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工作人員擦拭黃繼光烈士墓碑。陳潔 攝

新華社瀋陽4月5日電題:一座烈士陵園的家國惦念

梅世雄、劉敏

清明追思,家國永念。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內,蒼松翠柏掩映,格外肅穆安靜。受疫情影響,今年清明節陵園暫時封閉。但在這特殊的日子裏,英烈並不孤獨。

4月5日,烈士陵園的工作人員,早早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們的身影穿梭在陵園內的123座烈士墓間,掃墓、獻花。

“我想給烈士獻支花。”最近幾天,陵園的電話從早響到晚。由於無法到場,烈士家屬只能委託陵園的工作人員進行代祭掃,並通過網路直播觀看祭掃過程。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工作人員為邱少雲烈士獻花。蘆靖翔 攝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網路雲祭掃”的隊伍,在網上為英烈鞠躬、獻花、敬酒,以表懷念。

這綿長悠遠的思念之情,每逢清明時節,都會被無限放大。

據統計,共有197653名志願軍戰士犧牲在朝鮮戰場。在陵園內那座高3米、長約200米的烈士英名墻上,可以找到他們每個人的名字。有些名字,早已家喻戶曉,而更多的名字,目前仍未找到家人。

他們是父親、兒子、兄長,每個名字的背後,都有一份沉甸甸的惦念。讓這份惦唸有所安放,早已成為陵園講解接待科科長王春婕和同事們的執念:“他們犧牲在了抗美援朝戰場上,不應該被遺忘。幫他們尋找到家人,是我們的責任。”

尋找,是王春婕和同事的工作日常。他們會接到很多從全國各地打來的電話,請求幫忙尋找親屬的下落。每次他們都會認真記錄下來電者提供的名字,通過搜尋電腦檔案並在抗美援朝烈士名單中逐一核對後儘快給對方答覆。因為,哪怕只是一個名字,也能為烈士家屬指明祭拜的方向。

從2008年起,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和媒體聯合發起“期待重逢·尋找烈士親人”活動,經國內眾多媒體廣泛傳播,許多烈士親屬與陵園取得了聯繫。之前,陵園123座志願軍烈士墓中有53座長期沒有親屬祭掃。目前,這53位烈士已經全部找到了親屬。

跨越半個世紀之久,“重逢”的畫面深深觸動著陵園的工作人員。

王守正烈士1953年犧牲在朝鮮,而他的女兒王先俠自1949年出生後,就再沒見過父親。2010年,61歲的王先俠來到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看到父親王守正的墓碑時,她哭著在父親墳前磕了57個頭。而站在王先俠身後的王春婕,早已泣不成聲。每每看到這一幕,她便愈加能理解這份工作的意義。

2014年以來,累計有8批共825位在韓志願軍烈士遺骸回到祖國。這些烈士遺骸全部安葬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在展的志願軍烈士遺物。杜若飛 攝

王春婕和她的同事們便承擔起一項重要任務:對回國遺骸隨附的烈士遺物進行整理和登記造冊,並建立電子化檔案。陵園紀念館的展廳共有387件遺物在展。年輕的英雄犧牲在異國他鄉,沒有給親人留下一句話,留下的只有紐扣、鞋底、子彈、鋼筆……

它們靜默地“躺”在展箱裏,仿佛在訴説著一段段在戰場上衝鋒的故事,詮釋著志願軍烈士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熾熱滾燙的家國情懷。

這裡的每一個名字,每一座烈士墓,每一件遺物,每一段故事,都是英雄“回家”的見證。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已然為“最可愛的人”築起了一座精神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