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這是櫛風沐雨的100年間,中國共産黨全部理論和實踐的立足基點;
——這是矢志不渝的趕考路上,中國共産黨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刻啟示;
——這是邁向偉大復興的征途中,中國共産黨向世界發出的繼續奮鬥的鏗鏘誓言。
路代表方向,也詮釋方法。100年來,中國共産黨帶領億萬中國人民,在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多少悲壯,多少豪邁,多少榮光,引發了人們“什麼樣的奇跡都能創造”的浩嘆。
歷史在見證,人民在期待。2021年11月8日至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在京召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作出全面總結,以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奔向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境界。
真理的制高點
北京,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展櫃裏,一份馬克思《布魯塞爾筆記》手稿原件格外搶眼。
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真理的味道”展陳前,72種版本的《共産黨宣言》作為“鎮館之寶”,吸引參觀者駐足,在此感悟真理的力量。
真理就是力量。這種力量,足以解釋長久的追問——20世紀的中國,世界上所有最重要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都被拿來試驗過,為什麼唯有選擇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産黨取得成功?
此間曾著星星火,到處皆聞殷殷雷。“社會主義”“庶民勝利”的概念,深刻切中近代中國的脈搏;為人類解放而奮鬥的理想,更與沉淪日久渴望復興的精神訴求相通。馬克思主義火種,在風雨如晦的中華大地一經播撒便形成燎原之勢。以100年前的7月為起點,一代代共産黨人匯入信仰的洪流,蕩滌暗夜、照亮征程、開闢道路,一個政黨的成長與一個民族的重生融為一體。
從那時開始,中國共産黨人以馬克思主義之“矢”射中國國情之“的”,用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用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毛澤東同志指出:“每個國家,每個時期,都有新的理論家,提出新的理論”;鄧小平同志強調:“馬克思有他那個時代的語言,我們有我們時代的語言”;江澤民同志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只有正確運用於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胡錦濤同志強調:“黨和人民的實踐是不斷前進的,指導這種實踐的理論也要不斷前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
站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中國共産黨人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入。在對進行什麼樣的革命、怎樣進行革命,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思考、探索、實踐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進入新時代,在對堅持和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的回答中,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舉世矚目的中國道路,由此抵達新的起點。
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把現代文明帶到時間的坐標中;一個飽經滄桑的民族,把復興圖景描繪于前進的道路上。今天,活躍生動的景象、偉大可愛的中國雄辯地證明——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社會主義並沒有進入“歷史的博物館”,而是在胸懷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人手中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國特色”的分量
現代化,並不僅僅表現為生産方式的轉變或科學技術的進步。它推動著經濟增長,也伴隨著制度文明重建。其間,蘊含著在各自歷史文化視野中,對現代化不同的價值取向和模式選擇。
對於後發現代化國家來説,追趕發展的壓力異常沉重,技術、知識、人力資本等因素難以在短時間內實現突破,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任務又必須“時空壓縮”,一“緊”一“慢”一“疊加”,社會制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從根本上講,1840年以來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建立同現代化相適宜的社會制度框架,而制度變革的成效往往直接決定現代化建設的成敗。
新中國革故鼎新,改天換地。毛澤東同志反覆強調,我們要“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並成功實現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變革。認定“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不僅是一種客觀的、歷史的、必然的抉擇,也是一種主動的、理性的、智慧的抉擇。
在其後的壯闊行進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屬性,被一代代人堅守;在起起伏伏中,社會主義制度有效集結了最為廣大的社會力量,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列車高歌猛進的動力源頭。
