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份在網上流傳、出處不明的金融企業內部文件,因與“炫富”有關,引發不少人的注意。據紅星新聞、財聯社等媒體報道,在這份題為《固定收益融資部員工社會行為準則(試行版)》的文件中,某券商要求員工注意行為舉止,“避免炫富、高調等行為給公司甚至整個行業帶來負面影響”,提出了不得在工作期間開100萬元以上的“豪華車”、戴15萬元以上的“高檔手錶”,不得對外展示工資或隨意評論行業薪酬等具體要求。

這份文件是真是假?出自哪家企業?對於這些問題,那些在網上“爆料”的財經博主並未説清,報道此事的媒體也強調:事件真實性仍有待考證。一個真假待定的“行業規則”為什麼能引發眾多公共討論,其背後的社會情緒值得關注。儘管公眾反感“炫富”,但人們不會天真地以為,貧富差距是個別人“炫”出來的。

收入處於平均水準的普通人,對“炫富”的反感與生俱來。在曾經的論壇時代,幾乎每個BBS都有某某ID“炫富翻車”的笑話。而在社會新聞裏,我們也時常看到某些“財路不正”的人高調炫富。對“不平等”的敏銳感知,早已包含在我們的生物本能之中。

公眾對“炫富”的反感,重點並不在“炫”,而在於“炫”所揭示出來的貧富差距。在網路社交平臺上,總有一些人高調展示自己的豪宅豪車、奢侈生活,對於這種個體炫富,大多數人都只看個熱鬧,但當炫富變成一種巨大的行業收入差距時,輿論的焦點就會從個人的收入高低比較,變為對優化社會財富分配機制的合理訴求。

在網傳《行為準則》曝光之前,某證券分析師曬出220多萬元年薪,便引發了外界強烈關注。不管網上爆料有幾成可靠,證券行業的薪酬問題已受到有關部門重點關注。不久之前,中國證券業協會向券商下發薪酬管理制度調研的通知,要求券商在1月17日前提交反饋意見。此外,該協會日前還向券商下發《證券公司文化建設實踐評估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明確要求證券公司建立長期與短期兼顧的激勵機制。

證券行業也好,其他高收入行業也罷,輿論對特定行業的超高薪現象反應激烈,本質上是出於對平等的嚮往。客觀來説,“不平等”和“不公平”並不能直接畫上等號,少數人賺取高薪未必不合理。但是,如果一些高收入行業不希望“炫富”之類的輿論爭議對行業造成負面影響,就該以公平為追求,認真檢視現行收入分配機制,讓高薪合理合規,從而讓大眾心服口服。

貧富差距、財富分配,歷來都是輿論場上的敏感話題。這些話題之所以引發熱議,不能輕易以“仇富”二字簡單定論。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如何讓財富分配更合理,提高低收入群體的獲得感,強化高收入群體的社會責任,都是社會各界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