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創客”建功演兵場
■解放軍報記者 韓 成 特約記者 王 寧 通訊員 楊正碩
夜色暗沉,大漠深處炮聲隆隆。“點火!”第80集團軍某旅排長陳士彬一聲令下,一架偵察無人機騰空而起,拖著奪目的尾焰,飛入茫茫夜空。
地面控制室內,該旅無人機排“飛控手”兼情報處理員王超穩坐控制席,雙手飛快操作滑鼠和鍵盤,螢幕上無人機回傳的紅外影像中,“敵”炮兵陣地圖像、坐標等資訊被精準鎖定。此時,王超輕點滑鼠,目標資訊直接“閃傳”至該旅指揮所。
排長陳士彬向記者透露,快速處理情報能力的形成,得益於旅裏研製的一套無人機無線圖傳系統,而該系統的研發者,正是被戰友們稱為“軍營創客”的下士王超。
“只要摸清了手中武器裝備的脾氣,就能很快找到改進辦法。”談及創新成果,王超略帶靦腆地告訴記者。這些年,憑藉讀大學時學到的電腦知識,王超很快吃透了無人機指揮控制、通信聯絡、情報傳輸等工作原理,通過修改程式、加裝無線圖傳器等,實現了無人機地面站與指揮所的數據資訊共用。
走訪該旅各個戰位,記者發現像王超這樣的“軍營創客”還真不少,他們嵌入實戰練兵全過程,對提高部隊戰鬥力發揮著“科技倍增器”的作用。該旅領導介紹,部隊上下興起“創客熱”,正是他們持續開展“軍匠工程”創新活動帶來的可喜變化。
“基層官兵離戰場最近,創新最具活力。”為充分調動官兵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該旅專門成立了“軍匠工程”領導小組,劃撥專項經費,為創新能手成立工作室,構建起指控通信、基礎訓練、作戰保障等6大類評審機制,全旅上下謀革新、鑽打仗的熱情持續高漲。近年來,該旅涌現出數十名創新能手,有10余項革新成果被各級推廣。
記者在演兵場穿行,見識了這些成果發揮的威力:疏散隱蔽,該旅防空營班長陳家敏提出“半球偽裝法”,僅用8根可拆卸支撐桿、2個底座、1張偽裝網,就實現了“快搭快撤”,用時僅為原來的三分之一;連續戰場機動,該旅運輸連四級軍士長胡鑫首創“輪胎自動冷卻系統”,能有效應對各種複雜天候和路況,始終保持胎壓穩定;兵種合成指揮,該旅資訊保障科科長王玉磊牽頭研發“作戰數據庫”,將任務區域地形、水文、氣象等海量資訊“一網打盡”,極大地提升了決策效率……
淩晨時分,隨著最後一架無人機落地,王超走出控制室,徑直衝向一頂訓練帳篷。原來,他在這次演練中又萌生了一個新點子:拓展傳輸頻寬,提升戰術目標數據流轉速度。野營村星火點點,星光不負趕路人,更不負一名士兵逐夢強軍的腳步。
戰場感言
多些“不問出身”的戰場創新
■鄒連鋒
勇於創新者進,善於創造者勝。從“軍匠工程”到“軍營創客”,第80集團軍某旅官兵創新革新的實踐告訴我們,創新並非院校專家、科研人員的專利,只要激發基層創新活力,多些“不問出身”的戰場創新,同樣能實實在在地解決訓練一線的實際問題。
基層官兵天天在演訓場上摸爬滾打,哪需要創新、哪項創新成效如何,他們感受最真切、評價最客觀。要移除一切不利於基層創新創造的“資質門檻”,積極搭建有利於官兵發揮聰明才智的平臺舞臺,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真正激蕩起創新的源頭活水。
身在基層,各項工作任務繁重,各種條件資源相對有限,開展創新創造有時確實難度不小。但一線官兵不能因此妄自菲薄,更不能停止銳意進取的腳步。只要立足現有條件、立足現有裝備、立足本職崗位,心繫戰場、腳踏實地、刻苦鑽研,從自己能做的事做起,就一定能結出有助於戰鬥力提升的創新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