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顯身手

■張 斌 袁金濤

今年7月22日,對於新鄉衛輝市王村鎮寺莊頂村的村民舒渝生來説,註定是一個難忘的日子。如今,兩個多月過去了,舒渝生想起仍心悸不已。

對於武警河南總隊機動支隊作戰支援大隊偵察中隊上尉中隊長江棟而言,7月22日同樣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天,中隊創新工作室的攻關成果在抗洪搶險救援中得到實踐運用,引發了江棟關於基層技術創新工作的新思考。

7月20日,河南突發特大暴雨,新鄉衛輝市王村鎮寺莊頂村全村被淹,多名群眾被困,舒渝生的母親也被困其中。

7月22日,經過連夜奮戰,剛在新密市五星水庫加固完堤壩、準備歸營休整的江棟,又接到支隊前指命令,立即帶領偵察分隊趕赴新鄉衛輝市進行搶險救援。

到達寺莊頂村後,江棟接到了舒渝生的求助。98歲的母親被困近48小時,舒渝生心急如焚。

寺莊頂村房屋分佈密集且地形複雜,救援艇不易進入。加之水域深度不明,指示道路門牌已被洪水淹沒,搜索救援難度較大。

江棟立即帶領偵察隊員駕駛救援艇前往救援。面對無法精準定位的困境,江棟運用創新工作室的攻關成果——無人機挂載喊話器進行高空喊話,用聲音引導定位,同時利用無人機對周邊地形進行觀察、對房屋進行高空搜索。經過搜索、尋找,無人機終於傳回舒渝生母親的清晰影像和定位資訊,救援艇隨即前出救援……

得知母親被救,舒渝生激動地給江棟發了一條感謝短信。短信中,他深情地寫道:“關鍵時刻還得靠咱子弟兵,你們就是咱們老百姓的保護神。”

在該支隊“7·20河南特大暴雨”抗洪搶險救援任務總結暨表彰大會上,江棟榮立三等功,執行救援任務的無人機操作手、中士劉昌金被評為“抗洪搶險先進個人”。

中秋之夜,舒渝生再次給江棟發了一條祝福短信以及與老母親共度佳節的圖片。

收到短信的江棟,此時正在和劉昌金等幾名成員在創新工作室忙碌著。

凝望著創新工作室那塊金黃色的牌匾,江棟的思緒又一次回到工作室成立之初,腦海裏反覆出現的那個問題:隨著新時代武警部隊使命任務拓展,一個基層連隊創新工作室的創新空間和作為到底有多大?

丈量一個基層連隊的“創新舞臺”

■徐 韜 周洪偉 李文虎

武警河南總隊機動支隊無人機任務運用現場,官兵正在指揮無人機起飛。江棟 攝

品嘗每一次失敗的苦果,這是成長的智慧

週末清晨,陽光明媚,清風拂面。

站在軍容鏡前,偵察中隊新兵倪永江認真整理著自己的著裝。這是倪永江下連後的第一次請假外出。

過了一會兒,中隊長江棟在宿舍樓前集合了所有外出人員,講了外出紀律,提了注意事項。

倪永江跑了神,眼睛一直盯著中隊長江棟手裏巴掌大小的黑色筆電。

在倪永江看來,中隊長江棟是個“怪人”。因為無論什麼時候,江棟都會帶著這個筆電,執行任務帶著,甚至連調休、休假在家,也都會帶著筆電。

“現在大家都有智慧手機,誰還會有事沒事用筆電呢?”

翻開江棟的筆電,可以看到,裏面有許多學習筆記、靈感想法,還有很多手畫的簡易圖紙以及密密麻麻的符號。

看著筆電裏記錄的內容,記者好奇地問道:“這些記錄的符號有什麼含義?”

