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月27日電 題:狠下“繡花功夫” 鞏固脫貧成果——我國脫貧人口最多縣雲南鎮雄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林碧鋒

地處烏蒙山區的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曾有56萬貧困人口,是我國脫貧人口最多的縣。

脫貧以來,當地聚焦精準幫扶,狠下“繡花功夫”,通過強化監測預警、夯實兜底保障、促進轉移就業、壯大特色産業等舉措,讓脫貧群眾穩步過上幸福生活。

緊盯“三類對象”及時監測幫扶

“快到屋裏取暖。”寒冬時節,鎮雄縣赤水源鎮螳螂村薄霧瀰漫。見到來訪幹部,44歲的村民饒德芳連忙招呼大家圍坐在火爐邊。

“家裏還有什麼困難?”赤水源鎮副鎮長胡鳳姣問。

饒德芳回答道:“政府和社會的幫扶,讓我們住新房、有活幹,娃娃上學也不愁。”

饒德芳和丈夫都是殘疾人,她在家搞畜禽養殖,還種點苞谷、洋芋和方竹,丈夫編竹簍補貼家用,但培養孩子上學壓力大。

村幹部走訪了解後,她家被納入“三類對象”(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突發嚴重困難戶)進行監測和幫扶。饒德芳成為村裏的保潔員,家裏還享受低保、防貧保險、臨時救助等政策。

為防止返貧致貧,脫貧後,鎮雄繼續選派一批縣處級幹部挂聯30個鄉鎮(街道),選派243支駐村工作隊、811名隊員駐村幫扶,8萬餘名各級幹部開展結對包保。

同時,組建防返貧致貧監測預警中心,在縣直“兩不愁三保障”行業部門、鄉鎮(街道)、村(社區)設立防返貧致貧預警工作站,開展網格化監測排查。

鎮雄縣鄉村振興局局長朱紹釗説,對納入監測的“三類對象”,當地根據風險類別和發展需求進行動態保障幫扶,設立精準防返貧致貧救助基金,目前惠及4691戶群眾,併為全縣農村戶籍人口購買了防貧保險。

抓好精準服務 促進轉移就業

在鎮雄縣文德苑社區,35歲的搬遷戶羅廷寶小有名氣。

“線上線下訂單很多。”在社區引導幫助下,羅廷寶開了家燒烤店,生意紅火,月收入1.5萬元左右。他樂呵呵地説,女兒上學只要走幾分鐘路,老人在社區就能看病。

通過社區“送崗到府”活動,羅廷寶的妻子朱彧乘坐“點對點”包車,到浙江一家日用品公司當管理員,月收入6000元,還有年終獎。

記者在文德苑社區看到,社區設立就業幫扶工作站,門口廣播輪流播放招聘資訊,展板上寫著公司簡介、招聘崗位、福利待遇等內容。社區黨總支書記吳道興説:“脫貧不脫幫扶,我們努力為群眾推薦崗位。”

作為勞務輸出大縣,鎮雄聚焦精準對接和轉移,去年邀請浙江、廣東、上海等地的96家企業來縣裏設招聘站,到30個鄉鎮集鎮、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等地舉行招聘會200余場,推送崗位15.6萬餘個。

“我們通過‘政府送、支部引、企業接、仲介輸、能人帶、親友幫’6種方式推進轉移就業。”鎮雄縣人社局副局長尤正元説,去年全縣66.8萬農村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其中低收入家庭勞動力26.5萬人。

壯大特色産業 帶動群眾增收

走進赤水源鎮銀廠村翁家坪村民小組,方竹成片,滿目青綠。

近年來,鎮雄因地制宜力推竹産業。59歲的村民吳常開積極響應號召,把曾經種洋芋和苞谷的11畝地,改成種方竹。

“政府給我們苗木費和管護費等補貼。”老吳説,縣裏的專家每年都到田間地頭給村民們做培訓,“除草、施肥、剪枝怎麼幹,全是實際操作指導。”

作為生態護林員,老吳還負責對30戶群眾的400多畝方竹進行技術指導。他指著山坡信心滿滿地説:“過兩年,這裡就是一片竹海。”

在碗廠鎮農特産品産業園,竹筍加工廠多條生産線有序運轉。

38歲的村民陳麗在廠裏負責切筍花,月收入4000元,她家還種了20畝竹子。工廠負責人余芳明説,100余名員工大多是脫貧群眾,工廠還通過收筍帶動6000余戶農戶增收。

當前,鎮雄縣重點打造竹子和生豬兩個主導産業,已培育78.5萬畝竹子,建成6個種豬擴繁場、37個生豬代養場。同時,因地制宜發展肉牛、辣椒、魔芋等特色農業。

鎮雄縣委副書記魏永翔説,産業發展助力脫貧群眾增收,讓他們的幸福生活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