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靶機中隊的“靶向思維”

■雷 彬

海軍某聯合訓練基地官兵在軍旗下宣誓。吳永華攝

從卡車上跳下來,陽光有些刺眼。劉秋桐瞇著眼睛朝右邊望去,嘴裏不自覺地發出一聲驚嘆。

視線內,某新型艦艇赫然矗立。艦體威武雄壯,彩旗在風中呼呼作響。劉秋桐愣在原地看出了神,直到值班員整隊報告,他才反應過來。

作為海軍某聯合訓練基地某大隊空中靶標中隊四級軍士長,劉秋桐是單位軍齡最長的兵。當海軍11年,這是劉秋桐親眼見過的最大、最雄偉的艦船。

幾天前,中隊接到任務:演習中,利用靶機模擬“敵”作戰飛機和巡航導彈,構設空中威脅,檢驗水面艦艇的防空反導能力。

作為一支快速成長的空中藍軍,這樣的字眼官兵們每天都在聽、都在練,早已耳熟能詳。不過,當上級明確寫著在國産某新型艦艇上訓練時,中隊官兵瞬間興奮起來。

“藍軍就是要通過近似實戰的攻擊,幫助參訓部隊檢驗裝備性能、驗證戰術戰法、錘鍊作戰本領。”劉秋桐説,在這樣的鋼鐵巨艦上,可同時放飛的靶機架次更多,操作性更強,攻擊模式更多樣。這一次,中隊派出多個機組同時出動。

與常規飛機一樣,靶機機組也由一名機長總負責;不同的是,他們通過遠端操控,即可實現對紅方艦機的空中突襲。

劉秋桐是中隊最老的機長。此前的軍旅時光,他從未想過,他和他的靶機,能夠站上“潮頭”,最先體驗新型海上作戰平臺。

“一切發生得太快了”,劉秋桐説,“這是一場‘夢幻聯動’。”

2017年,大隊編制體制重塑,年輕官兵成為單位主力,該中隊首次啟用一批士官擔任機長,劉秋桐便是其中之一。

四年時間,這群士官機長帶著機組上高山、下島礁、赴遠海,已先後30余次參加重大演訓任務。

海軍實戰化訓練延伸到哪,他們就要“打”到哪。對於這支新生的部隊來説,軍艦的航跡,正為他們的靶機飛行賦予一片新天地。

寧願人等靶機,決不能讓靶機等人

來到中隊之前,劉秋桐是某傘訓隊的一名傘兵。

從天而降、遠端直達、縱深突擊,是傘兵的顯著特點,劉秋桐喜歡這種“刺激”的感覺。當上級決定組建靶機隊的消息傳來,他覺得,操縱靶機遠端突擊,“好像也很酷”。

不久,劉秋桐被選為首批靶機操作手。車子停在一片荒地,士官班長高青笑瞇瞇地迎他下車。劉秋桐問:“停在這裡,是有什麼任務嗎?”對方回答:“這裡就是營區!”

劉秋桐感覺“空氣有點凝固”:環顧一週,沒見到一架飛機,荒草倒是比他還高。

在高青的帶領下,劉秋桐來到了不遠處的一棟二層小樓。樓外的墻皮已經部分脫落,不知名的藤蔓鬱鬱蔥蔥。劉秋桐正在心裏犯嘀咕,高青告訴他,靶機隊現在剛有編制,目前還沒有靶機,也沒有自己的訓練場、辦公樓。就連眼前這棟破舊的小樓,也只有右邊的四分之一供他們使用——這還是上級找別的單位借來的。

“不過,我們都會有的。”高青指了指前面的一大片荒地,眼光裏滿是憧憬,“以後,我們的營區會在這裡建起來。”

劉秋桐很快就清楚了。靶機隊目前的實力是:飛機0架,小樓1/4棟,荒地一片,官兵若干。

那天,大家聚在一起開了個會。當官兵挨個自我介紹,劉秋桐才發現:整個靶機隊,僅有1人有過和靶機相關的專業學習經歷,其他人都跟他一樣——從別的專業“跨界”而來。

“每一項事業,都是幹出來的。趁年輕,就是要敢折騰!”夜晚,劉秋桐躺在床上想了很久。耳畔是戰友起伏的鼾聲,他內心一點點沉靜下來。

相比跳傘時的驚心動魄,靶機隊的生活顯得有些枯燥:除了開墾荒地、鍛鍊體能以及政治教育外,官兵們主要進行理論學習。

“所謂理論學習,就是把幾本靶機教程來回看、反覆背。”劉秋桐記得,在一間放雜物的屋子裏,大家把宿捨得桌子搬來拼在一起,面對面坐下來,一對一相互督促。

官兵們大都沒見過靶機,但從教程的描述中,每個人都在內心刻畫著靶機的樣子。

不久,他們打聽到兄弟單位的一個教練室有幾架教學靶機,大家喜出望外。經過協調,對方同意“在不影響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可以借用場地”,這成了他們唯一的實操機會。