江棟説,這是吃一塹後成長的智慧。

去年“衛士-20”演習,前指命令偵察中隊負責前期偵察任務。江棟受領任務後,立即召開骨幹會議進行研究,決定由副中隊長王靖驍帶領偵察隊員劉昌金進入相關場地實施抵近偵察。

當王靖驍和劉昌金進入到相關場地後,江棟卻一直沒能接收到偵察設備傳輸過來的實時畫面。江棟立即讓另一組偵察隊員前去了解情況,這才知道,原來王靖驍和劉昌金在進入到相關場地後,場地的整體鋼架結構對偵察設備産生了強大信號干擾,偵察設備傳輸畫面一直花屏,根本無法形成有效傳輸。

沒辦法,江棟只能命令劉昌金原路返回,將情報整理後呈送給指揮所。這時,距離偵察中隊受領偵察任務,已經過去一個多小時。

最終由於偵察情報的延誤,處置行動超時,導調組判定此次演練行動失敗。

在該支隊“衛士-20”演習反思總結會上,該支隊支隊長鄭奎將此次處置行動失利進行了重點剖析,深刻反思。

“假設此次演習是一場真正的劫持人質事件,會不會因為現場偵察情報的延誤,導致人質出現生命危險?”

支隊長鄭奎的話,坐在台下的江棟聽著心裏很不是滋味。

反思總結會結束後,江棟拿起手機,對“近些年世界發生的恐怖襲擊事件”“劫持事件”等關鍵字進行了搜索,映入眼簾的“恐怖襲擊傷亡數字背後的觸目驚心”等字眼深深地衝擊著江棟。

江棟忽然想起了5年前軍校的那堂戰例分析課。

5年前,武警特警學院的一堂戰例分析課上,教員分析講解了某山地捕殲反恐戰鬥中的戰法運用。江棟舉起手,表達了自己的思考。

“為什麼不運用新型無人機對山地、礦洞等複雜地域進行搜索?為什麼不對無人機進行創新,用無人機搭載自爆模組,對隱藏在山洞的犯罪分子實施打擊,減少正面火力突擊,從而降低人員傷亡?”

本以為自己思考還不成熟的江棟,卻得到教員的肯定。

“你關於無人機創新的想法很好,通過創新創造戰鬥力,才能更好遂行多樣化任務。”教員的鼓勵在江棟內心種下了一顆關於創新的種子。

咀嚼反劫持行動演練處置失敗的苦果,江棟想,對於劫持人質事件的偵察行動,能不能嘗試創新研發一個多功能偵察指揮系統,實現多路偵察畫面傳輸?

江棟開始結合武警部隊遂行多樣化任務,學習研究相關戰例的戰法運用、偵察手段,並利用調休、休假等時間對駐地周邊的廣場、酒店、劇院等城市地形進行參觀研究,標定偵察路線,研究偵察手段。

剛開始還能用腦袋記一記,後來想學的、要記得的東西多了,腦袋就記不住,就用筆電了,江棟講道。

漸漸地,筆電成了江棟的隨身之物。

欣賞每一個思想火花,能還你一個精彩

“衛士-20”演習反思總結會後,江棟腦海裏有一個創新想法。

談及為什麼會將這個想法付諸實踐,江棟説,是無人機班副班長劉昌金給了他決心和動力。

該支隊“衛士-20”演習反思總結會上,聽著支隊長鄭奎剖析講評反劫持行動演練,不僅江棟聽著很不是滋味,劉昌金更是如坐針氈。從此,劉昌金腦海裏就産生了一個創新的想法:研究製作一個自組網可視化偵察指揮平臺。指揮員通過運用自組網可視化偵察指揮平臺,簡化指揮流程,實時快速指揮,提升指揮效能。

作為偵察中隊無人機班副班長,劉昌金憑藉著掌握的無人機相關知識,自行採購了無人機配件,組裝了一台小型無人機。

自組無人機,只是劉昌金實踐的第一步,也正是這第一步引起了江棟的注意。江棟在深入了解劉昌金創新的想法後,竟發現與自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不謀而合。

江棟隨即在中隊隊務會上進行了動員,鼓勵感興趣、有特長的戰士參與進來集智攻關,一起破解實踐難題。

想起來激動,落實起來卻困難重重。面對缺創新經驗、缺設備器材、缺知識儲備的現實困難,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

