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十四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在人類歷史上是一件有深遠影響的大事。
——習近平
開欄的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越走越寬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新時代,新征程,新奮鬥。從今天起,本報推出“奮進強國路·總書記這樣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系列報道,系統梳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述,深入採訪全國兩會代表委員以及專家學者、基層幹部群眾,回顧習近平總書記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場景和非凡歷程,充分展現習近平總書記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氣、強烈歷史擔當、深厚人民情懷,激勵全黨全國人民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100面紅旗迎風招展,100聲禮炮響徹雲天。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伴著隆隆的禮炮聲,國旗護衛隊官兵護衛著五星紅旗,闊步走在紅毯上,神情莊重、步履鏗鏘。
腳下這條紅色之路,連接過去,通向未來。
從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到民富國強、屹立東方,這是一條飽含苦難與夢想、奉獻與犧牲的路;
從人口多、底子薄、“一窮二白”,到“當驚世界殊”“風景這邊獨好”,這是一條不懈奮鬥、通往民族復興的路。
天安門城樓上,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黨心軍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大道之行,壯闊無垠。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要想發展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國情、走自己的路”
“我會見一些國家的領導人時,他們感慨説,中國這麼大的國家怎麼治理呢?”
2013年3月19日,習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合採訪時娓娓而談:“這樣一個大國,這樣多的人民,這麼複雜的國情,領導者要深入了解國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要有‘治大國如烹小鮮’的態度,絲毫不敢懈怠,絲毫不敢馬虎,必須夙夜在公、勤勉工作。”
時光荏苒,又一個早春時節。
2019年3月22日,習近平主席會見義大利眾議長菲科時指出:“這麼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願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
兩段話語,映照初心,折射出治理一個人口規模巨大國家的不易。
大國之大,在人口規模之大。以中國的體量,再大的成就除以14億多人都會變得很小,再小的問題乘以14億多人都會變得很大。
大國之大,在地區差異之大。“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自然資源稟賦差別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統籌區域發展從來都是一個重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作為有著14億多人口的國家,中國用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讓14億多人都過上好日子,還需要進行長期艱苦努力。
“我們不能一邊宣佈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另一邊還有幾千萬人口生活在扶貧標準線以下。”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重若千鈞。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平均每年1000多萬人脫貧,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脫貧。
這樣的人間奇跡,寫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寫在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
曆盡天華成此景,人間萬事出艱辛。在這樣超大規模的國家實現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和世紀性的難題——迄今為止,全球實現現代化的國家和地區人口約為10億人,不到全球人口的1/7。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走自己的路,是我們黨百年奮鬥得出的歷史結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要想發展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國情、走自己的路。”
2021年3月22日傍晚,武夷山九曲溪畔,正在福建考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朱熹園。總書記意味深長地説:“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什麼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麼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021年6月7日至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表示:“我相信,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中華民族一定能夠更加堅強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到那個時候,一個幸福的國家、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一定會建設起來。”
領航壯闊征程,指引前進道路。“歷史和實踐已經並將進一步證明,這條道路,不僅走得對、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夠走得穩、走得好。我們將堅定不移沿著這條光明大道走下去,既發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習近平總書記話語鏗鏘。
“全面小康之後還要現代化,這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
一幅幅圖片,一張張圖表,一件件實物,一段段視頻,把人們帶回了近代以來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難忘歲月……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基本陳列。“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總書記鄭重宣示。
篤志前行,雖遠必達。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建設小康社會和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構想。
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從現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鬥,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
非凡成就,原因何在?
