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庫爾勒賽區眺望未來戰場
——中國陸軍承辦和參加“國際軍事比賽-二〇二一”聞思錄
■張聖濤 程小冬 解放軍報記者 周 遠
西北大漠,絲路梨城。
8月22日至9月4日,“國際軍事比賽-2021”中國庫爾勒賽區,來自中國、俄羅斯、白俄羅斯、埃及、烏茲別克、委內瑞拉、越南等7國的18支參賽隊圍繞“蘇沃洛夫突擊”步戰車組、“晴空”攜帶型防空導彈班組、“安全環境”核生化偵察班組3項比賽展開激烈角逐。
戈壁論劍,巔峰對決。中國參賽隊共斬獲8個單項第一、3個團體第一,包攬庫爾勒賽區所有金牌。
截至目前,中國陸軍已4次承辦這一國際性賽事。回望剛剛散去的賽場硝煙,許多官兵已經走出勝利的歡聲笑語,對這一段不同尋常的參賽經歷進行復盤與反思。
多國軍人同臺競技、互學互鑒,身處其中的官兵視野進一步開闊,訓練觀念受到衝擊與洗禮,對下一步實戰化訓練、甚至對未來作戰,都有了許多深入的思考。
只有認真總結比賽背後的經驗,才能收穫比金牌更寶貴的成果。從庫爾勒賽區眺望未來戰場,我們看到了什麼?
引入別人探索的,融入自己思考的——
實戰化練兵不能人云亦云、照搬照抄
同樣的比賽項目,中國賽區的障礙設置竟然有50%與俄羅斯賽區不同……在“安全環境”核生化偵察班組比賽現場採訪,裁判長助理、陸軍防化學院副教授馮正超無意間説出的一個數據,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安全環境”核生化偵察班組比賽是防化專業和競速越障相結合的綜合性競賽項目,主要利用兩條3.75公里的閉合賽道完成複雜地形條件下的機動駕駛、化學偵察、輻射偵察、洗消作業等內容,考察實戰條件下防化兵的綜合技能。
馮正超不僅參與了歷屆“安全環境”項目比賽,還參與了該項目在中國的比賽場地設計與建設。
他帶著記者攀上該項目第一個障礙——陡坡。陡坡的坡度達到了25度,車在上坡時只能看到天,18米的上坡路只能“盲開”,對參賽隊員的心理素質、駕駛技能都是不小的考驗。馮正超介紹,當時增加這個障礙的主要考慮就是實戰條件下不只有平原,還有山地、丘陵等地形。
在通過人員火力突擊區時,參賽隊員需要穿過長約4米、直徑0.6米的短洞。這個障礙是中國賽區獨有的,主要考察參賽隊員身體靈活性和極限越障能力。中方在建設場地時,認為防化兵在戰場上可能需要鑽過狹小空間執行任務,增加這個障礙有助於進一步提升防化兵實戰水準。
雷場通路在俄式障礙裏是直線設置,而這裡是彎道設置;俄式賽道上沒有車輛掩體,增加掩體後更接近戰場實際……3.75公里的賽道走了一圈,記者發現這個賽場有些障礙源於俄式障礙但又區別於俄式障礙,有些則是俄式障礙裏沒有的。
為什麼要這樣設置?
“我們認為作戰理念和實戰標準應該是不斷豐富、不斷變化的,不能瞄著外軍既有的‘靶子’進行訓練。”馮正超介紹説,在賽場設計階段,我方就基於全域作戰的實際,沒有照搬照抄外軍已有賽場,而是綜合考慮了未來作戰的環境、人員以及裝備,對賽場障礙設置進行了更新完善。最終形成的建設方案,也得到了外軍認可。
這一“升級”理念,在“晴空”“蘇沃洛夫突擊”等賽場也都有體現。馮正超告訴記者,俄羅斯各個國際軍事比賽所用場地建好之後,也結合俄軍近年作戰行動的經驗教訓,不斷進行升級改造。
對此,“蘇沃洛夫突擊”項目裁判長曹和先有自己的見解:“戰爭形態不停演變,我們不能照搬照抄既有經驗。只有引入別人探索的,融入自己思考的,在變化中使訓練內容與作戰任務相一致,條件設置與戰場環境相一致,訓練標準與作戰要求相一致,才能探索出實戰化練兵之路。”
分享現有的絕招,超越現在的自己——
實戰化練兵要胸懷大格局、具備大視野
在庫爾勒採訪,記者發現中方參賽官兵經過反覆探索,在每個項目上都有一些獨到的訓練心得。有的大幅縮短了比賽用時,有的進一步提高了射擊精度……這些都是提高成績的高招。
“我們的絕招,敢不敢分享給外軍?”記者問出了一個略顯“刁鑽”的問題。或許這是一個兩難選擇:國際軍事比賽是軍事交流的舞臺,理應相互學習借鑒,但是比賽成績、名次事關軍隊、國家榮譽,貢獻自己的絕招,意味著對手成績會快速提升……
馮正超説,他的確想過這個問題,但官兵們早已用實際行動作答。
在一次適應性訓練結束後,外軍參賽隊一位領隊對我方參賽隊的一項成績提出質疑:“這不可能!”他依據偵毒管與毒劑的反應原理和反應時間,以及偵毒步驟中的觀察、判斷、記錄等環節的數據進行分析,認為我軍參賽隊員不可能僅用30多秒就完成隨機設置在50米道路上的3種毒劑的判別。
此時,我方人員沒有過多解釋,而是讓外軍參賽隊教練員隨機布設毒劑,同時安排現場錄影,而後找來我方替補隊員在同樣的賽道上進行偵毒,結果耗時仍為30多秒。
圍觀的各國參賽隊員驚訝地鼓起了掌。此刻,他們心裏又有了一個更大的問號:中國參賽隊員是如何做到的?
