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濟寧市金鄉縣王傑紀念館內,情景再現劇《英雄壯舉》通過幻影成像等技術,把人們的思緒拉回到1965年7月14日。當天,12名民兵和人武幹部在進行最後一項訓練——炸藥包實爆,王傑讓大家圍成一圈,由他做示範動作。突然,埋設炸藥包的土層冒出了白煙。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王傑大喊一聲“閃開”,便飛身撲向炸點。隨著一聲巨響,王傑倒在血泊之中,周邊的人都被保護下來了。通過這樣的呈現方式,英雄王傑再一次走進了觀眾心裏。

“我們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個大無畏的人”“在榮譽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質上不伸手”“什麼是理想?革命到底就是理想。什麼是前途?革命事業就是前途。什麼是幸福?為人民服務就是幸福”……當兵4年,10多萬字的日記,真實記錄了王傑成長的心路歷程。

2017年12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王傑生前所在連時指出:“王傑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要學習踐行王傑精神,讓王傑精神綻放新的時代光芒。”

“願把青春獻給人民”

1942年,王傑出生在金鄉縣城郊鄉華堌村(現魚山街道王傑村)一個農民家庭。金鄉縣王傑紀念館講解員蘇倩介紹,1961年8月,為響應國家號召,剛定下婚約的王傑應徵入伍。

1963年3月,王傑在部隊裏率先成立了學習雷鋒小組,走到哪,就把好事做到哪;哪最危險,哪就有王傑。1963年,在河北抗洪救災中,王傑第一個衝入齊胸的水中摸索前進,身體被鐵絲劃出道道血痕,數次掉入高過頭頂的深坑。他奮不顧身、迎難而上的勁頭,給戰友們極大鼓舞。在部隊,爭先排除啞炮的是他;爬高空、鑽毛洞,在拱頂打炮眼的是他;山洪暴發時,為搶救施工器材,第一個衝上去的是他;修路運石渣要走山溝上又長又窄的木板橋,走在前頭的,也是他。

“不怕工作苦和累,願把青春獻人民。”這是王傑生前留下的話。在部隊四年多,王傑只回了一次家,婚期推遲了三次。在金鄉縣王傑紀念館中,他的遺物,僅包括日記本、幾件衣物和必要的生活物品。

“王傑犧牲時年僅23歲,如果只想到個人安危,當時他只需要直接向後臥倒,頂多兩隻腳負輕傷,根本沒有生命危險。他是為了掩護在場的其他同志,才奮不顧身撲上去的。”王傑紀念館館長童方明介紹説,王傑將軍人本色濃縮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上,將此作為一種責任和擔當,凝成一種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王傑的歌,我們唱”

“王傑的槍,我們扛;王傑的歌,我們唱。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心為革命,永遠跟著黨……”50多年來,這嘹亮的歌聲一直在金鄉人心中回蕩,王傑精神已經成為金鄉人民珍貴的精神財富。

王傑精神深深影響著羊山烈士陵園管委會原副主任李建軍。1981年,李建軍本可以留在縣城農業局上班,可他毅然選擇了環境艱苦的羊山為烈士守靈。縣民政局兩次想把他調到縣裏上班,都被他婉拒。李建軍在羊山烈士陵園為烈士守靈38年,也一直在為傳承和發揚王傑精神東奔西走。“我是在王傑犧牲那年出生的,我不把這看作是巧合,而是一直告訴自己,我是為傳承英雄精神而生的。”李建軍説:“人生價值在於奉獻,每天和英烈們在一塊兒,我不感到寂寞,覺得值!”2019年,李建軍榮獲“全國退役軍人工作模範個人”稱號。

“踐行弘揚王傑精神,就是要幹字當頭,民字為先,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金鄉縣行政審批服務局投資項目審批服務科科長王婧説。金鄉縣行政審批服務局組建了一支業務能力強、服務意識優的“王傑精神”服務團隊,創新推行“套餐化定制、金鑰匙幫辦”審批工作法,強化“窗口+專班+一線”服務模式,進企業進園區,現場對接、一線辦公,變企業“到府申請”為部門“到府服務”。目前已為190個企業群眾提供了優質定制服務,為59個項目提供到府幫辦服務,解決訴求49件。

