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功臣號”坦克連——
“功臣號”:一輛戰車和一群勇士
■馬 兵 湯 偉
“功臣號”坦克連官兵整隊進入車場。詹奕坤攝
傳 承
“功臣號”衝鋒的身影,在歷史軌道上與前輩疊印
“鐵甲,衝破敵人堡壘;戰旗,插在勝利的高地,勇往直前是戰鬥的姿態,戰無不勝是英雄的豪邁……”“功臣號”坦克第37代駕駛員周文濤高聲歌唱著《功臣號戰歌》,心中涌動著喜悅與興奮。
這次演習,周文濤帶領班組成員成功擊潰“藍軍”,第一個搶佔1335.9高地,贏得戰鬥勝利。
“以前有個‘董來扶’,今天有你周文濤呀!”身邊戰友連連讚許。
因為一次戰鬥,歷史記住了一個人。1948年攻打錦州時,繳獲來的日制“老頭坦克”迎來最佳拍檔——駕駛員董來扶。由於坦克大隊是初次參加大規模城市攻堅戰,想打得漂亮,駕駛員的操作能力很重要。
戰鬥中,“老頭坦克”負責掩護步兵突破老城週邊工事,同行的其他3輛坦克被擊中掉進河溝,無法作戰。繳獲來的日制“老頭坦克”孤車衝向敵陣,先後5次“負傷”。
駕駛員董來扶冒著生命危險,爬出駕駛室,邊打邊修,將敵軍火力點一一打掉。
戰後,第四野戰軍將這輛坦克命名為“功臣號”,董來扶榮立一等功。這便是“功臣號”名字的由來。
76年來,“功臣號”坦克連官兵一路衝鋒,在戰火中培塑出“勇往直前是戰鬥的姿態,戰無不勝是英雄的豪邁”的鐵血戰魂,已經融入一茬又一茬官兵的血液裏。
第一次聽説“功臣號”的情景,下士陳子恒至今曆歷在目。
“分到哪個連隊了?”陳子恒的新兵班長雷友平問道。
“‘功臣號’坦克連。”陳子恒不假思索地回答。
雷友平先是一怔,而後笑著説:“你去的可是功勳連隊,你得儘快融入這個英雄集體。”雷友平拍了拍他的肩膀,給他加油鼓勁。
沒想到,連隊第一次5公里武裝越野考核,陳子恒就成了“老末兒”。
“那種永遠追不上的感覺,特別折磨人。”陳子恒徬徨過、失落過,每一次想要放棄,卻總會有一股無聲的力量支撐著他,讓他想“揪著自己的頭髮把自己從泥地裏拔起”。
為了儘快提高體能考核成績,陳子恒每次訓練都準備兩根背包繩,拴在腰間,繩子的兩端分別由一名戰友牽著。
加速奔跑,只為更近一步。烈日炙烤著陳子恒的身軀,他感覺自己置身於熔爐之中。雙腿像灌了鉛一樣,每邁出一步,都需要用盡全身力氣。他的呼吸越來越急促,心在胸膛裏蹦跳如擊鼓。
“不斷達到極限,又突破極限。”此刻,拉著他的戰友衝著他大聲喊道:“面對困難不退縮,面對強敵勇衝鋒!”
這,是“功臣號”坦克連的勝戰基因。
陳子恒咬牙堅持奔向終點,“就算倒,也要倒在終點”。
一直被別人帶著跑,陳子恒感到些許失落。班長劉參參告訴他,當初他也是這樣被別人帶起來的。
2006年,劉參參和他的班長趙建新一同參加上級組織的基礎訓練比武。劉參參回憶起當年考核場景,依然記憶猶新:“10公里武裝越野考核,趙建新咬牙堅持拉著我跑完最後一公里。”最終,為連隊奪得“軍事訓練一級連”的榮譽。
老兵帶新兵,新兵又成了老兵。如今,趙建新已經從班長成長為幹部,昔日的戰士也走上班長崗位。經歷過多次重大任務的考驗,劉參參成為“功臣號”坦克第33代車長,還擔任了連隊通信技師。
“功臣號”坦克連官兵每當遇到困難、情緒低落時,都會來到連隊榮譽室接受洗禮,汲取勇往直前的無窮力量。
有幸被選中參加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閱兵的士兵黨高超,出發前特意來了一趟這裡。面對“功臣號”戰旗,他鏗鏘有力地説:“國慶節那天,我將踏上70年前連隊前輩們從天安門前走過的路,光榮地接受祖國和人民的檢閱。作為‘功臣號’坦克連的一員,我驕傲我自豪!”
