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式筆記”受追捧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陳史涌

陸軍某旅火力連下士郭森的教育筆記“火”了!短短幾天時間,就被連隊戰友們爭相傳閱了數十次。

那天,旅裏組織黨史學習教育專題授課輔導。課堂上,旅領導講述了中共一大召開過程轉机移會場的驚險一幕,引發了郭森的沉思。

“這究竟是一段怎樣的歷程?對後來的歷史進程到底産生了什麼影響?”授課結束後,結合課堂上的思考,愛好繪畫的郭森隨即以“中共一大艱辛路”為主線畫了一組漫畫,並配上自己的感悟,取名“南湖上的紅船”。

漫畫惟妙惟肖,感言發自肺腑,將一堂課的精髓巧妙融入其中。翻開郭森的筆電,這組“漫説心語”簡潔生動,讓人眼前一亮。

和郭森一樣,作戰支援營資訊保障隊女兵丁慧敏的教育筆記也受到戰友們追捧。

實話實説,丁慧敏的教育筆記字跡算不上俊秀,格式也沒那麼規整,但入選理由卻很有説服力:有理有據,有感而發,寫的多是自己所想所悟,展現了內心的真情流露、思想的真實反映。

“如果僅僅把教育筆電當成迎檢的工具、留痕的載體,那就本末倒置了。”該旅宣傳科幹事王群旺介紹,正是出於這種考慮,旅裏採取相關措施,大力提倡官兵記感悟式筆記。

入伍以來,大學生女兵劉文聰已記滿了好幾個筆電,不過令她印象深刻的內容並不多。劉文聰坦言,不是自己不愛思考,而是單位曾經規定,不管什麼類型的教育,不論是什麼人授課,最終體現到筆電上的,必須是嚴格的格式和大小標題,其他內容能不寫就不寫。

“本子上‘齊刷刷’,腦袋裏‘白花花’。”劉文聰的看法,也代表著不少戰士的心聲:筆電上,每次上課時間、地點、授課人記得清清楚楚,一二三級標題工工整整,可究竟有多少內容能夠入腦入心,還真不好説。

“教育筆記是記給誰看的?當然主要是給官兵自己看的。這個問題不明確,記筆記就會變形走樣。”該旅領導一針見血地説,絕不能為了記筆記而記,讓形式主義弱化教育效果。對此,他們對照《軍隊基層建設綱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大綱》等法規要求,對如何記教育筆記、如何讓教育筆記更“走心”進行了探索。實踐中,全旅上下形成共識:形式要為內容服務,格式要為效果服務,不能舍本逐末。同時,要改進機關檢查督導方式方法,由簡單翻筆記、查登記、考背記向注重檢驗教育成效轉變。

導向一變,教育筆記有了“活思想”。除保留授課主題、授課人等必要的元素外,官兵們主要寫聽課感悟和學習心得,也可以在筆記上粘貼與教育主題相關的剪報資料,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記錄。同時,連隊幹部也行動起來,通過查看官兵的教育筆記,了解教育效果。

這些改變看似平常無奇,卻讓原本缺少生氣的教育筆電生動很多,不僅成了戰士們抒發心聲的“客戶端”,也成為帶兵人了解官兵思想的“晴雨錶”。

教育創新不妨從筆記做起

■林曉明 畢德鵬

從我軍的歷史進程來看,教育筆電是從最初的煙盒、手抄本發展而來的,一直傳承延續至今。教育筆電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反映,也是教育成效的一種體現。隨著時代發展,如何讓教育筆記走筆更走心,是需要各級帶兵人重視的一個課題。

當前,“翻筆記、查登記、考背記”是不少單位檢驗教育落實情況和教育成效的主要手段,必須加以改進創新。雖然教育筆記有助於加深官兵對教育內容的理解,但“應付式”記提綱、“迎檢式”補本子的做法卻不可取,不僅空耗了官兵精力,也有損政治工作的威信。

在強調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當下,不妨從教育筆記做起,祛除各種形式主義,讓官兵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教育內容和理解感悟,回歸教育筆記的本真,進而引導官兵從被動書寫、被動受教轉向主動學習、主動思考。同時改進教育檢查督導方式方法,打破“唯筆記論”的窠臼,樹立起既重過程、更看效果的鮮明導向,切實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和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