展國家森林城市、綠化模範城市、生態文化鄉村、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等創建活動。10年來,全國新增國家森林城市152個,累計建成“口袋公園”2萬餘個,建成綠道8萬餘公里,城市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由11.8平方米提高到14.78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39.22%提高到42.06%,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28.99%以上,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不斷做大做強林草産業,持續推動鄉村振興。目前,我國經濟林面積達到6億畝,較2012年增長26%;全國林草産業總産值已超過8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超過1倍。我國林産品生産、貿易居世界第一,林産品對外貿易額達1600億美元,林産品進出口總值1876.6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48.2%;木本油料、林下經濟、花卉、生態旅遊等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形成了若干區域特色明顯的産業集群和産業帶;幹鮮水果、森林食品等經濟林産品年産量達2億噸,較2012年增長47%。

“林草中藥材産業發展潛力極大,初步統計,我國林草藥用植物佔中藥資源的80%左右。”國家林草局發改司一級巡視員杜紀山説。

通過國土綠化、生態補償等扶貧方式,累計帶動2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全面完成生態扶貧各項目標任務。比如,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110.2萬名,帶動3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支援貧困地區組建扶貧造林(種草)專業合作社(隊)2.3萬個,吸納160多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與生態工程建設,年每人平均增收3000多元;大力支援貧困地區發展生態旅遊和森林康養、林下經濟等生態産業,帶動16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

地處長江中下游的湖北省蘄春縣曾是國家級貧困縣。“近年來,蘄春縣大力發展林藥套種4.2萬畝,年産中藥材1萬噸,每年實現收益1.4億元。”蘄春縣縣長陳丹表示。

如今,美麗的神州大地上正描繪著一幅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畫卷,相信在不久的未來,更多生態治理奇跡會在中國這片生機盎然的土地上綻放! (經濟日報記者 黃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