“王傑精神穿越時空,我們始終把王傑精神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支撐和精神源泉,並使其內化為一種精神力量。”金鄉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主任陳勝利説,金鄉縣建立學習踐行王傑精神的長效機制,成立金鄉縣王傑精神研究中心及山東省王傑精神研究會;依託王傑紀念館等,打造金鄉幹部政德教育基地,每年清明節組織全縣黨員幹部參觀王傑紀念館。

為了讓王傑精神代代相傳,金鄉發揮學校主陣地作用,把王傑精神作為校園文化建設重要內容,創建了一批王傑班、王傑少先隊、王傑團支部。同時,把王傑精神融入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領域,開展爭創“王傑號”單位活動,推出一批王傑崗、王傑車間、王傑隊伍等,使王傑精神更加貼近實際、更富時代氣息。

在王傑精神的感召和激勵下,金鄉英模人物、先進事跡層出不窮,“齊魯時代楷模”陳新寧、救火烈士周軻、“齊魯好少年”李目輝都是其中的優秀代表。截至目前,金鄉縣共有7人被評為中國好人,山東好人40人,齊魯時代楷模10人。

“小蒜頭”種出大産業

金鄉是個典型的農業縣。為擺脫貧困,在改革開放之初,魚山街道崔口村黨員幹部發現大蒜收益較高,決定種植大蒜。由於不知道是賺是賠,很多村民不願意種。村裏黨員幹部帶頭種蒜,還給村民免費發放蒜種。在黨員幹部帶動下,大蒜種植第一年就大獲成功,1畝大蒜收益比3畝麥子還要高。

伴隨大蒜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為解決賣蒜難,金鄉黨員幹部帶領村民成立冷藏、購銷公司。村裏以“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模式將集體土地作價入股,又按照“村企合一”的方式,將村裏所有企業聯合成立集團公司,組建了68家子公司,形成集研發、種植、收購、冷藏、加工、出口于一體的産業鏈條,發展成今天的“中國大蒜第一村”。

30多年來,金鄉把“小蒜頭”培植成縣域經濟起飛、強縣富民的主導産業,享有“世界大蒜看中國,中國大蒜看金鄉”的美譽。“金鄉大蒜”品牌價值達218.19億元,多年保持全國縣級單一農産品出口創匯第一縣。

位於金鄉新材料産業園的凱賽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生物法製造長鏈二元酸的企業。當時,為爭取讓這個項目落戶,金鄉縣招商包保幹部半年時間往返上海28次,磨破了嘴、跑細了腿。現在,凱賽生物産品全球市場佔有份額達到90%以上,入選山東省瞪羚標桿企業。

正是金鄉廣大黨員幹部的勇於擔當、敢於擔當、善於擔當,像凱賽生物一樣,總投資60億元的匯能化工煤制乙二醇、18億元的黑貓炭黑等高科技項目先後落戶金鄉,新材料産業集群規模持續膨脹,總投資超過700億元。

“可以説,金鄉的工業産業園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發展成新材料産業園、高端裝備製造産業園、食品産業園三足鼎立,都是廣大幹部用肩膀艱難地扛起來的,這是王傑精神在金鄉的生動實踐。”金鄉縣委書記董冰説。如今,金鄉把王傑精神融入新時代改革發展事業中,緊扣建設美麗富裕幸福金鄉發展定位,建立指揮部運作、挂圖作戰等推進機制,以敢於突破常規、勇於實幹擔當的精神狀態,持續在全縣掀起比學趕超、爭先進位的工作熱潮。

金鄉正用務實苦幹,勾勒出金鄉高品質發展的“上行線”,不斷用王傑精神奏響新時代的奮進曲。

(經濟日報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