心裏的想法一旦被點燃,就不易被撲滅。面對創新過程中“三缺”的現實困難,一方面,劉昌金開始自學編程語言、網路設計、圖形繪製等電腦軟體。另一方面,江棟積極與軍隊院校、地方科技公司溝通聯繫,加強技術上的培訓指導。

經過一段時間學習研究,江棟、劉昌金和幾名戰士開始摸著石頭過河。經過反覆地研究、討論、修改,自組網可視化偵察指揮平臺的製作方案最終確定下來。

江棟和劉昌金馬上開始組件模組的研究製作,然而卻遇到了新的困境。由於加工、製作設備的缺乏,設計的圖紙只能交由地方工廠加工,製作週期長、費用高,而且線路、電板、外殼等零部件誤差率也比較高。

不久,支隊長鄭奎來到偵察中隊蹲點幫建。在與官兵的聊天交流中,他了解到江棟和劉昌金的創新想法以及製作過程中遇到的難題。

蹲點結束後沒多久,該支隊保障處裝備保障股股長梁勳濤就給江棟打了電話,通知他到支隊機關裝備庫房領取3D印表機、雕刻機、加工機床等設備。接到電話,江棟欣喜又驚訝。

看著這些“大傢夥”,江棟和劉昌金鼓起幹勁,再次啟動“加速鍵”,加班加點製作研究。

經歷過失敗的痛苦,才更加渴望成功的喜悅。組件組裝、線路焊接、網段調試……儘管每一步都會遇到新的難題,但他們創新勁頭十足,一個自組網可視化偵察指揮平臺最終誕生。

在該支隊第四季度“魔鬼周”極限訓練掏“黑窩子”捕殲戰鬥演訓中,他們的創新成果派上了用場。行動指揮員參謀長楊爽對著實時畫面傳輸大屏,快速下達作戰命令,全程實施指揮,突擊隊員第一時間出擊,擊斃“歹徒”,成功解救人質。

楊爽深有感觸地講道:“尊重官兵的首創精神,欣賞每一個思想火花,讓官兵自我創造,他們或許就能還你一個精彩。”

自組網可視化偵察指揮平臺得到演訓任務檢驗,也讓江棟産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在偵察中隊成立創新工作室。

該支隊交班會後,江棟向支隊長鄭奎彙報了自己的這一設想,沒想到當場得到了鄭奎的支援。

幾天后,經過該支隊黨委的審批同意,偵察中隊創新工作室成立了。

讓每一粒創新的種子,都能綻放春色

創新工作室掛牌成立那一天,支隊長鄭奎代表該支隊黨委參加了創新工作室揭牌儀式還做了動員講話。

“在偵察中隊成立創新工作室,支隊黨委是通過研究決定的。同志們,你們當中很多都是大學生,有基礎、有能力,好好幹,不要怕困難失敗,支隊黨委相信你們肯定能出創新成果,服務備戰打仗。”

領導的期望值很高,江棟的信心更足。

走過失敗的低谷,享受過成功的喜悅。創新工作室的成立,意味著站在更高的起點,江棟有信心,在基層創新之路上走得更高、望得更遠。

今年4月,國防科技大學智慧科學學院一行人來到該支隊進行基層裝備創新工作調研。江棟向隨行人員展示了創新工作室的最新創新成果,無人機挂載95-1自動步槍射擊瞄準模組。

江棟介紹,這個無人機挂載95-1自動步槍射擊瞄準模組,已經能夠完成俯仰角移動、開關保險、擊發3項基礎動作,初步具備空中火力打擊的能力。目前,該創新成果已成功申報專利。

“基層連隊搞科技創新,條件非常艱苦,創新難度非常大,你們這個設計很有創意,很了不起。”聽完江棟的介紹,智慧科學學院范大鵬教授連連稱讚。

創新成果與遂行多樣化任務同頻共振,才能服務備戰打仗。江棟説,創新工作室將圍繞武警部隊使命任務,進行更多的嘗試與創新。

汗水澆灌夢想,付出終有回報。在江棟和劉昌金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創新工作室在成立一年多的時間裏,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

