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陽谷縣積極修繕和新建紅色場館
“紅色引擎”驅動經濟國防協調發展
■張萬里 薛洪剛 中國國防報記者 林 琳
“魯西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開館儀式現場。郭素彥攝
年終歲末,魯西陽谷,喜訊頻傳。
GDP增幅、固定資産投資、公共預算收入等同比分別增長12.8%、16.9%、11.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體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均居山東省聊城市前列;在今年6月山東省政府年度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差異化評價中,陽谷縣位居10個高品質發展進步縣之首……
談起這份亮眼的“成績單”,陽谷縣委書記、縣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陳波感慨:“充分挖掘、保護、利用好紅色資源,把這一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強勢,匯聚起推動縣域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巨大力量。”
陽谷是一片紅色熱土。該縣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1888名,國家級、省級革命舊址遺址10余處,之前大多年久失修,亟需搶救性保護。對此,陽谷縣委、縣政府態度鮮明:紅色資源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他們多方籌集資金,對紅色舊址遺址進行科學規劃和修繕保護,先後對劉鄧大軍強渡黃河指揮部舊址按原貌進行擴展式修復,對坡裏暴動遺址進行保護性修復,對陽谷縣革命烈士陵園進行保護性修繕;建成集主題館、紀念廣場、黨員培訓室等為一體的“魯西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在全縣最繁華的旅遊景點獅子樓景區中心,將一座倣古獨棟建築無償劃撥給“鋼鐵十姊妹”民兵班建設精神傳承館……
“保護和修繕的目的,在於運用好這些紅色資源,使其成為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全縣幹部群眾不忘初心、不懈奮鬥的力量源泉。”陳波介紹,全縣積極探索寓教于思、寓教于悟、寓教于行的現場教學模式,把黨史學習教育課堂搬到紅色場館,讓幹部群眾在“看、聽、行”中“學、思、悟”,努力為全縣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與此同時,該縣還精心製作《陽谷革命故事》音頻節目和《景陽岡上女民兵》《九都楊村旭日升》等系列國防教育專題片,深入挖掘《紅岩》中“瘋老頭”原型韓子棟、駱駝巷截擊戰、巧取周莊偽據點等紅色故事,納入國防教育內容。
“一排房、兩排房,紅瓦加白墻,寬大的門窗;三排房、四排房,房前花果香,屋後樹成行;五排房、六排房,水電網全裝,道路寬又長。”走進陽谷縣九都楊村,一幅美麗鄉村畫卷映入眼簾。縣人武部部長張永良告訴記者,以前的九都楊村可不是現在的模樣。雖然它是魯西第一個黨支部所在地,但曾經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隨著“魯西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的開建,各地前來參觀學習的人越來越多,感受到參觀者對這段紅色歷史發自內心的崇敬之情,村民們感慨:“咱們村要是發展不起來,愧對革命先輩啊。”該村黨支部趁熱打鐵,在講好村光榮史和優良傳統的同時,充分發揮民兵連示範引領作用,通過開展“一連帶全村、一兵帶四鄰”活動,帶領鄉親們因地制宜謀發展,一心一意興家園。新風樹、正氣揚、人心齊,沒幾年時間,九都楊村就打了“翻身仗”。
“九都楊村的蛻變,是縣委、縣政府將紅色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發展強勢的一個縮影。”縣人武部政委華斌説,深厚的紅色底蘊,持續的紅色教育,激發了全縣幹部群眾幹事創業、擔當作為的熱情。
去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如何讓企業既安全又穩妥地復工復産,一度讓該縣工業和資訊化局黨組書記、局長周鳳舉犯了難。他帶領班子成員反覆研究防疫和復工復産方案。由於方法對路、措施到位、督導及時,這個縣千余家企業均實現疫情防控和安全生産兩不誤。
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紅色引擎”成為激活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該縣主要經濟指標“跑步”進入聊城市前列,在推進産業興縣、提升城市品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均取得長足進步。
縣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武裝工作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這幾年,縣財政對武裝工作優先考慮、優先安排、優先落實,不斷提升資訊化建設、營院基礎設施建設、民兵基層規範化建設水準;通過持續開展基層武裝部和民兵連規範化建設“挂星”評比活動,18個鄉鎮(街道)武裝部和民兵營連部建設上了新臺階。今年,在建設用地指標極其緊張的情況下,縣裏拿出32畝土地用於民兵武器裝備倉庫建設,徹底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歷史遺留問題。全縣擁軍優屬、關心支援國防建設氛圍濃厚,黨管武裝工作有效落實,國防動員、徵兵、民兵預備役政治工作等多項工作走在山東省和聊城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