一路風雨兼程,不變的是:“人民”始終被置於價值序列的首位,成為制定政策的依據、衡量得失的標準、發展目標的指向,一以貫之的主線清晰而鮮活。
一路風雨兼程,變化的是:把握歷史前進的邏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與經濟社會發展運作相適應,中國特色鮮明顯現,社會主義制度日益完善。
從以階級鬥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高水準開放……看似簡單的詞語之變,蘊藏著多少運籌帷幄的膽識,涵蓋了多少前無古人的變革。
從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等根本制度,到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再到不同領域具有創新性、支撐性的重要制度……宏大的戰略安排背後,無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完善定型。
“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所謂“特色”,並非陷入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實事求是的精神特質。強調“中國特色”,並不是要提供什麼“國際標準”,而是代表一種定力,即堅持從國情出發、以解決現實問題為導向,同時以世界眼光和開放心態吸收借鑒一切有益經驗。
任何一種制度的完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用嚴苛的目光挑剔,肯定還有不均衡、不合理,但如果以開創了民族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另一條路徑的角度審視,以改變了以歐美為主導的單向演進的現代化歷程的角度衡量,以為世界提供了一種新型社會制度的發展模式的角度切入,就不難明辨“中國特色”擁有的分量、蘊含的價值、孕育的未來。這種“開創”“改變”與“提供”,堅定了我們走自己的路的信心。
“趕考”的堅定
有外媒如此描述中國的發展:這是我們時代的偉大故事,不只是中國人的故事,也是全人類的故事。這些來自世界的聲音,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大會上的宣示寫下生動注腳:“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將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昂首闊步走下去,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為中國人民的領路人,中國共産黨,這個走過百年曆程的世界第一大執政黨,在葆有自信的同時,也時刻不忘自省的命題。
如果説,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的壯舉,那麼,讓一個大黨時刻保持初心,功成名就時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創業初期那種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執政之後做到節儉內斂、敬終如始,承平時期做到嚴以治吏、防腐戒奢,重大變革關頭做到順乎潮流、順應民心,無疑更是世界級的挑戰!
不斷調整的中國共産黨不斷取得成功,離不開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
“不斷調整”的含義,中國共産黨人用“趕考”來表達。中國共産黨在取得全國政權之初的這一説法,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引用:“這場考試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從執政全國的趕考,到改革發展的趕考,再到民族偉大復興的趕考,貫穿其中的是深切的憂患意識、治黨的責任擔當,不斷發展的是對時代命題的深刻把握、對階段任務的深邃思考。習近平總書記所説的“趕考”,不僅是一個大國的奮進,也是黨自身建設的改進。
打鐵還需自身硬。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我們黨面臨的考驗是長期的、複雜的、嚴峻的,解決管黨治黨失之於寬、失之於松、失之於軟的問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緊迫。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全面從嚴治黨系統部署、漸次展開。
——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樹立航標,始終用“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仰塑魂,始終以強基固本、正本清源的標準治心,帶領全黨在思想、作風、黨性上進行集中而持續的“補鈣”“加油”;
——以舍我其誰的氣魄披荊斬棘,始終以“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的決心“打虎”“拍蠅”“獵狐”,致力於“把權力關在籠子裏”,致力於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綜合效應不斷凸顯;
——以依規治黨的力度夯實基礎,始終從細處著手,向實處發力,修訂廉潔自律準則、黨紀處分條例等黨內重要法規,讓制度的能量越來越強,權力的“任性”再無空間;
——以持續的改革創新注入動力,始終在發展中完善,以黨內巡視的戰略性安排瞄準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黨內監督逐步向源頭治理、防患未然的更深層次挺進。
有人説,我們黨今天已經是“執政黨”了,還要不要再提“革命”這個概念?事實上,執政是一種外在的客觀狀態,革命是一種內在的精神狀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句話是永遠的進行時。”習近平總書記的鏗鏘話語,昭示共産黨人的“趕考”遠未結束。
精神的高揚
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昂首闊步!