每次,官兵們需要提前打聽對方的教學計劃,見縫插針進行專業實操。“等人家訓練完了,我們就去學一學、摸一摸。”劉秋桐説,每週他們能夠去2到3次。

這種機會來之不易。為了盡可能多地學構造、練操作,官兵們總是爭取“多待一會兒”。教練室管理員説:“專業技能不是一朝一夕能練成的。”

作為班長的高青不好意思地笑笑:“我們得抓緊,萬一靶機到了,我們不會用怎麼辦?寧願人等靶機,決不能讓靶機等人。”

教程背熟了,構造了解了,剩下的就是等待。劉秋桐説,他有一次夢見自己像科幻片中的幕後“Boss”一樣,操縱靶機穿雲破霧,“決勝千里之外”。

這一次,對手應該笑不出來了

“來了來了!”一天下午,文書陳浩鑫跑過來,朝正在幹活的戰友們大喊。

“飛機來了!”

大夥兒扔下手中的鐵鍬,跑回樓前集合。上等兵焦勇衝在第一個,班長高青氣喘吁吁地跟上來:“平時跑3公里怎麼沒見你這麼快!”

劉秋桐顯得從容些,他上樓拿上自己平時學習的筆電,才登車前往基地——由於機庫還沒建起來,上級只能在基地找一間地下室,把靶機暫時放進去。

營區到基地距離不遠,劉秋桐快速把筆記內容溫習了一遍,像是一個即將走上考場的學生。

橙色,圓筒型,機頭尖銳,尾巴像鳥……官兵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飛機。他們對照背記的教程,小心翼翼地操作,每次訓練完,都將這些“寶貝”認真擦拭保養一遍。

此時,中隊官兵還不知道,對靶機感到興奮的,遠遠不只他們。那段時間,“藍軍要來了”的消息在作戰部隊不脛而走,各艦艇都展開了緊張的專業訓練,骨幹們一遍遍在班員耳邊嘮叨:“再不抓緊,小心被藍軍‘剃光頭’!”

然而,另一邊,劉秋桐進入實際操作環節才發現,“穿雲破霧”這件事,並不像想像中那樣簡單。他們的職責主要是在演訓任務中充當“敵機”和“敵彈”,如果靶機飛得不好,艦艇的防空反導能力也就得不到錘鍊和提高。大到參數調試、遠端控制,小到角度設置、配件安裝,都要把握得恰到好處。

這個過程,劉秋桐和戰友們適應得並不容易。第一次參加演習,官兵們早早帶著靶機來到發射場地,每個人都熱情高漲,“搶著幹活”,結果現場一片混亂——

有的工作被重復幹,油箱來來回回加了多次,部分螺絲被擰到滑絲;有的工作沒人管,一次任務中,上級下達發射指令,操作手一直按發射按鈕,靶機卻沒有反應,檢查發現:發射導線沒連。

更讓官兵們難受的是,即使是發射成功的靶機,剛起飛不久就被紅方部隊鎖定。“我們視若珍寶的飛機,就這樣被打掉了,心裏真不是滋味。”劉秋桐説。

分工不清、數據報錯……復盤總結,他們共梳理出問題缺漏10余項。

緊接著,是參訓各方“面對面交互”環節,考慮到他們獨立開展專業訓練時間不長,上級的講評以鼓勵為主。但官兵們都感覺臉上火辣辣的,焦勇更是直言:“比罵我一頓還難受!”

分隊長袁龍飛的感受最為深刻:演訓任務中作為對手的紅方指揮員見到他們,“笑得很開心”。

“我們私下常説自己是‘反派角色’,可是,電視劇裏的反派也沒有像我們這麼憋屈!”袁龍飛當場就下定決心:下次,決不能讓他們這麼輕鬆!

接下來的日子,官兵們開始一項項查漏補缺。

袁龍飛跑去找廠家“二次進修”,已經連續兩年沒能回家過年的他又一次與家人“失約”。視頻通話中,他滿懷歉意地留下一句:“關鍵時刻,走不開”。

高青帶頭立下“軍令狀”,帶著班員編寫操作規程,定人定位組織部署操演,就連最簡單的科目下達、人員跑位,他們也調整了不下十遍。

劉秋桐把宿捨得桌子一搬,在雜物間“駐紮”下來,加班加點梳理出全新的工作手冊,建立起裝備檢查清單和任務準備“讀卡制”。

每晚,小樓燈火通明。

終於,新的任務來了。袁龍飛作了戰前動員,大家摩拳擦掌,表示“要把失去的臉面爭回來!”

