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要:一枚小小柑橘到底能發揮多大的經濟效益?“中國柑橘之鄉”湖北宜都市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三産融合”舉措,宜都打造了全國最完整的柑橘産業鏈,宜都蜜柑在躋身中國地理標誌産品的同時,品牌價值達36.84億元,居全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第17位,成為名副其實的鄉村振興“助推器”。

長江浩渺,清江逶迤。兩江碧水,一方沃土。橘樹蔥蘢,果上枝頭。

柑橘是湖北第一大水果,全省種植柑橘340多萬畝,年産量510萬噸。在“中國柑橘之鄉”——湖北宜都市,經濟日報記者採訪發現,這裡的柑橘種植面積和産量均未排在全國前列,但該市打造了全國最完整的柑橘産業鏈,一枚小小的柑橘,發揮出大作用:不但串起了精品種植、精深加工到文化旅遊綜合開發的完整産業鏈,還通過柑橘“+網際網路”“+文化”“+旅遊”“+康養”等,實現了農業與二三産業的有效對接,“三産融合”成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的“發動機”“助推器”。

  宜都果農喜迎柑橘豐收。 李廣操攝

品質提升夯實底盤

柑橘,是宜都種植面積最大、涉及農戶最多的農業主導産業之一,當地有橘園32.6萬畝,橘農數以萬計。

“柑橘是全球第一大水果,年産量在1.2億噸左右。在全國柑橘總體産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宜都柑橘也曾出現‘賣難’問題。”宜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施春燕坦言,“如果單純追求産量,沒有辦法解決‘賣難’問題。有品質保證的柑橘才是柑橘産業健康發展的底盤。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品質。這就要從供給端入手去掉過剩産能,淘汰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流轉一批,以此實現柑橘産業提質增效與農民群眾持續增收。”

這幾天,宜昌可山農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覃林星正忙著新建愛媛28號果凍橙基地。2020年初,可山農業在高壩洲鎮流轉了4500畝土地種植新品種愛媛28號果凍橙,次年又增加了2000畝,還是滿足不了公司發展需要,今年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

“目前宜都的柑橘近90%是溫州蜜柑,賣不出好價格。引進新品種一家一戶改種換植的規模又比較小、成本高。我們成功引進宜昌可山農業公司以後,不僅在果品規模化差異化上有了突破,還帶動了當地群眾的種植水準提升。”宜都市果茶服務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蔡永喜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普通蜜柑每斤收購價格只有0.6元左右,愛媛28號果凍橙每斤卻可以賣到10元以上,一畝地收入可達2萬元。另外,每畝地每年1800元的土地流轉金與打工收入,也讓當地果農受益匪淺。

在新一輪産業調整下,宜都抓住“優質”這個柑橘精品化中的關鍵環節,採用“種植適度規模化、果園建設標準化、品種佈局區域化”等做法,加快形成資源與區位優勢,實現優質優價。

在位於高壩洲鎮八卦山的精品橘園,只見地上鋪著白色反光膜,樹上插著黃色殺蟲板,樹下挂著生物防治捕食螨。“精品橘園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有100多項技術要點,生産出的精品蜜柑個大皮薄,糖分十足,每公斤售價近10元。”基地負責人何勇告訴記者。

這些變化,源於多年前的一次退貨。2017年6月,湖北豐島食品有限公司生産的橘子罐頭被檢出農殘超標,遭到國外買家退貨,直接經濟損失達500萬元。宜都迅速行動,向農戶廣泛宣傳農殘危害,並將被檢測出的低毒農藥多菌靈納入本地禁用目錄,要求農資經銷商迅速下架。半年後抽檢結果表明,多菌靈農殘超標率由50%下降到5%。豐島食品也再次越洋出海,搶回國外市場。

隨後,一場以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為主要內容的種植業轉型在宜都全面鋪開,一批標準化、精細化、綠色化農田管理模式得以推廣。目前,宜都市已完成“七園三改六推”3.5萬畝,建成精品果園2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宜都蜜柑)標準化基地10.2萬畝。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僅讓農民切身感受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魅力,更成為農業主導産業登堂入室的‘護身符’。”施春燕告訴記者,“調查顯示,去年15個宜都精品果園示範點單産達每畝3000公斤以上,優質果品率達80%以上,商品果率達98%,畝産值8000元以上,比非精品果園畝均多增2000元以上。”

高品質農産品極大提升了品牌價值。其中,宜都蜜柑品牌價值達36.84億元,居全國果品區域公用品牌第17位。

  龍頭帶動多鏈加持

在位於紅花套鎮的湖北豐島食品有限公司,蔣章梅正在生産線上分揀果品。她有兩個身份,果農和季節工。公司有訂單時就過來幹活,平時就在家種橘子。蔣章梅是種橘的“老把式”,“過去,我家每年都有一些柑橘因為個頭、品相等達不到要求,無法作為鮮貨銷售。現在,在合作社幫扶下,這些柑橘被統一收購再轉售給企業,使我們又多了一筆收入。”蔣章梅説。

