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個飛機設計室誕生記

■唐幼珣  羅思霖

我國首個飛機設計室舊址。金 波供圖

最近,中國空軍發佈的宣傳片《天空之上》在網上刷屏。片中,各種我國自主研製戰機翱翔藍天的畫面,引來廣大網友點讚。

回望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航空工業剛剛起步,只有數量極少、規模很小的飛機及配件修造廠,沒有能力獨立設計和製造國産飛機。

“一五”計劃期間,這一情況得到好轉,航空工業開始從戰時飛機修理向批量生産製造的階段發展。此時,一道難題擺在科研人員面前——受限于工藝和材料技術,科研落後生産的矛盾問題日益突出。

“要獨立自主發展航空工業,提高中國飛機設計製造能力,就必須建立獨立的設計機構,自行設計飛機。”經航空工業局批准,1956年,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國營112廠成立。徐舜壽被任命為飛機設計室主任設計師,葉正大、黃志千為副主任設計師。

設計室的創建工作舉步維艱。設計團隊住在招待所裏,連熱水都沒有;初始辦公場所是國營112廠技術大樓的幾間辦公室,工作條件十分艱苦。

一天晚飯後,徐舜壽與工作人員散步時,無意間發現廠區裏的一排小紅房,房屋門前遍地落葉,墻上佈滿青苔,已然棄置多年。

在他們眼中,這無疑是一塊“風水寶地”。徐舜壽當即決定將這裡改造成辦公室。他要求把房屋全部打通,變成大辦公室,所有的製圖桌都集中在這間大辦公室裏。徐舜壽的工作位置設在房屋一角,每當設計師遇到問題時,他馬上協調解決。

設計室建立初期,大多數設計師沒有實際工作經驗。他們中,有的大學剛剛畢業,有的才下戰場,有的從國外輾轉回國……這支平均年齡只有22歲的年輕隊伍,真正從事過飛機研究的只有徐舜壽、黃志千和陸孝彭等人。

如何讓年輕設計師快速成長,是設計室必須直面的難題。徐舜壽想方設法為年輕設計師創造學習條件。只要有來瀋陽的航空領域專家,他都登門拜訪,請他們來設計室授課。

徐舜壽還模倣國外航空企業,聘請國內教授作顧問,並頒發聘書。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設計室裏每位設計師都可以向專家提問,專家可以隨時答疑解惑。

當時,我國已完成殲-5飛機的研製,設計室把設計目標定為噴氣式教練機。徐舜壽希望通過這型飛機的研製,既能為空軍提供先進戰機,又能培養出更多的飛機設計人才。

後來,這架被稱為殲教-1的傳奇飛機,採用兩側進氣的全新設計。有人質疑,摒棄傳統的機頭進氣設計,這種方案是不是步子邁得太大了。徐舜壽卻認為:“兩側進氣便於在機頭安裝雷達,我們自主設計飛機要廣泛吸收長處,不能‘唯米格論’。”

“一開始什麼都沒有,徐舜壽拿出一些錢,讓大家上街採購資料。”説起殲教-1的研發過程,今年剛剛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顧誦芬院士記憶猶新。在大學只學過螺旋槳飛機設計基礎課程的他,當時負責飛機的氣動佈局設計。

為解決機身兩側進氣難題,顧誦芬回北京從頭學起。“北京航空航太大學的圖書館白天學生在用,我只能晚上騎自行車去查閱資料。”顧誦芬回憶説,為了盡可能準確,他甚至用硫酸紙把圖描下來,自己動手“影印”。

就這樣,一個個技術難題得以攻克。

1958年7月26日,殲教-1在北陵機場首飛成功。殲教-1首飛成功,標誌著我國航空工業邁上自主研製的新臺階。

在那個艱苦年代,設計室創造了我國航空工業史上的多個第一,為新中國自行製造飛機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我國航空工業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