沿著連隊榮譽室的軌跡走來,穿過戰爭年代的崢嶸歲月,你能從平靜的和平年代,不時感受到這支部隊的英雄風采。17次赴內蒙古駐訓,8次參加國慶閱兵……他們一邊重視基礎訓練,一邊狠抓戰術演練,一邊參加重大任務。在一次次奮勇爭先中,連隊黨支部榮獲“先進基層黨組織”,連隊榮獲“基層全面建設標兵連隊”等榮譽稱號。
歲月流逝,時空轉換。半個多世紀後,連隊官兵與“功臣號”衝鋒的身影,在歷史的軌道上與前輩疊印。
轉 型
適應部隊轉型升級,不僅手上磨出“繭子”,腦子更要經受一番磨礪
連隊換裝最新一代國産坦克了!
接裝那天,駕駛員李志軍迫不及待地與戰友們一起,駕駛新型坦克入庫。雖然要重新學習新裝備操作,但裝備升級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然而,現實卻給大家呈現出“不太友好”的一面。新型坦克列裝後不久,連隊就組織了一場實車駕駛訓練。李志軍駕駛的坦克因操作不當途中熄火延誤戰機,最終考核成績墊底。
李志軍是大家公認的“王牌駕駛員”,按理來説他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不少戰友安慰他説:“新裝備大家都不熟悉,不要急慢慢來。”
李志軍明白,部隊轉型升級,絕不是“兩條腿換成四個輪子”那麼簡單,比“裝備代差”更致命的是“觀念代差”。
“本以為已登上山頂,沒想到這只是向下一座山峰衝鋒的開始。”李志軍説,要熟練操作資訊化新裝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怎麼辦?
思考過後,便是行動。為攻克新裝備的使用難題,李志軍帶領大家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反覆磨練駕駛技術。
“‘功臣號’坦克連是‘金字招牌’,絕不能在我們這一代官兵手中變得黯淡無光。”李志軍説。
“人,需要一種精神的支撐。”李志軍説,每當遇到困難,他都會想起“面對困難不退縮,面對強敵勇衝鋒”這句口號。
時代在變,任務在變,不變的是一代代“功臣號”坦克連官兵敢於衝鋒、英勇無畏的戰鬥精神。2017年,“功臣號”坦克連轉型為合成體制下的新型坦克連,力量編成的優化帶來作戰樣式的變化。
那是一段艱難成長的日子。“功臣號”坦克連指導員程增濤回憶説:“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決不能退縮。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定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轉型的過程猶如浴火重生。如果説向資訊化高地進軍,別人起步就是百米衝刺,而炮長周勝卻是在匍匐和攀爬中前行。“摸著新裝備,感覺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一度這樣感慨。
體積重量、發射方式、操縱習慣……這些看得見的差異,在這位有著數十年經驗的老炮長看來,都算不上什麼障礙。“最大的障礙是‘心障’——身子進入資訊化,思維不能停在機械化。”對周勝來説,火控電腦、炮控箱、炮長瞄準鏡……一塊塊液晶顯示屏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作戰思維的改變和個人能力的重塑。
“記得第一次鑽進新型坦克,面對種類繁多的觸控按鈕,我的雙手不知道往哪兒放,手心裏全是汗。”就在那年底,一批過去的訓練尖子因為缺乏資訊化知識,適應不了新裝備使用要求選擇退伍。轉型之痛,讓周勝感慨萬千。最讓他震驚的是,他的“師傅”——一位“金牌炮長”,也因跟不上訓練進度,沒能晉陞更高一級士官。看著“師傅”黯然離去的身影,周勝幡然醒悟:適應部隊轉型升級,不僅手上磨出“繭子”,腦子更要經受一番磨礪,否則就要被無情地淘汰。
“作為功勳連隊傳人,就要有敢啃硬骨頭的勇氣!”那段時間,為了弄懂一個公式,周勝白天向軍工廠師傅請教,晚上加班自學,從火炮構造到指揮系統教范,一個個概念理解學習;為了記住操作流程,他的兜裏裝滿了自製卡片,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搜尋相應卡片。書越啃越薄、筆記越記越厚,打仗的底氣也越積越足。
“千里走單騎”變成“千里走麥城”,車長劉參參也曾摔過跟頭。2018年的一場戰術演練,上級加強了陸航、工兵、電抗等多兵種力量,劉參參帶領坦克步戰車混編小組向縱深突破時,發現不遠處的“敵”隱蔽火力點。劉參參第一反應還是選擇單打獨鬥,本以為憑藉先進裝備吃定對手,結果功虧一簣。
“裝備先進了,指揮順暢了,但根植在官兵腦子裏的固有觀念依然存在。”回營後,劉參參進行了檢討反思。