在宜都,品相好的柑橘賣鮮貨,品相次之的進入工廠深加工。湖北豐島食品有限公司主營食品罐頭生産及出口。去年底,在柑橘罐頭生産季,公司自主研發的柑橘智慧分瓣技術,大幅提升了車間的生産效率——新鮮柑橘經過輸送帶進入智慧分瓣生産線,很快變成一瓣瓣晶瑩的橘瓣。

“我們引進了18台破皮機,又增加了14台智慧分瓣機。去年銷售量達1.8萬噸,同比增長64%。”湖北豐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善周告訴記者,公司每年收購柑橘、黃桃等水果4萬多噸,解決2000多名農村剩餘勞動力季節性就業。

每到柑橘上市旺季,豐島食品的“副産品”橘皮、橘渣就成了搶手貨,外來收購的車輛經常排成長隊,但這些“副産品”更多被運到僅一路之隔的湖北土老憨生態農業集團。在這裡,橘皮、橘渣經過晾曬、發酵等工藝,分別成為陳皮、橘醋,並衍生出20個産品,讓柑橘身價倍增。

在剛剛過去的湖北省農博會上,該公司斬獲3.2億元訂單,總經理楊春全告訴記者,“起初我們是賣鮮果,如今調味品成了主要産品,還被北京首農集團確定為六必居調味品生産基地”。

湖北土老憨生態農業集團成立於2005年,最初以柑橘種植和鮮果銷售為主。但在産品同質化嚴重的水果鮮銷市場,很難突破這種單一産業模式的發展瓶頸。近年來,該公司投資10億元建成全新生物科技園,深耕柑橘加工領域。經過品牌打造的優質蜜橘進入高端市場鮮銷,不符合標準的果實經過分級後剝皮榨汁,生産柑橘醋、柑橘料酒系列産品,果渣則加工成柑橘酥、柑橘軟糖等系列休閒食品,均在全國各大商超佔據一席之地。“賣鮮果我們可能一斤只賺幾分錢,但做深加工,柑橘的附加值增加了6倍至8倍。”楊春全説。如今,該公司每年可加工柑橘鮮果5萬噸,實現産值20億元,並努力實現食品級向醫用級轉型的蛻變。

“以龍頭企業為牽引的柑橘産業鏈,實現了對柑橘的吃幹榨盡。”宜都市市長夏明海説。

不僅僅是産業鏈,還有人才鏈、資金鏈、價值鏈。近年來,宜都通過舉辦“宜才宜用 才聚宜都”等活動,每年選聘鄉村振興顧問近百人,成為招商引資、科技研發、農技推廣、電商銷售的生力軍。

“過去普通柑橘一畝只有兩三千元收入,如今新品種通過電商銷售一畝可以賣一兩萬元。”高壩洲鎮大戰坡村村民廖貴玖喜上眉梢。該村黨總支委員肖飛開展電商銷售多年,創辦的“老農婆”電商品牌頗有名氣。4年前,她牽頭成立合作社,建立“新品種+綠色+電商”模式,提供市場資訊、技術指導、銷售渠道等服務,帶動本村100余位村民銷售農産品500多萬元,實現利潤收入200多萬元。通過電商直營,目前宜都每年柑橘銷售收入近2000萬元,帶動發展農村電商2000多人,凈收益為傳統銷售模式的5倍以上。

宜都還採取“龍頭企業+聯合社+合作社+基地+農戶”形式,通過與橘農簽訂保底訂單方式,引導橘農提升柑橘品質,打造精品名牌,提高收購價格,促進農民增收。2021年,宜都市柑橘産量64.355萬噸,同比下降6.4%,但大宗價格同比上漲0.8元/公斤,實現減産增收。

一系列組合拳讓土老憨、豐島食品、正大集團等農業龍頭企業生機勃發,並帶動形成了柑橘、茶葉、鱘魚、生豬、小水果五大産業鏈,全市90%以上農戶被納入産業鏈條,每年帶動農民增收超50億元。

  湖北土老憨生態農業集團生産流水線上的柑橘。 鄭青攝

“三産”交融拓寬路徑

種柑橘,發展第一産業;加工柑橘,促進第二産業;依託全國唯一的“國家柑橘公園”發展旅遊業……宜都的柑橘産業正推動著三次産業聯動發展,成為全要素、全産業的“甜蜜産業鏈”。

“將農業與工業、旅遊業、資訊産業、商貿服務業等有效聯結起來,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是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的重要措施。”在宜昌市副市長、宜都市委書記譚建國看來,打造柑橘産業鏈離不開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

