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雲南鄉村教師江聲發用10釐米殘肢綁著粉筆寫板書、用衣服當黑板擦的視頻,引發熱議。從一開始的每月代課費165元到現在的1500元,執教18年來,江聲發始終是一名代課教師,這幾年來他也想過轉正,但“逢進必考”的政策有35歲以下的年齡限制,他早已錯過。

網際網路的興起,打破了傳統社會的成名壁壘,讓一些普通人也有機會成為公眾注意力的焦點。30歲開始成為一名代課教師,江聲發用18年如一日的努力和堅持,點燃了西南邊陲山村孩子們的希望之燈。

在經濟因素不斷嵌入日常生活的當下,鄉村教師也渴望“勞動更有價值、勞動者更有尊嚴”,他們也期盼 “生活上多些保障,心靈上多些溫暖”。作為一種制度性安排,“逢進必考”有其正當性和合理性,然而,在確保起點公平和程式正義的基礎上,對一些弱勢群體和特殊情形理應在政策上給予適當傾斜,這並不會損傷規則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渴望有朝一日能夠轉正的江聲發,值得被這個世界“溫柔相待”;作為燃燈者的他,自己也需要被照亮和溫暖。

教育承載著無數學生和家長對美好生活的希冀,用燭光點亮農家子弟的人生夢想,290多萬鄉村老師作為“燃燈者”,讓農村學生享受到充滿生機的教育,讓更多孩子走出鄉村、共用人生出彩的機會,用愛心、智慧和汗水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讓無數的農家子弟擁有了打破出路單一化、人生定型化的宿命,讓他們的人生擁有更多改變命運的可能性。

不論是工資待遇不斷提高,還是培訓交流機會越來越多,抑或職稱評聘向鄉村教師傾斜力度越來越大,近年來,鄉村教師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尊重和價值認同。只不過,依然有少數和江聲發一樣的鄉村老師,沒有得到足夠的體恤與關愛。為江聲發們提供一種制度化的接納渠道,讓他們早日實現轉正的夢想,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善意和溫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説,“鄉村教師是改造鄉村生活的靈魂”。不管是否被看見,許多鄉村教師都在默默無聞地教書育人;鄉村教師的講臺和黑板,關係著千千萬萬農家子弟的命運,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用更有品質的鄉村教育來激活社會流動,讓鄉村和城市攜手走進現代中國。尊重和善待鄉村教師,就是呵護中國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