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 (記者 李金磊)建議適當延長男性育兒假、建議強制男性陪婦女休産假一個月、建議將男性的帶薪陪産假增加到30天至42天……2022年中國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們提出給中國男性增加假期的建議,引發關注。
在中國鼓勵生育三孩、各地紛紛增加女性産假的背景下,上述建議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促進男性承擔更多育兒責任,二是減少生育帶來的女性就業歧視。
目前,中國女性産假與男性陪産假天數存在較大差異。全國各地産假範圍大概是128天至190天,而男性陪産假在7天至30天。
全國人大代表、溫州大學研究員蔣勝男認為,女性産假和男性陪産假之間的天數差異進一步加大,可能加劇女性因生育遭受的就業歧視,同時不利於提高男性對育兒活動的參與度,進而降低職業女性的生育意願。為了給男性更多的時間照顧産婦和新生兒,建議將男性的帶薪陪産假增加到30天至42天。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首義律師事務所主任謝文敏建議,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增設生育二孩獎勵性産假。男性也要陪同生育的婦女休産假一個月,並且這一個月還應該強制實施,讓男性同胞共同承擔養育孩子義務。
隨著這些建議衝上熱搜,也引發了中國網友熱烈討論。支援者認為,這有助於重塑家庭內部的育兒責任分工,避免“喪偶式育兒”,減輕職場對女性的歧視。反對者表示,效果恐怕並不理想,有多少男性會真的在家帶孩子而不是做其他事情,對於減輕女性就業歧視也沒有直接聯繫,而且可能會造成家庭收入減少。
當前,中國女性對於家庭和育兒的時間投入更多。2018年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顯示,每天居民家務勞動平均時間,男性為45分鐘,女性為2小時6分鐘。居民陪伴照料孩子生活的平均時間男性為17分鐘,女性為53分鐘。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馮文猛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受到傳統觀念下對家庭分工形成的慣性思維以及社會分工中性別實際差異的影響,當前中國男性參與家庭育兒情況總體上確實亟待改善,需要進一步提升男性參與育兒的積極性,讓更多人認識到育兒不只是女性的責任,同時推動相關制度完善,以形成更好的家庭育兒環境,提升育兒品質。
馮文猛指出,推動增加男性育兒或陪産假期,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男性育兒參與度,但從國內外的既有實踐看,只從量上進行天數設置,在男性相關技能培訓以及勞動、薪酬和社會保障制度尚需配套完善的情況下,實施會面臨諸多挑戰。
一是要客觀看待育兒中的男女分工差異。男性育兒或陪産假期的時間設定,需要根據男性實際能夠發揮的作用而定。如果男性休假只是在家中待著,無法起到對女性育兒的替代或補充作用,反而是一種人力資本浪費,也會增加家庭和社會的成本。
二是增加男性育兒假期跟減輕女性就業歧視並不能簡單畫等號。影響女性就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現實中,即使在不需要育兒或已完成育兒的女性群體中,也存在著就業待遇不盡相同的問題。採用“我來不了,讓你也來不了”的做法,並不有利於解決性別中的就業歧視問題。
三是需要有相關制度的配套。從現有實施男性育兒假期的地方實踐看,由於缺少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和合理的成本分擔機制,男性休假的成本往往由單位自行承擔,因此面臨落地難的問題,假期成為“紙面福利”。
馮文猛認為,建設好生育友好型社會,徹底消除就業中的女性歧視,要長期堅持並綜合推進相關制度的改革完善。在尊重自然差異、提升社會整體人力資源使用效率的前提下,改變男性在育兒中缺位的情況,實現育兒的性別平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