宜都地處北緯30度線,氣候溫和,風景秀麗,是國家寬皮柑橘生産優勢區域。有了柑橘精深加工作支撐,2015年,湖北土老憨生態農業集團又依託紅花套鎮、高壩洲鎮兩個柑橘産業核心區與柑橘種植區,打造國家柑橘公園。

根據規劃,這一項目總投資24.9億元,面積52.45平方公里,包含柑橘生態食品加工科技園區、柑橘精品種植示範區、生態農業休閒旅遊區3個核心區,將分9個區域(村)建設示範園,其中標準園13460畝、精品園4266畝。

“這個公園不是圈地建休閒農莊,而是在這兩個鄉鎮核心區佈局了沿江柑橘精深加工二産核心區,同時還有柑橘標準化種植核心區、鄉村旅遊核心區。通過二産龍頭企業帶動接一連三。”湖北土老憨生態農業集團副總經理鄭俊告訴記者,國家柑橘公園通過組織生産合作社、服務合作社、旅遊合作社,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一股份、三合作”經營模式。作為二産加工業的主體——生産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將聯合生産,簽訂保底訂單,互相參股;一産種植業與三産服務業採取合作制,形成政府引導、企業主導、農民合作社參股的新型運作模式,實現了生産合作社與龍頭企業的聯結,推動了服務合作社的技術推廣,也加快了農民從一産向三産的轉型,促進觀光采摘、電商、個人橘樹承包認領和農家樂等多種新業態的發展。

“我們曾推出柑橘樹認領活動,橘樹的主人可以通過網路了解橘樹的生長情況和産量,也可以在閒暇時親自照顧和採摘,實現‘雲養橘’,反響極好。”鄭俊説。

經過幾年建設,柑橘公園柑橘文化體驗中心已投入使用,將成為接待遊客的重要窗口。宜都還高標準配套建設了2條貫穿柑橘公園的“四好農村路”,將青林古鎮、大宋山風景區、天龍灣國家濕地公園等多個景點連成一線,成為市民遊玩打卡新亮點。

為創建全國農村“三産融合”發展先導區,宜都拓展農業生産、生活、生態功能,打造新産業、新模式、新業態,劃定了“紅高”三産融合示範、“兩溪兩橋”鄉村旅遊等若干個鄉村振興片區。其中,國家柑橘農業公園入選全國百佳鄉村旅遊精品景點線路,宜都市電商産業園被評為國家農村創新創業園區,持續開展“茶鄉女兒會”“桔子紅了富鄉親”“桃花節”等品牌活動,鄉村旅遊人數突破380萬人次。

如今,在土老憨生態農業集團與國家柑橘公園雙重拉動下,橘農就近在農技服務、採後處理、分揀包裝、精深加工、農村電商和鄉村旅遊等一二三産崗位上就業,每人平均年收入逾3萬元。柑橘公園10萬畝園區內,清江岸邊綠堤蜿蜒,亭臺閣館錯落呈現,旅遊人流接踵不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我們就是要在發揮柑橘産業的農業經濟價值上,挖掘生態價值、文化創意價值、休閒康養價值,帶領橘農從1.0種橘子、2.0賣橘子、3.0加工橘子發展到‘賞橘園生態美景,住橘鄉農家民宿,吃橘子特色美食,品橘頌歷史文化’的宜都柑橘4.0時代,走上農村産業融合發展之路。”譚建國説。(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柳潔 董慶森)

【採訪手記】融合發展興業富民

柳潔

推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是振興農業、繁榮農村、助農民致富的重要路徑。

加快三産融合發展正當其時。我們應更新理念,搶抓機遇,借鑒國際國內成功經驗,結合各地實踐探索,融出富民新空間。

融合發展要把握髮展重點。推動融合發展,重點是探索如何融合的問題。要大力推進“農旅融合——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融合,農工融合——農産品加工業帶基地聯農戶,農商融合——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全産融合——發展産業綜合體”等融合方式,繼續積極探索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

融合發展要以富民為核心。融合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開闢農民增收新渠道、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在推進融合發展過程中,要盡可能讓農民參與進來,分享二三産業的增值收益;要防止出現過度引進大企業包打天下、一包了事的現象。要完善多方利益聯結機制,推廣訂單農業、土地入股、合作社聯合等多種形式合作。

融合發展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三産融合的重要驅動力。一是創新資源要素優化配置機制,使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二是創新融合發展整合技術。大力發展“網際網路+農業”,建好農村電商平臺。推進發展智慧農業,推廣農業物聯網和智慧控制技術。加強農産品加工關鍵技術攻關,提升農産品精深加工水準。

融合發展要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導。推進融合發展必須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要靠市場主體來實現。哪些産業能夠融合發展,怎樣更好地融合發展,關鍵在於農業經營主體。當前農村三産融合出現很多新理念、新技術、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更需要發揮好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力軍作用,發揮其各自優勢,分工協作,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