藍天碧海,風疾浪涌。這一次,他們的發射地點是在某型驅逐艦。官兵們剛走上甲板,就感覺“情況不妙”:任務當天,海面風速大大超出了靶機發射的極限風速,艦體的晃動也成了不確定因素。

這種情況還打不打?大家都望向現場最高指揮員、大隊長王漢錄。

王漢錄搓了搓手,思考片刻,隨即用響亮的嗓音下達密碼:“發射10分鐘準備!”“發射!”

一聲轟鳴打破沉靜,靶機拖著長長的尾焰,如一道橙色閃電直刺雲霄,快速朝目標呼嘯而去。紅方部隊沒有料到他們會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發動攻擊,當雷達突然告警才反應過來,連忙採取措施緊急應對。

大家都知道,這一次突破意味著什麼。從地面終端看著靶機不斷變換的飛行軌跡,袁龍飛喃喃自語:“這一次,對手應該笑不出來了。”

今天部隊過了我們這一關,未來才可能在戰場上過更多的關

秋日的山野黑雲密布,一場風雨説來就來。

雨幕中,任務分隊披著雨衣完成靶機發射部署。憑著對業務能力的高度自信,他們頂著疾風下達了發射指令。

不料,靶機剛飛出,機翼突然側翻近90度。機長陳雨沉著應對,連續發出12條指令,不斷調整參數。靶機終於突破雲層,進入預定軌道。

風雨中突然出現多個可疑目標,把對手“殺”了個措手不及。警報聲驟然響起,某岸防部隊趕緊啟動應急預案。一道道密碼此起彼伏,導彈在雷達指引下呼嘯而出,將“來犯之敵”一一擊落。

事後,該部隊專門表示感謝:“你們用精湛的業務能力,克服極端天氣,為我們開展實戰化練兵提供了重要參考。”

陳雨伸手擦了擦汗,黝黑的臉上露出笑意:“無論啥天氣,都是要打仗的嘛。雖然這次靶機被你們打掉了,但對我們雙方來説,收穫都不小,這一‘仗’打得值!”

陳雨的回答,讓大隊長王漢錄倍感欣慰:現在,一個個士官機長完全有了獨立判斷處置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思維,折射出這支空中藍軍最核心的價值觀。

其實,剛入伍的時候,陳雨並不想幹靶機。他覺得,這個專業就像是個“陪練”,永遠只能在幕後“挨打”。“還是艦艇部隊容易出成績。”陳雨説。

那年的一次演習中,靶機起飛後轉速突然下降,陳雨拿著操縱器連打應急指令,採取了十幾項應急動作,靶機還是沒能挽救,一頭扎進了海裏。

來不及多想,劉秋桐頂上他的班,用備用機繼續展開任務。在劉秋桐的操縱下,靶機像是“涅槃重生”,在演習空域神出鬼沒、變幻莫測,給參演部隊帶來了極大困擾。

事後,導演部專門對他們提出表揚:模擬攻擊多樣,實戰情境逼真。

“沒有堅硬的礪石,怎能磨出鋒利的寶劍?今天部隊過了我們這一關,未來才可能在戰場上過更多的關。”講評時,王漢錄給大家講了一個構想:也許再經過一些年的努力,未來海戰,每支部隊出征前都要經過他們的篩選,才能拿到通往戰場的“資格證”。

這段話和那架落水的靶機一起,永遠被陳雨記在了心裏。他沉下心來鑽研理論、苦練實操,中隊每一次接到任務,他都主動申請參加,兩年時間一次不落。

後來,陳雨成功通過留隊考核,還與班長劉秋桐一樣,當上了中隊第一批士官機長。2019年,在海軍組織的“海軍轉型路上百名好士官”評選中,陳雨的名字赫然在列。

“除了我,最低軍銜都是四級軍士長,我一個下士顯得格外突出……”年終總結大會上,陳雨説,那一刻,他更加堅信:在體系練兵的時代背景下,任何崗位都是不可替代的一環,“強軍路上,大家同在”。

陳雨的話引起了官兵的強烈共鳴。改革以來,新組建的大隊受到了上級的高度重視,人員編制有所增加、裝備配發更加多樣,曾經的那塊荒地上也已經蓋起了辦公樓、機庫。基地化駐訓、體系化練兵、實戰化對抗正逐步成為部隊的訓練常態,中隊官兵接到的任務也越來越多樣、越來越頻繁。