然而,江棟並不滿足。江棟知道,創新成果要真正形成戰鬥力,還需要完成“實戰考題”。

7月20日,河南突發特大暴雨,新鄉衛輝市王村鎮寺莊頂村全村被淹。江棟帶領偵察分隊緊急趕赴救援,無人機搭載喊話器進行高空喊話,搜救被困群眾。無人機挂載救生圈、救援繩精準拋投,實施快速救援。

在抗洪搶險的另一個“戰場”,新鄉共産主義渠堤口,偵察無人機巡察河道,觀察汛情。係留式無人機夜間全時照明,為暗夜條件下封堵堤壩的官兵帶來光明。

實戰是最好的檢驗。該創新工作室的創新成果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抗洪搶險救援中大顯身手,交出滿意答卷。

在該支隊“7·20河南特大暴雨”抗洪搶險救援任務總結暨表彰大會上,江棟作了事跡報告。回顧整整14天的搶險救援,江棟又有了新的思考:在救援過程中,無人機挂載拋投箱雖然能夠挂載拋投救生繩、救生圈實施精準投送,然而載重小仍是無人機實戰效能提升的瓶頸。

在平靜的水面上,投進一個石子,會在水面上形成以投石點為中心的一個個同心圓,不斷盪漾開來。偵察中隊創新工作室就像是投進在該支隊的一顆石子,不斷盪漾開來,以層層漣漪推動著更多的基層官兵開始嘗試、探索創新實踐。

該支隊政委張衛華講道:“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基層歡迎更多創新來服務備戰打仗。”

現在,該支隊各基層大隊都成立了科技創新工作小組,也相繼研發了創新成果。

在今年總隊“五長”集訓裝備展示環節,該支隊改裝的鋼刺防暴盾牌、製作的懸浮背包架、改良的給養單元燃氣灶、自主設計的單兵助力運載車系統、研發的狙擊輔助APP等創新成果紛紛“亮相”。這讓與會的該支隊領導臉上寫滿了驕傲和自豪。

這些創新成果,也讓正在參加集訓的江棟突然想起了5年前軍校的那堂戰例分析課,想起了那顆深扎于內心的創新“種子”。

讓創新星火燃遍軍營

■張衛華

習主席在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指出:“創新不問出身,英雄不論出處。”這一重要論斷,為基層科技創新指明瞭方向,鼓舞了幹勁。當前,基層官兵的學歷越來越高,知識面越來越廣,能力素質越來越強,發揮好這些官兵的專業特長,做到崗位對接、專業對口,使其有用武之力,有展現自我的平臺,是抓好基層創新工作的第一環節,也是關鍵環節。

一個偵察中隊創新工作室,集官兵之智慧,取眾人之所長,取得多項適應任務需要的創新成果。掏“黑窩子”捕殲戰鬥演訓中,自組網可視化偵察指揮平臺帶來指揮效能提升;自主設計的無人機挂載95-1自動步槍射擊瞄準模組初步具備空中火力打擊能力,且成功申報專利;“7·20河南特大暴雨”抗洪搶險救援任務中,係留式無人機全時照明,無人機搭載救生圈實施救援。這些成果充分證明,基層連隊科技創新,大有可為、潛力巨大。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抓好基層創新工作,必須注重創新人才隊伍選拔,不論學歷高低、名氣大小,用創新成果“説話”,把真正能創新、懂創新、會創新的官兵選拔出來。做好創新人才隊伍培養,及時和軍隊院校、地方高校、科技公司等溝通聯繫,加強對官兵的理論培訓、專業指導,形成長效的培訓機制,把有基礎、有能力的官兵培養好。用組織溫暖留住創新人才,創新成果的研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長久“工程”,要主動靠上去,解決官兵的實際困難,理解創新過程中的失敗,給官兵充足信任,使創新人才隊伍熱情不減、激情不退。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基層官兵處在強軍實踐第一線、軍事鬥爭準備最前沿,哪需要創新,他們感受最真切;怎樣進行創新,他們最有發言權。我們應充分尊重基層官兵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把熱愛創新、勤於鑽研、發展潛力大的人才選好、用好,真正讓那些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的基層“創客”脫穎而出,形成聰明才智充分涌流、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的生動局面,讓創新星火燃遍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