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底俄烏衝突爆發以來,衝突外溢效應日益嚴重。

衝突應當如何化解?中國有兩句老話,一句是“一個巴掌拍不響”,另一句是“解鈴還須繫鈴人”。關鍵是當事方要展現政治意願,著眼當下,面向未來,找到妥善解決辦法,其他方面可以也應當為此創造條件。

回顧歷史,美國及其主導的北約一直是俄烏衝突的“繫鈴人”。30多年來,由美國主導的北約,一味追求絕對安全,違背最初“不再東進一英寸”的承諾,無視俄羅斯的安全關切,高調推進北約五輪東擴,不斷將俄羅斯逼向墻角,埋下俄烏衝突的種子。近期,俄烏衝突不斷激化,衝突的根源是北約東擴。

俄烏衝突爆發以來,作為始作俑者和最大推手的美國,在大洋彼岸大搞離岸平衡,在勸和上躲得遠遠的,在市場上賺得滿滿的,軍火熱銷,油氣大賣,金融資本源源不斷回流。據英國媒體報道,美國今年3月僅接收12名烏克蘭難民。正如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日前在“求和平、促發展:全球20國智庫線上對話會”上答問時所指出的:“這種鮮明反差很好解釋了為什麼有人熱衷於拱火澆油,極力阻撓俄烏和談。説穿了就是想發戰爭財,靠犧牲烏克蘭控制歐洲,削弱俄羅斯,延續霸權強權。如此一舉多得,難怪樂此不疲。”

美國對俄羅斯實施全方位、無差別制裁,已經造成兩大惡果:一是嚴重衝擊世界經濟和民生,引發全球糧食、能源、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對全球産業鏈、供應鏈造成巨大破壞,加劇全球經濟滯脹趨勢和復蘇難度。二是讓冷戰思維死灰複燃,陣營對抗重現歐洲大陸,給全球安全局勢帶來極大不確定性。這絕非一個負責任大國應有的做法。

作為俄烏近鄰的歐洲各國,則被迫承受俄烏衝突帶來的衝擊和挑戰。“糧食緊了,能源缺了,難民多了,失業增了,經濟難了,而且戰爭何時結束還不知道”。俄烏衝突的外溢效應已對歐洲的經濟社會造成深重的負面影響。緊張的安全局勢令歐洲各國安全“焦慮”與日俱增,被迫綁上美國戰車,讓歐洲各國加重在政治、外交、防務上的對美依賴,歐洲戰略自主的雄心再次擱淺。

歐洲各國是時候對歐洲安全問題及自身在烏克蘭危機中扮演的角色進行反思了。化解安全“焦慮”的根本之道,是通過政治對話,找到與俄羅斯平等相處、實現歐洲大陸長久和平的辦法。當務之急是為歐洲安全計,拿出誠意推動俄烏對話談判,早日停火止戰。長久之道是擺脫隨美起舞的慣性,摒棄冷戰思維,拒絕陣營對抗,展現獨立的對外政策,推動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架構。

一個安全穩定的歐洲,符合歐洲各國及全世界的利益。美國和北約作為俄烏衝突的“繫鈴人”,如果真的為歐洲和世界安全計,就該收斂自己的私欲,展現應有的擔當,停止“拱火”“澆油”“遞刀”,擔負起“解鈴人”的責任,積極勸和促談,給緊張局勢降溫、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