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雲南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中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雲採訪在COP15新聞中心雲採訪室“雲遊青山綠水間”舉行。受邀嘉賓和線上嘉賓通過蒜頭果、白蕓豆、辣木等生物資源保護與産品開發利用案例,介紹了雲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以及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産品價值實現協同發展的積極探索。
“每個物種都發揮著特有的生態功能,在生態系統中缺一不可,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保護中尋找發展機會,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教授、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委員楊宇明説,雲南省森林生態系統年服務功能價值達1.68萬億元,挖掘生態産品價值、推進綠色生物産業發展潛力巨大。
對珍稀瀕危物種蒜頭果的保護與利用,是雲南促進生物資源保護與生態産品開發的典型範例。楊宇明介紹,蒜頭果是滇東南喀斯特地區特有的古老孑遺植物,是石漠化治理的優秀樹種,科研人員在蒜頭果中發現高出鯊魚兩倍以上的神經酸,使其“身價”倍增。廣南縣、富寧縣積極推動發展蒜頭果種植,建立了大面積人工林,不僅推進了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還有效保護了野生種群,為群眾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融合。
西南林業大學綠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國蘭認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既是雲南的亮麗名片,也是雲南推動跨越發展的獨特優勢和核心競爭力。推動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是雲南努力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的實踐路徑,要在守好綠水青山的同時實現向金山銀山轉化,促進生態資源優勢向經濟社會發展優勢轉變。
採訪過程中,主持人現場連線了遠在麗江的雲南農業科學院副研究員耿智德。“作為雲南特有綠色生態農産品的代表,白蕓豆一直受到全球市場青睞,年出口量在2萬-3萬噸,出口額近1億美元。”耿智德説,白蕓豆帶動百姓增收也非常明顯,在雲龍縣,當地百姓平均一家種植大白蕓豆15畝,平均畝産120公斤,按12元每公斤的收購價算,畝産值可達1440元,戶均收益可達2.16萬元,成為山區農戶的重要收入來源。
生物多樣性助力可持續開發的同時,科技賦能也非常重要。雲南天保樺生物資源開發有限公司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對傳統白蕓豆進行澱粉酶抑製劑、植物凝聚素等健康成分的綜合開發利用,將白蕓豆的附加值提高了近20倍。
在紅河干熱河谷萬年青辣木基地,紅河谷辣木産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熊莉娟接受了雲採訪。她向大家介紹了辣木産業化發展給幹熱河谷生態修復帶來的好處,以及對經濟發展、群眾增收的促進作用,辣木還能真正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