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年度例會上,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相聚一堂,共商國家發展大計,共議民生熱點問題,黨和國家領導人當面傾聽意見建議,讓人民的所思所盼融入國家發展頂層設計,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無論是民主立法、代表履職,還是將“全過程人民民主”寫進法律,都可以清晰地觸摸到中國式民主的脈搏。

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召開前夕,在位於上海長寧區虹橋街道的“萍聚工作室”裏,工作室負責人、全國人大代表朱國萍像往常一樣,和居民們聊著家長裏短,傾聽他們的心頭所想。而這些來自基層真實可觸的聲音,也讓她不斷發現民生事中的“急難愁盼”,並化作一條條富有建設性的議案、建議,帶到大會上。"我每年帶的建議都是來自於老百姓,平常365天我都在做'有心人',老百姓講的是無心的話,我聽了有心的。而且不是老百姓反映的事情,我就聽他的,我一定要到現場調研去,要去看的。“

"萍聚工作室"的意義還遠不止於此,它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的聯絡站。2019年,“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重大理念在“萍聚工作室”所屬的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繫點提出。作為資訊員的朱國萍,也和周圍的居民們陸續參與了反家庭暴力法、國歌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30多部法律的修改,提出600多條各類立法建議意見,深度參與了基層立法點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廣集民意、凝聚民智的生動實踐。“本來立法應該是在人民大會堂,離我們很遠,現在很近,就在我們家門口,我們老百姓參與了修法,哪怕是一個逗號、一個句號,他們都能感覺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

去年全國兩會,朱國萍見證了“全過程人民民主”正式被寫入法律。目前,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繫點也已發展到了18個聯繫站,遍佈社區的每個角落。她説,這更加堅定了她把“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貫穿新時代社區治理的工作中,因為,這是做好新時代群眾工作的“法寶”。

5年間,如果説朱國萍的腳步踏遍了街道社區,那麼,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則是奔走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路上。作為一名農業科研人員,又是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僅2019年這一年就跑了全國14個省、90多個縣。疫情期間,出行不便,他也在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向貧困戶和基層幹部了解當地的脫貧狀況。

趙皖平每年帶到全國人大年度例會上的建議不少於15件,被各有關部門採納的建議更是非常多。比如,2020年,他提出的“把消費扶貧納入國家財政政策”的建議被財政部採納,當年就安排了2000億財政資金用於消費扶貧,對於打贏脫貧攻堅戰、拉動疫情後的消費起到了重要作用。趙皖平説:“通過這5年的履職,我感到最大的欣慰就是人民代表真正為人民去發聲,反映人民的疾苦,很多東西中央層面都是能夠採納的。我們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全過程人民民主不是某些西方人所説的按按表決器、舉舉手,而是在幫助人民解決困難問題、推動社會國家民族進步、推動經濟發展方面,實實在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廣泛傾聽民意,將人民所思所盼融入國家頂層設計,正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魅力所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載體,而人大代表的履職過程是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全國人大代表高明芹説:“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人大代表,就是要始終秉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為人民發聲。人民所思所願所盼,我們都要帶上會上反映出來。我作為一名律師界的全國人大代表,在工作中我注意發揮自己的職業優勢,在會上積極建言獻策,在會議之前進行充分的調研,在會上帶反映民生、法制和有關經濟社會發展的意見建議,積極反映好人民的呼聲。"

人民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從公民依法選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大代表,到代表提出裝滿民意的議案建議,再到有關部門及時答覆、辦理,人民權利在各環節得到尊重和保障,社情民生在全過程得到重視和傾聽。正如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發言人張業遂所説,"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實踐最有説服力,人民最有發言權"。

張業遂:“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一個國家民主不民主,實踐最有説服力,這個國家的人民最有發言權。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是根植于中國歷史文化、符合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的真實有效管用的民主。"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的地方組織法修正草案,擬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寫入總則,成為中國式民主的又一生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