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危局:誰在“做牌打牌”收割動蕩

——俄烏衝突的歷史經緯與時代警示(上)

2022年初春,“突如其來”的俄烏衝突劇烈震動世界秩序。

在持續月余的衝突中,數百萬烏克蘭難民流離失所,從“新的歐洲東部邊界”涌向西歐諸國。這是冷戰結束以來歐洲最嚴重的地緣政治危機,或將重塑歐盟未來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政策選擇,乃至重塑世界秩序。

溯源俄烏衝突,人們會糾結地發現:這是一場本該避免的災難,卻又是一場無可避免的危局。冷戰結束已30年,北約卻不曾停止東擴的步伐。歐洲東部驟起的衝突和戰火,正反映出這一強大慣性力量的冰冷和扭曲。

這場危機的“做牌者”——美國,不僅收穫著戰爭“紅利”,還企圖操控歷史敘事和輿論向背。在裹挾數十個盟友制裁俄羅斯的同時,美國完全無視俄烏衝突的歷史經緯,編造出“自由與專制之戰”的敘事框架,幻想著以亂謀霸的“藍圖前景”。

戰爭成為美國“紅利”

一邊是難民流離失所,一邊是“遞刀者”拱火漁利。

“你若不亂,我沒得賺”,“大炮一響,黃金萬兩”。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主要軍工企業股價飆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股價從年初每股354美元一路上漲至3月25日的453美元,漲幅28%。雷神技術公司同期漲幅近20%。諾思羅普-格魯曼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股價也都大漲。

美前國會議員加巴德認為,拜登只要承諾烏克蘭不入北約就可以結束危機,卻任由戰爭爆發,目的是有明確藉口向俄實施嚴厲制裁,讓美軍工複合體賺得盆滿缽滿。

一切都那麼似曾相識。冷戰結束後,美國直接或間接地在大中東地區持續製造動蕩,戰火從伊拉克、利比亞延燒到敘利亞、葉門,迫使一些中東國家不得不高價採購大批美國武器。中東形勢越不穩,美國軍工企業的訂單就越多。如今,這一幕又在歐洲上演。俄烏衝突發生後,德國等歐洲國家國防政策驟然轉向。德國此前一直在考慮購買歐洲軍工企業生産的“颱風”戰鬥機來升級機隊,現已宣佈將改為購買35架美制F-35戰鬥機,並增加1000億歐元作為國防基金,預計未來每年的軍費支出將達到GDP總量的2%。其他北約的歐洲盟國也相繼採取類似政策,大量採購美國軍火的訂單正涌向華盛頓。

比軍火利潤更大的是金融收割。在美國宣佈對俄金融機構制裁後,華爾街的一些神秘金融機構卻不受制裁令限制,以凈資産0.02折的極低價格“抄底”俄羅斯聯邦儲蓄銀行近40%的股權,所用成本不到1億美元。未來一旦制裁令解除,華爾街金融大鱷就可獲利上千億美元,可謂一本萬利。

拱火戰爭,為的就是收割戰爭“紅利”。在金融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的獲利從一開始就脫離了實體經濟,經濟波動越大,資本價值變動越劇烈,金融資本越有機會渾水摸魚,通過做多或做空,從中漁利。因此,華爾街金融資本更喜歡製造動蕩,通過戰爭等破壞性手段攫取超額利潤。1960年至2017年間,美國金融業佔GDP比重從14%增加到21%,而製造業佔比則從27%下降到11%。與此同時,金融業的利潤從17%增加到30%,製造業的利潤則從49%降至17%,縮減了三分之二。1947年至2012年間,美國GDP增長了63倍,其中製造業增長了30倍,金融業增長了212倍。

一個軍工複合體“一言九鼎”的美國,一個越發被金融資本主導的美國,比歷史上任何國家都更加嗜血好戰。如是,美國自冷戰結束以來在歐洲大陸播撒的動蕩種子已經成熟——資本利益集團通過軍工複合體和金融霸權,正源源不斷地割歐洲“韭菜”。只要歐洲的“潰瘍面”一天不康復,歐俄關係就一天不能修復,俄羅斯就得永遠面對惡劣的外部環境,歐盟的戰略自主就永遠如空中樓閣,美國就能永遠掠奪歐洲大陸的財富。

拱火戰爭,為的是轉嫁矛盾、政治得分。美前駐蘇聯大使馬特洛克表示,我們正目睹一場精心策劃的鬧劇,被嚴重放大以服務國內政治,拜登政府在國內問題上取得明顯“勝利”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因而在烏克蘭問題上佯裝一個“勝利”。

