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戰區陸軍某旅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授課方式——

情景微課再現激情歲月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羅  彬

一雙手套,一摞照片,一段感言……一堂只有10分鐘的情景微課,不經意間走紅訓練場,成為官兵課餘飯後談論的熱點話題。

初冬寒意襲,練兵正當時。南部戰區陸軍某旅訓練場上戰車馳騁,塵土飛揚。訓練間隙,一連三級軍士長唐永建擦擦汗水,拿著一雙手套、一摞照片走上講臺,為官兵講述入伍20年來3次參加閱兵的難忘經歷。

洗得褪色的黑色手套上,有5個大小不一的洞,防滑膠墊被磨得“傷痕纍纍”。正當大家詫異之際,唐永建自豪地揚了揚這雙手套,開始講述:“當時任務繁重,不到1個月的時間,這雙手套虎口位置就縫補了3次,防滑膠墊也裂開掉落……感謝那段難忘的青春歲月,感謝那麼努力的自己,這雙舊手套至今還激勵著我奮進!”唐永建一邊講,一邊小心翼翼地為官兵展示手套上的“傷疤”。

這堂情景微課,讓唐永建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如電影回放般呈現在官兵眼前,令大家深受觸動。

“唐永建主講的這堂情景微課,之所以深受官兵喜愛,得益於積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授課方式。”該旅領導介紹,好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不斷創新形式,用心設計每個細節,教育者只有用心用情,才能使受教育者産生心靈共鳴。

針對青年官兵思想活躍、善於接受新事物等特點,該旅黨委大力推廣情景微課教育,指定“金牌政治教員”全程傳幫帶,鼓勵官兵主動報名參加情景微課試講。他們堅持用“身邊人”“身邊物”“身邊場景”講好“身邊故事”,以真景實物引發官兵情感共鳴,從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推動教育入腦入心。

“從細微的生活情景中,挖掘故事背後的意義。”榴炮二連指導員趙龍的一句話,激發了司號員曾凡強的靈感:一場新老衝鋒號齊鳴的熱血場景在他的腦海裏翻騰,一堂創意獨特的情景微課呼之欲出。

有想法才有辦法。曾凡強精心策劃教育方案、佈置環境氛圍、編寫授課腳本、反覆揣摩試講,最終將一堂精彩紛呈的情景微課——《衝鋒號的交接》,呈現在全連官兵面前。

一把銹跡斑斑、顏色暗沉的老衝鋒號,靜靜“橫臥”在紅色絨布上;另一把通體金黃、係著鮮艷紅巾的新衝鋒號守護在旁。兩把衝鋒號構成強烈的視覺衝擊,讓現場官兵心潮起伏,一下子把大家的思緒拉回到那個火熱的年代。

“號聲一響,衝鋒如潮!這支老衝鋒號,曾在抗戰中頻頻發出指揮號令。如今,它雖已完成自身歷史使命,但仍是連隊精神的一面旗幟,那就是任何時候都必須準時、準點、準確,絲毫不差。”曾凡強的話語鏗鏘有力。

授課接近尾聲,曾凡強右手舉持新號,面向全連官兵和老衝鋒號昂首挺立。旋即,17種常用軍號接連吹響,響徹連隊各個角落。

“軍號一響,士氣高漲!當激昂的衝鋒號在耳畔響起,先烈們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畫面仿佛重現眼前,讓我更加堅定了獻身國防、紮根基層的決心。”課後討論中,大學生士兵李世傑説。

一次真實情景的再現,引發官兵內心的共鳴;一段發自肺腑的感言,激起幹事創業的熱情。“我們被情景微課‘圈粉’啦!”一堂堂情景微課,就像是官兵心靈的“加油站”,激勵他們鬥志昂揚走上訓練場。記者放眼望去,演兵場上一派龍騰虎躍、你追我趕的火熱景象。

短評

形式活起來,學習深下去

■趙 江

情景微課之所以能贏得官兵廣泛認可、激發出如火的練兵熱情,就在於它契合了當下青年官兵的興奮點,觸動了心靈,引發了思想層面的“化學反應”。

“官兵們的大腦不是等待填滿的容器,而是需要點燃的火炬。”構建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體系,需要下大力氣改進教育手段、創新教育形式。靈活多樣的授課方式,往往能讓官兵“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能懂、聽了還想聽”,真正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形式活起來,教育實起來,學習才能深下去。對於“網生代”“拇指一族”的青年官兵來説,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跟上時代的步伐,貼近官兵、貼近現實,講好官兵身邊故事,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人心、撥動心弦,進而催生練兵備戰的巨大熱情,激發矢志強軍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