“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揭示。
2021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乘車來到位於灤河北岸的河北承德市雙灤區偏橋子鎮大貴口村考察調研。在村民霍金家門口,聞訊而來的村民們紛紛向總書記問好。
“全面小康之後還要現代化,這只有在中國共産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才能實現。”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激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得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木蘭圍場國有林場副場長張利民講到,邁上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康莊大道,我們必須堅定制度自信,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
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個重大命題,並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
2019年10月,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專門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並作出決定。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覆蓋13個方面的制度,構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圖譜,奠定“中國之治”的制度基石。
走什麼樣的現代化道路,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是世紀之問。
2021年11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破除“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中國的現代化,沒有走西方老路,而是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歷史反覆證明,不顧本國國情、照搬西方模式,不是水土不服,就是成為他國附庸。
2021年3月11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會。習近平總書記和2000多名出席會議的人大代表,鄭重按下表決器。會議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全國人大組織法的決定、關於修改全國人大議事規則的決定。
2021年11月5日,懷仁堂投票站,五星紅旗鮮艷奪目,鑲嵌著國徽的紅色票箱端放正中,投票工作規範有序,現場氛圍莊重熱烈。這一天是北京市區和鄉鎮兩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投票日。
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懷仁堂投票站,仔細聽取有關選舉事項的説明,拿出選民證交給工作人員核驗,領取一張選票,在寫票處認真填寫選票後,走到票箱前鄭重投下自己的一票。“要把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各個環節貫通起來,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更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總書記強調。
北京中軸線往北,巍然矗立的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成為一座紅色新地標,參觀者絡繹不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置身展館,一塊塊展板、一件件展品,清晰勾勒出中國發展穩定奇跡背後的“制度密碼”。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事關全局的重大制度,真正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
在湖北武漢,一名來自教育系統的全國人大代表,下沉社區參與志願服務近70天,同時面向80多個社區的社區工作者和下沉黨員發放問卷,形成有關社區建設的調研成果;在江西撫州,一名全國人大代表走村入戶收集意見建議,推動創辦旅遊産業培訓班,讓當地群眾嘗到鄉村旅遊轉型成功的甜頭;在上海長寧區,作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首批基層立法聯繫點之一的虹橋街道讓基層群眾的立法建議搭乘上了“直通車”。
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中國之制”充分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實現“中國之治”。
偉大的宏願,催人奮進;美好的景象,激動人心——到2035年,一個人口規模巨大的東方古國將進入現代化行列,徹底改寫人類現代化的世界版圖。
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的宣示豪邁而堅定:“有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有全國各族人民的緊密團結,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
“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新時代的中國,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進行著深邃思考和長遠謀劃。
發展速度在換擋,發展方式在轉變,經濟結構在調整,發展動力在轉換……新形勢、新任務,新機遇、新挑戰,要求我們必須樹立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
“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十四五”時期高品質發展,確保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的戰略部署。
擊鼓催徵穩馭舟。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超114萬億元,佔全球經濟比重預計超過18%;每人平均GDP突破1.2萬美元,超過世界每人平均GDP水準。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服務貿易、對外投資、國內消費市場規模世界第二。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重要論述,指明瞭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意義。
2018年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指出,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措施全面深化改革、擴大對外開放,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讓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來。
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品質。
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這代人有一份情結,扶一把老百姓特別是農民。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善治國者,善於謀勢;決勝負者,長于佈局。
2021年1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強調:“進入新發展階段明確了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構建新發展格局明確了我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選擇。”
2021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幹部培訓班開班式上指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面臨的風險和考驗一點也不會比過去少。”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們正朝著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而努力奮鬥。
“讓大家過上更好生活,我們不能滿足於眼前的成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陜西榆林市綏德縣,位於疏屬山下九真觀的中共綏德地委舊址展廳裏,有兩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這一面”。
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仔細察看舊址佈局和部分復原場景,參觀有關專題展陳。“端端地,這是關中話,穩穩正正地。”總書記説,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是贏得了民心,是億萬人民群眾堅定選擇站在我們這一邊。
“我們要做到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鬥。”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榆林市定邊縣定邊鎮十里沙村黨支部書記石光銀認為,“我們成立農民治沙公司,把治沙和致富緊密結合,讓老百姓成為治沙事業的重要力量和受益群體。”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2012年11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指出。
中國發展成就歸結到一點,就是億萬中國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把14億多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薄力量。
“人民就是江山,共産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我們黨的百年奮鬥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總書記深情的話語,飽含著人民領袖對人民的真摯情懷。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
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推行垃圾分類,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提高養老院服務品質,規範住房租賃市場和抑制房地産泡沫,加強食品安全監管……2016年底,事關百姓民生的“小事”“身邊事”成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的議題。“推進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等6個問題,都是大事,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現代化建設的價值底色更濃厚、更亮眼。
“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2020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始終把人民安居樂業、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解決群眾關心的就業、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等實際問題,一件一件抓落實,一年接著一年幹,努力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黨和國家不惜一切代價救治患者,用實際行動彰顯了對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高度重視。經過戰疫的歷程,人民至上的理念進一步落地生根。
為了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發展,發展才有動力。
“我們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為了可能。我們為創造了人間奇跡的中國人民感到無比自豪、無比驕傲!”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指出。
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強調:“只要我們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發出來,就一定能夠不斷創造出更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
在精準扶貧理念指引下,十八洞村的面貌煥然一新。實踐證明,廣泛動員群眾、組織群眾、凝聚群眾,將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匯聚起來,就能掌握主動權、打好主動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基層考察調研,頂風雪、冒酷暑、踏泥濘,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思考、一路指引,堅實足跡印在祖國大地,深切關懷留在百姓心間。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經過一代代接續努力,以前貧困的人們,現在也能吃飽肚子、穿暖衣裳,有學上、有房住、有醫保。全面小康、擺脫貧困是我們黨給人民的交代,也是對世界的貢獻。”習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中指出。
“讓大家過上更好生活,我們不能滿足於眼前的成績,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唯有踔厲奮發、篤行不怠,方能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
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一場接力跑。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産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現在,中國共産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心中裝著百姓,手中握有真理,腳踏人間正道,我們信心十足、力量十足。我們堅信,在過去一百年贏得了偉大勝利和榮光的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必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本報記者邵玉姿、張丹華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28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