更令人驚詫的是,美國一邊在衝突現場遞刀拱火,一邊不忘在國際輿論場上煽風點火——心心唸唸的仍然是中國。美國政府和媒體屢屢發聲,質疑和抹黑中俄戰略夥伴關係,散佈“中國坐收漁利”“中國早已知曉衝突會發生”“中國支援俄羅斯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等虛假資訊,企圖趁亂倒打一耙,強行把中國劃分到並不存在的“敵對陣營”,讓中國的國際形象受損,從而影響和遲滯這個“主要競爭對手”的發展。

對於無端指責和猜忌,我們堅決反對,對於脅迫和施壓,中國絕不會接受。世人很清楚,美國的所謂“道義之舉”,實際上是功利考量,為的是趁火打劫,謀求霸權私利。

三十年霸權擴張的“牌局”

眼下,烏克蘭危機仍在持續。長期維繫俄歐關係的能源紐帶急速弱化和扭曲,勢必將俄歐越推越遠,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分界線將更加明確——這是國際社會的擔心,卻恰恰是美國的期待。

動蕩的種子,需要對抗與猜忌的“滋養”。當前俄烏衝突的實質,正是冷戰後俄羅斯與北約地緣政治矛盾長期積累後的集中爆發。從根本上看,這是美國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政策長期堆棧而成的惡果,而北約持續東擴正是烏克蘭危機的導火索。

美國贏得冷戰,曾被視為“歷史的終結”。儘管美俄力量對比變化明顯,不少西方戰略家早已對北約東擴的災難性後果發出預警。喬治·凱南早在1998年即表示,北約東擴是一場“新冷戰”的開端。基辛格2014年即指出,烏克蘭要生存和繁榮,絕不能成為任何一方對抗另一方的前哨。

冷戰後,繼承蘇聯大國地位的俄羅斯,也曾嘗試走近西方。在經濟上,20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甚至全盤接受了美國經濟學家兜售的“休克療法”,以至於兩年時間裏國家GDP蒸發了一半,經濟體量縮至美國的十分之一;在安全上,俄羅斯尋求與北約建立平等夥伴關係,但北約的回應則是違背承諾的五輪東擴,將槍口越抵越近。

從1993年開始,俄羅斯就持續對北約東擴的趨勢提出抗議和反對,這幾乎構成了30年來俄美緊張關係的底層架構。從1999年開始,北約正式開始第一輪東擴,到2020年接收北馬其頓加入,21年間將成員國數量擴充了近一倍,在地緣上構築了長達3000公里的對俄戰略對抗前線。2002年,美英不顧普京反對,執意邀請波羅的海三國等7個東歐國家加入北約時,俄羅斯逐漸失去了對西方的信任。

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發出這番質疑——“北約擴大進程顯然與該組織自身的現代化以及保障歐洲安全沒有任何關係。相反,這是降低互信水準的嚴重挑釁行為。我們也有權公開質問,這種擴大針對誰?華沙條約組織解散後,西方夥伴們做出的保證如何了呢?這些聲明如今何在?甚至已經沒人會記得它們了。”

實際上,美國總統老布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聯邦德國總理科爾等西方大國領導每人平均在不同場合反覆保證,“北約不會向東擴張一英寸”。

然而與北約東擴同步,美國還在以其他方式不斷試探和挑戰俄羅斯的安全底線,比如退出維護歐洲戰略安全的《中導條約》,在《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延期問題上接連反覆,煽動或插手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等俄羅斯鄰國的“顏色革命”。

2014年烏克蘭“顏色革命”後,烏新政府修憲,宣佈放棄不結盟政策,加速倒向北約。2019年,在美西方聳動下,烏以修正案方式將加入北約作為國家基本方針寫入憲法,直接觸動俄羅斯的安全底線。此後,俄羅斯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政治方案。2021年6月,美國總統拜登與普京會面,雙方約定以半年為期在多層次多領域調整兩國關係,其中俄羅斯的重要安全與政治關切——烏克蘭加入北約問題也被提了出來,但傲慢的美國不再認為俄羅斯有實力和美國就這一問題談條件,完全不予回應。

對一個大國的“極限施壓”,勢必引發“絕地反擊”。

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羅思義認為,美將反俄軍事聯盟東擴至俄邊境,在諸多可能選項中選取了最具侵略性的對俄政策。俄烏衝突核心是美俄矛盾,美對俄“極限施壓”引爆矛盾,又發起“極限制裁”加劇衝突。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則坦承,在發展對俄關係問題上歐盟犯了錯,錯過了拉近與俄關係的機會。

2021年10月開始,俄羅斯將重兵部署在俄烏邊境,用對等極限施壓的方式尋求美國“傾聽”本方意見,並提出了安全保障條約草案,其重點就是烏克蘭不能加入北約。而美國和北約對此視而不見,繼續指責俄羅斯,刺激其進攻性情緒,終於點燃了火藥桶。

歸根到底,美國在冷戰結束後繼續把北約作為其推行霸權的工具,以落後於時代的軍事結盟等集體安全理念追求“絕對安全狀態”,壓縮他國安全空間,把一方“安全”建立在另一方“不安全”的基礎之上,這種零和博弈思維只能造成雙方“集體不安全”。

可以説,美國及北約用三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最終給歐洲留下了一個近乎中東地區那般難解的地緣政治僵局。

當然,這也正是美國一手掌控的“牌局”!