這是一條扭轉民族命運、書寫人間奇跡的奮鬥之路;這是一條得民心、順民意、惠民利的初心之路;這是一條實現後發趕超、矢志邁向現代化的創造之路;這是一條始終保持革命精神、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偉大社會革命的鍛造之路。
尋路、探路、開路,一代代馬克思主義堅定信仰者前後相續,把腳印連成道路,迎來民族復興的曙光,展現著一個政黨的精神力量——
中國共産黨建黨求的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承載了中國共産黨人經受任何考驗、穿越萬水千山的精神密碼;立黨為的是“踐行初心、擔當使命”,激勵著我們黨永遠堅守、砥礪著我們黨堅毅前行;興黨憑的是“不怕犧牲、英勇鬥爭”,錘鍊了我們黨不畏強敵、不懼風險、敢於鬥爭、勇於勝利的風骨和品質;強黨靠的是“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昭示了中國共産黨人首要的政治品質、鮮明的崇高情懷。
歷史從哪開始,精神就從哪産生。這樣一種偉大建黨精神,猶如火種,點燃了偉大征程上永不熄滅的精神火炬。它在歲月深處激蕩,支撐起100年來事業發展進步的巍巍大廈。始於理想,立於擔當,成于奮鬥,歸於人民——中國共産黨人以此譜寫出壯麗的史詩。
雄關漫道真如鐵,跨越雄關,憑依的正是這樣一種比鐵還硬的偉大建黨精神。關於它的延展,可以有各種例舉。
長征路上,血戰湘江,重傷被俘的紅34師師長陳樹湘,撕開腹部傷口,絞斷腸子,壯烈犧牲。
抗美援朝,鏖戰長津湖,戰士們伏在零下40攝氏度的嚴寒中,凍死後仍保持隨時衝鋒的姿態。
為擺脫核威脅,數十萬人告別父母妻兒,遠赴大漠深處,以板房帳篷為家,以戈壁黃沙為伴,甘做隱姓埋名人,孕育那一聲震驚世界的巨響。
為實現小康夢,扶貧幹部與貧困群眾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幹在一起,創造了“當驚世界殊”的脫貧奇跡。
……
誰説歷史無言?他們的事跡就是歷史最好的敘述。誰説時間有界?精神的力量總能穿越時空的阻隔。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向“共和國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勳章獎章;在脫貧攻堅決勝之時,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頒授獎章、獎牌;在建黨百年前夕,首次頒授“七一勳章”……每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上的莊嚴儀式,既是對過往的致敬,更是精神的傳承。
“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傳承的精神,激勵後來者為了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復興執著追求,堅定前行。
更加壯闊的征程
“回首過去,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審視現在,全黨同志必須牢記,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麼不容易,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來,全黨同志必須牢記,要把藍圖變為現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我們付出長期艱苦的努力。”時至今日,人們對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情形記憶猶新。
從歷史中走來,向更高處登攀,2021年是一個重要節點。它的一端連著波瀾壯闊的百年奮鬥,另一端連著人民的新期待:再過14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再過29年,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遙看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很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依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品質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我們還面臨許多矛盾和挑戰。
這是一個多變的世界: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革命方興未艾,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逆全球化思潮、保護主義、孤立主義泛起,國際矛盾鬥爭日益尖銳,國際秩序重塑長期持續,不確定因素有的可以預料、有的難以預料……前路還有溝坎與險灘。
不僅如此,在全面邁向現代化的時代,中國不再有其他國家面對轉型陣痛的過渡期,提出問題的速度頻率越來越快,解決問題的時間窗口越來越小;于偉大復興不可逆轉的進程,中國越發展壯大,遇到的阻力和壓力就會越大,面臨的外部風險就會越多。
社會主義中國能否從各種風險挑戰中奮勇突圍,決定了這條道路是否更有生命力,更有説服力。
中國共産黨人一以貫之的“行動哲學”,便是經歷風雨才能見到彩虹,闖過隘口才能一馬平川。
用新思想去引領。“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無不彰顯真理的光芒、思想的偉力。面對風險挑戰,只要我們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就一定能牢牢把握歷史機遇,將其化為神州大地上活躍躍的現實,不斷拓展幾代共産黨人開闢的中國道路。
用新理念去推動。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發展理念,深刻揭示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發展的必由之路,清晰標定我們“走向何方”的支撐。但觀念的改變,不可能奏其效于一時;矛盾的解決,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一再重申“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深刻考量。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撐,加快推進製造強國、品質強國建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朝著既定的目標邁進,除了奮鬥,別無他途。
“無限的過去都以現在為歸宿,無限的未來都以現在為淵源。”一個總能把目標化為行動的百年大黨,正帶領中國人民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大步邁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經濟日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