劉參參緊跟連隊步伐向“思想轉型”高地發起突圍。堅持在任務中找短板、在演訓中查漏項,層層思想發動,項項對照自查,一場破除狹隘傳統觀念束縛的“頭腦風暴”在該連上演。
“合成,合成,沒有訓練的‘合’哪來作戰的‘成’?”“敗走麥城”的經歷也給連隊指揮員提了個醒:如果還按照以往“各人自掃門前雪”的方式指揮演練,合成體制下新型坦克連的“車馬炮”就永遠是單打獨鬥,“一盤棋”就難以真正盤活。
打破隔閡方能攥指成拳。一方面,他們在沒有經驗可循的情況下,邊摸索、邊訓練,按照戰鬥進程,把攻防、機動、保障等多個行動“合”在一起訓練;另一方面,他們在陌生地域設置複雜多變的戰場特情,組織高強度跨晝夜綜合演練,錘鍊整體作戰能力。
這支擁有厚重精神底蘊的部隊,正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今年9月,塞北野外駐訓場,一場實兵演練激戰正酣:多兵種協同立體攻擊、彈炮結合精準毀癱、信火一體聯合製勝……新的體制編制、新的武器裝備、新的使命任務,不斷賦予這支部隊“新”的精氣神。
“我們常説‘首戰用我、用我必勝’,前提是‘我’的能力要硬、本領要強。”該旅政治工作部主任梁霄説,“今天的‘我’已非昨天的‘我’,未來的‘我’正等待著我們去塑造。”
從昔日之“我”到今日之“我”,再到未來之“我”——這,便是一支部隊在改革大潮中加速轉型的故事。
超 越
“擂臺賽”比武考核,承載著連隊官兵的夢想
“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中士王傑坐在“功臣號”坦克車長位子上,打趣地和戰友們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
去年8月,一年一度的“功臣號”坦克車組乘員擂臺賽,王傑以優異成績取得車長專業考核第一名,被任命為“功臣號”坦克第34代車長。
“功臣號”是我軍歷史上的第一輛坦克。歷經5次更新換代,“功臣號”坦克多次在重大任務中立下赫赫戰功。能夠成為“功臣號”坦克車組乘員,是一種能力與榮譽的象徵。
作為“95後”,王傑能在強手如雲的連隊中力壓群雄獲得冠軍。探尋成功原因,成為“功臣號”坦克車組乘員,除了他所説的“夢想”外,還與連隊建立起的“擂臺賽”比武考核機制密不可分。
刀在石上磨,兵在比中練。科學有效的練兵比武機制,讓越來越多的青年官兵有機會上場比拼,在一次次實打實的較量中拔節成長。
入伍5年,“95後”下士石澤林先是看班長“打擂”,後來看同年兵“打擂”。這個在連隊一直默默無聞的小夥子,內心竟然有了“打擂”的衝動。今年年初,他主動報名參加“擂臺賽”比武。
身邊都是“追夢人”,這給連隊每名官兵帶來無形壓力。“大家的榮譽感都很強,在一流連隊,就要用一流的標準要求自己。”石澤林説。
為快速提升坦克駕駛技能,他每天比別人早起半個小時,腳踩橡皮筋練習踏油板的腳感,把掌控油門細節練成“肌肉記憶”。
熟悉郭楠楠的官兵都知道,從當炮長那一天起,他便從未停止追逐“‘功臣號’坦克車組乘員”的夢想。
炎炎夏日,坦克炮塔內,郭楠楠一坐就是一上午,別人一個火控系統操作動作只練3遍,他一練就是數十遍;為提高快速瞄準能力,他堅持每天盯著瞄準鏡苦練半小時眼力,硬是將坦克“快速精確瞄準”成績練到全營第一……
“打擂不易,守擂更難。每次‘功臣號’車組乘員比武考核,我都感到壓力巨大。”作為車長崗位“守擂人”,王傑心生感慨。日常訓練,他不僅苦練通信設備系統操作與維修等傳統課目,還主動向其他戰友請教戰術、指揮方面的知識,決心在賽場上捍衛來之不易的榮譽。
“人需要爭那麼口氣,對自己狠一點,別顧慮那麼多。”王傑説。
那一刻,王傑班裏的新兵王鑫感到很神奇。
“在這裡會有一種使命感:不做到最好,就對不起連隊的名字。”經過激烈角逐,上一代炮長和駕駛員因在“擂臺賽”中敗北,面臨被調整。“95後”炮長郭楠楠和駕駛員石澤林從數十名預選對象中脫穎而出,成功擊敗上一代“功臣號”坦克炮長和駕駛員,同為“95後”的車長王傑憑藉出色發揮成功衛冕。比賽結束後,3人被確定為新一代“功臣號”坦克車組乘員。
在逐夢“功臣號”的道路上衝鋒,悄然改變了許多官兵的人生軌跡。
當被問及“想不想去打擂”時,王鑫喃喃地説:“我還差得很遠。”
“但是,我想去。”他繼續説。
在連隊跋涉的足跡裏,有前浪掀起波濤,亦有後浪奔涌不息。後浪變作前浪,又會有新的後浪奔涌而來。
郭楠楠和石澤林回想起第一次走進榮譽室的心情,感到一種輪迴般的圓滿——他們曾希望在這裡留下自己的痕跡,如今願望已經實現。“功臣號”坦克第36代炮長、第38代駕駛員……他們的足跡,不斷將連隊的“故事”延續得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