歷史敘事不容操控

俄羅斯與烏克蘭這對東斯拉伕兄弟之間的衝突,是令人扼腕的國際政治悲劇。

烏克蘭經過多年政局動蕩,俄羅斯則遭受西方連年制裁,衝突持續絕不符合俄烏兩國利益,不符合歐洲利益,也不符合世界的利益。儘快停火止戰、對話談判,是解決當前衝突最現實也最緊迫的方式。

歐洲大地上生命的消逝、難民的艱困、社會的恐慌,絲毫無礙美國在地緣政治和軍火、能源市場上心安理得地漁利。回看冷戰後的三十年,從巴爾幹到烏克蘭,美國和北約的所作所為,完全背離歐洲和世界的和平願望。

軍事上火上澆油。從“預報”到遞刀,美國生怕俄烏兩國打不起來、打不下去。衝突發生前,美國和北約想方設法製造緊張,反覆“預言”俄羅斯將發起軍事行動;在東歐國家增加進攻性軍事部署,不斷“遞刀子”。衝突爆發後,美國對軍事援助有求必應,哪怕先“挪用”國內抗疫資金,也要極力延長衝突的持續時間。

外交上冷血旁觀。一個多月來,俄烏兩國各層級在國際努力下進行了多輪接觸和談判,但無論對哪一輪次俄烏會談,美國均持消極態度。拜登在訪問歐洲時更公開宣稱,普京不應繼續執政,寄希望於通過羞辱俄羅斯,讓僵局更僵、危局更危,讓歐洲對美國和北約更加“死心塌地”。

經濟上極限制裁。美西方已經出臺了非常密集的對俄經濟制裁措施,其出臺速度之迅猛,覆蓋面之廣泛,實施力度之強勁,在冷戰之後均絕無僅有。制裁手段以金融打擊為主,包括凍結資産、切斷融資渠道和阻止金融交易等方式,並輔以高科技貿易管制和中止重大項目,以及切斷人員流動等多項制裁手段。

回顧歷史,美西方制裁從未使俄羅斯屈服,只是一次次加劇雙方關係的惡性迴圈。這一輪規模罕見的對俄制裁也已招致俄羅斯“盧布購氣”的嚴厲反制。制裁複製裁,危害和毒化的是歐洲安全形勢和經濟前景。而唯一確定的是,美國在對俄制裁中只賺不賠。

歐俄間最大的經貿聯繫就是油氣貿易,歐盟四成的天然氣進口自俄,這是價格昂貴的美國液化天然氣所無法替代的。歐洲央行預估顯示,一旦俄對歐實施能源反制裁,歐元區通脹率將在一個月內漲破7%。若俄對歐實施半年的能源反制裁,歐元區在2022年和2023年GDP將分別損失1.5%和3.2%,德國最壞情況下將在2022年損失3%的GDP。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一面一再“忽悠”歐洲徹底禁運俄油氣;一面自己狂買俄羅斯石油,最近一週美從俄進口石油增長43%,達到每日10萬桶。

不斷升級的制裁不僅無助於緩和局勢,相反只會加深裂痕,給疫情中的世界帶來更多新的問題。然而,美國依舊頻繁向各國施壓,要求各國譴責和制裁俄羅斯,甚至主動斷絕對俄正常經貿往來,否則就是“不義”,就是美國的“敵人”,就要為此付出“代價”。以西方的價值和利益為尺規評判他國是非,界定朋友、敵人,揮舞所謂“正義大棒”,目的正是加劇國際對抗氛圍。種種瘋狂之舉,凸顯美方唯恐國際社會為局勢降溫的努力奏效,為謀求戰爭“紅利”不擇手段。

樹天下之怨者,唯其重己而輕人也。從“美國優先”到“美國回來了”,美國還是那個信奉“你輸我贏”、無視世界福祉的美國。這樣的美國,絕無可能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公道自在人心。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始終是光明磊落的,主持的是公道,謀求的是和平,著眼的是長遠。印度、巴基斯坦、南非等眾多國家也已明確表示,不認同美國等西方國家挑唆蠱惑他國對俄實施制裁的做法,許多歐洲國家也反對繼續升級對俄能源和金融領域制裁。事實證明,中方的立場正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期望和選擇——堅持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不輕信衝突製造者的敘事,更不跟隨衝突製造者的步伐。唯有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推動烏克蘭危機儘快得到政治解決,讓遠見戰勝短視,讓理性戰勝慣性,讓共同利益戰勝私利私心,衝突才能早日平息,歐洲與世界的和平才有機會實現。

(作者:關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