“空中藍軍”的名號打響之後,不少艦艇部隊找到府來請求“過招”,王漢錄感到很高興:以往我們要到處找任務,現在是任務排著隊來找我們,這正好説明部隊練兵備戰常抓不懈。

不過,這種滿負荷的運轉,也給中隊帶來了一點麻煩:近幾年,部隊實戰化訓練水準不斷提高,每次演習,導彈打擊靶機的命中率越來越高。“現在,一次大的演習就能達到原來半年的消耗量。”中隊長蔡林峰説,“再接一些區域化保障任務的話,‘家底’可就不夠打了。”

對此,王漢錄給出兩套方案:首先是把部分被擊傷的靶機進行回收,挑選能用的部件組裝新靶機;更關鍵的是,大家要集智攻關,想辦法讓靶機飛行模式更加靈活多變,在創新發展中求“生存”。

他們展開了新一輪“突圍”:官兵們集思廣益,將不同型號靶機進行梯次搭配,在速度、高度上靈活設計,探索出了單機攻擊、多機編隊、低空突防等多種攻擊模式。

在基地組織的演訓任務中,他們徹底顛覆了以往藍軍被動挨打的局面,讓不少艦艇長都出過“洋相”。但這種近似實戰的模擬攻擊,又逼著艦艇部隊練出了一批批“神射手”,戰場臨機反應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今年,劉秋桐帶的徒弟、下士夏煜軒也當上了機長。在夏煜軒第一次獨立帶隊出海時,劉秋桐問他:“什麼感覺?”

夏煜軒狡黠一笑:“瞄準未來,一心當好‘大反派’!”

硬石方能磨利刃

■亓迎曉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戰爭年代在與敵實戰中能夠知敵,和平年代則需要在訓練中知敵。模擬作戰對手,讓部隊與假想敵在近似真實的戰場環境中訓練,是積累實戰經驗、檢驗戰法訓法、全面提升作戰能力的有效手段。

1966年,以色列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正規的藍軍——“外國空軍模擬大隊”,通過模擬敵軍空戰動作開展對抗訓練,快速提升飛行員的實戰能力。在此後與伊拉克的空戰中,以色列空軍以1:20的戰損比大獲全勝。藍軍從此威名遠揚。

美國陸軍的專職藍軍創立於1981年,他們挑選精銳力量,按蘇軍大綱訓練和作戰,成立幾年內,在與一般部隊的對抗中勝率超過90%。俄羅斯陸軍的藍軍也是曾經的王牌部隊,每年都要依託這支力量組織數次大規模演習。

不難看出,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都是把藍軍建設作為提升部隊戰鬥力的基礎工程來抓。

我軍近些年的練兵實踐也證明,藍軍不僅要有,而且要強。在廣袤的朱日和訓練基地,一支專業化藍軍旅神出鬼沒、不按“套路”出牌,常常打得紅軍措手不及,一度創造了32勝1負的驕人戰績,使得“挺進朱日和,活捉滿廣志”的口號在陸軍部隊不脛而走。除此之外,我軍其他軍種中,也活躍著一支支各具特色的藍軍部隊。不同軍種,藍軍構建模式各不相同,但目標都是一致的——當好“磨刀石”,不斷錘鍊和提高部隊戰鬥力。

硬石方能磨利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軍吹響練兵備戰新的時代號角,求真務實、挑戰極限成為演兵場上的主基調,這對我軍藍軍建設來説,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要想擔負起這千鈞使命,讓部隊在真刀真槍的摔打錘鍊中“脫胎換骨”,尤其需要在磨礪“三性”上下功夫:

一是要磨礪刺刀見紅的“狼性”。戰場上從來就是你死我活,藍軍不僅在外形上要扮真演像,更要在骨子裏“心狠手辣”,真打實抗,不講情面,不留餘地,最大限度給紅軍製造麻煩,設置危局、險局、困局,在“步步緊逼”中錘鍊官兵的作戰本領。

二是要磨礪甘當礪石的心性。藍軍存在的意義在於精準模擬敵軍作戰理念和方法手段,讓紅軍在不斷的訓練中掌握勝戰之道。紅軍怕什麼、缺什麼,藍軍就要鑽研什麼、提供什麼,藍軍越藍,紅軍才能越紅;藍軍“魔高一尺”,紅軍才能“道高一丈”。

三是要磨礪與時俱進的靈性。變,是戰場唯一不變的準則。當前,戰爭形態加速演變,戰場維度不斷拓展,參戰力量快速增加,作戰樣式深刻變化,對手的作戰理念、戰法、裝備都在變化。藍軍只有敏銳感知形勢,及時發現對手優長,把先進理念引入作戰行動,大膽創新、靈活多變,達到形神兼備的要求,才能確保紅藍對抗的品質,真正讓紅軍在這裡淬火成鋼,從這裡走向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