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

朱日和,一個創造許多熱血故事的沙場。在那裏,解放軍報記者跟隨陸軍多支勁旅演訓月余,近距離觀察改革之變、練兵之變、崗位之變、官兵之變。從今天起,本版陸續刊發任務部隊在草原大漠淬火成長的故事,這其中有適應轉型的拔節陣痛,有探索轉型的負重奔跑,也有努力轉型的酣暢淋漓……希望大家從這些基層官兵的蛻變中,聆聽到實戰化訓練行穩致遠的足音,敬請關注。

  上圖:第81集團軍某旅戰車編隊在紅方前沿利用煙幕掩護髮起進攻。李長興攝

當年那場演習,兩支勁旅激烈交戰,互相留下很深的印象。如今,他們沙場再相遇——

“熟悉的朋友”變成“陌生的對手”

■解放軍報記者 韓成  通訊員 楊鵬飛 郭力

“飛虎,飛虎,迅速對紅方炮兵陣地實施火力突擊!”

金秋時節,朱日和沙場,鐵甲迅猛衝鋒,戰鷹伴隨突擊。一場紅藍對抗演練正在激烈進行。

狹路相逢“快”者勝。在要點奪控戰中,扮演“藍軍”的第81集團軍某旅合成一營營長王金先發制人,機動中召喚直升機實施火力打擊、投送特戰兵力,打出淩厲的立體攻勢,一舉拿下戰鬥。

硝煙四起,戰局多變。在陣地爭奪戰中,擔任“紅軍”的第78集團軍某旅打法同樣犀利無比,他們靈活運用電子對抗力量佯動反擊,巧妙躲過“藍軍”電磁干擾,佔據指揮主動權。

“裝備更強了,戰法更新了,節奏更快了。”演練間隙,匆匆轉場的王金告訴記者,“時隔七年,平面對抗變成了立體對抗,與老對手再次交手,雖然各自都做足了準備,但一打起來才發現,我們都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014年,在“跨越-2014·朱日和”實兵對抗系列演習中,第81集團軍某旅的前身作為模擬“藍軍”登臺亮相,先後與陸軍7支部隊過招,取得6勝1負的戰績,引發全軍震動。

打敗他們的對手,正是今天交戰的第78集團軍某旅。那次戰鬥,初來乍到的“紅軍”反客為主,採取環形包抄、分割破擊的戰術,一時把“藍軍”官兵打矇了。那一年,王金還是一名連長。失利的震動,波及包括王金在內的全旅每一名官兵。

當所有人把目光聚焦在勝利的光環上時,該旅官兵卻將目光聚焦在唯一的敗績上。

演練結束那天晚上,全旅官兵披著月光重返戰鬥失利的7號地域,連夜進行現地復盤檢討,梳理出指揮鏈路斷層、分隊行動脫節、兵種協同不力等10余項指揮控制不精準的問題。王金坦言:“作為‘磨刀石’,輸贏不是重點,反思是為了通過發現和解決短板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把‘紅軍’磨礪得更加過硬。”

記者走進該旅指揮所,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幅倣真電子態勢圖,多色隊標排布在逼真的地形圖上,諸兵力戰況盡收眼底。該旅“藍軍”研訓中心研究員徐武韜一邊將獲取的雙方作戰數據傳輸至決策席,一邊組織官兵採用兵棋系統分析推演,計算最優作戰方案。徐武韜説:“近年來,我們建起了數字化指揮平臺,‘資訊化磨刀石’越來越硬。”

該旅領導補充道:“7年前的那場敗仗為我們吹響了轉型的衝鋒號,點燃了全旅官兵的戰鬥熱情,大家瞄準弱點奮起直追,研訓新戰法,尋求新突破。”

在某新型坦克列裝前,該旅坦克一連連長張迪便開始培訓骨幹人才,邀請院校和駐訓部隊技術骨幹傳授裝備戰技術性能,依託模擬訓練系統提前熟悉該裝備。

該旅炮兵營四級軍士長時小松探索出“網格地圖”,對目標等級、價值進行科學分類,讓偵察和火力打擊效率大幅提升……

2017年,部隊編制體制調整,該旅轉型成一支合成部隊,角色轉變成“主力‘紅軍’、兼職‘藍軍’”。官兵邊精研“藍軍”精髓,邊磨礪“紅軍”本領,錘鍊能打仗打勝仗的硬功夫。

這7年,曾扮演“紅軍”的第78集團軍某旅也在默默奔跑。完成編制體制調整與合成轉型後,他們大膽摒棄“老步兵”的傳統觀念,圍繞打通新型指揮系統鏈路進行攻堅,專攻精練兵種融合、資訊指揮,讓部隊戰鬥力煥然一新。

“轟、轟、轟……”一聲聲爆炸聲傳來,紅藍雙方展開激烈的攻防。運用資訊化指揮鏈路的“藍軍”進攻如行雲流水,“紅軍”則充分發揮合成營獨立作戰優勢,“辣招”頻出。你爭我奪間,雙方7年來的訓練成效充分釋放。

硝煙散盡,紅藍雙方坦克編隊在草原深處見面,官兵跳下戰車握手復盤。“炮兵火力協調有問題,作戰籌劃未將火力毀傷指標考慮在內,彈藥準備不足……”“藍軍”營長王金先吐為快。“紅軍”營長程帥隨後也進行了檢討:“情報中心的資訊甄別、印證、融合功能發揮不夠好,整編分發、共用使用還可以再快些。”復盤現場,雙方互相交換演練心得,氛圍十分融洽。此時,他們又成了熟悉的老朋友。

夕陽灑在廣袤草場,把熱烈討論中的紅藍雙方官兵染成了金黃色。對於這兩支部隊而言,7年無關勝負,只有蛻變成長。也許下一次重逢,他們依然是對方眼中那個熟悉的朋友、陌生的對手。這也是實戰化練兵的上佳境界,正是兩支部隊對勝戰的渴望和追求,迸發出“為戰而訓”的能量,讓彼此變得更強大。

戰場感言

勝戰“變”中求

■蘇尚國

恩格斯説:“蔑視辯證法是不能不受懲罰的。”萬物皆在變化之中,時代在變遷,戰爭形態在演變,誰能抓住變革的契機從難從嚴從實練兵,誰的“制勝天平”就多了勝戰的砝碼。

生逢變化時代,適者才能生存。兩個“老對手”時隔七載大漠再重逢,既讓我們領略到陸軍新體制、新力量在改革重塑中發揮的作用,也讓我們體悟到基層官兵投身轉型的艱辛與奮鬥。戰鬥力生成不會一蹴而就,編成科學了、武器先進了,不等於實戰能力就自然而然提升了,只有緊跟變化及時升級指揮理念、打法訓法、思維視野,才能爬坡進入提升新質作戰能力的快車道。反之,抱殘守缺、不思改變,戰鬥力建設是不可能水漲船高的。

變革無止境,練兵無極限。未來戰場千變萬化,要練就一身“以萬變應萬變”的本領,就必須經常反思,丟掉拖累制約戰鬥力生成的陳規陋習、補齊訓練弱項短板;就必須經常眺望,把目光聚焦到實戰化訓練前沿,腦袋裏永遠裝著一個強大的對手。只有這樣,才能鍛造出更強大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