“秘訣就在於第一步觀毒!”偵毒專業教練員宋偉介紹説,他們在訓練的時候,會把毒劑布設後每隔一定時間呈現的狀態拍成照片,列印出來讓隊員強化記憶,形成條件反射。因此在賽事要求時間範圍內布設的毒劑,我方隊員都能第一時間通過觀毒判明毒劑大致種類,大大縮短了甄別毒劑的時間。
之後,他們把這一方法毫無保留地分享給了各國參賽隊員。各國參賽隊的判毒時間也從原來的3分多鐘提高到了1分鐘以內。各國參賽隊員在欣喜成績提高的同時,也向中方豎起了大拇指。
“分享現有的絕招,超越現在的自己。”“安全環境”項目裁判長譚斯龍還有更深一層的思考:“強大的對手,有時候是最好的訓練動員。今年儘管3場比賽我們都是冠軍,但外軍的成績進步很大,逼著我們不得不進一步創新探索。如果失去強大的對手、囿于自己的勝利,我們很可能會失去前進的動力。”
賽場猶如一面鏡子。通過近距離與外軍接觸交流,借鑒外軍訓練的好經驗、好做法,同樣有助於我軍參賽隊員取長補短、學以致用。
——學到了數據思維。“晴空”項目中,白俄羅斯參賽隊有個習慣,每過一個溝坎、每打一次實彈,都要用筆電記錄下來。在觀摩中國隊一場訓練時,白俄羅斯參賽隊拿出了往年的一份數據表格,上面竟然清晰記錄著中國隊過每個障礙的具體用時。
——學到了精細理念。“蘇沃洛夫突擊”項目裁判長助理吳學平告訴記者,俄羅斯參賽隊到場地後進入情況最快,幾乎每次都能在3分鐘之內展開訓練,效率很高。據俄方領隊介紹,他們非常注重精細化,每個人的分工和定位都很明確,把細緻的訓練準備做在進入場地前,極大提升了單位時間的訓練效益。
——學到了進取精神。“安全環境”項目需要隊員在比賽全程著防毒服和防毒面具進行駕駛、越障和偵毒。烏茲別克參賽隊剛入營,還沒展開賽場適應性訓練,就磨破了多雙防護手套。原來他們整天穿著防毒服在室內提前展開了訓練。適應性訓練開始後,烏茲別克參賽隊總是第一個來,最後一個走,成績得以迅速提高。
看到中外參賽隊員互動交流、共同提高,陸軍辦賽領導感慨地説:“肯虛心學習他人優長的軍隊,才會越來越強大……”
比賽規則年年變化,高於大綱融入大綱——
把國際賽場當成實戰化練兵“試驗場”
“本屆比賽與上一屆相比,標準有哪些變化?”置身賽場,很多人喜歡在時間軸上看變化。的確,作為一項大型國際軍事比武賽事,這項賽事每年都有新變化、新亮點。
“安全環境”賽場,限寬門障礙的寬度由以往的車寬加60釐米調整為車寬加20釐米,通過難度更大了;在輻射偵察作業區,往年規定,距離放射源5釐米內貼標識牌算正確,今年要求必須精準覆蓋……
“蘇沃洛夫突擊”賽場,參賽車組要在500至1500米範圍內,運用兩種火器對3類9個目標進行精確射擊,隨機出現的靶標與往年相比,顯靶時間不再固定、射擊夾角擴大了一倍以上,射擊時間更短、目標範圍分佈變大……
“越障高度設到戰車性能峰值、涉水深度接近裝備極限、靶標距離幾乎是武器最遠射程……”吳學平對歷年比賽進行了梳理,發現比賽標準年年都有變化,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極限練兵。
對此,馮正超表現得很平靜:“賽場標準、比賽規則修訂已經進入常態化,其實算不上新聞。和變化本身相比,我更關注有多少變化的標準和規則,能夠進入大綱,融入日常練兵。”
不僅關注標準之變,更關注標準變向何處。從吳學平到馮正超,他們都有這樣一個觀點:賽場的變化,只能促進參賽官兵這個群體的訓練水準更進一步;只有將變化的比賽標準和規則納入軍事訓練大綱,才能提高更多部隊的實戰化訓練水準,帶來戰鬥力的整體躍升。
2017年,陸軍在庫爾勒第一次承辦國際軍事比賽。防護越障、防護射擊、防護駕駛等課目首次出現在“安全環境”的賽道上。那一年比賽結束沒多久,陸軍首長機關就組織專題研討會,梳理國際軍事比賽的收穫與思考。
第二年,陸軍防化兵的訓練大綱中,新增課目的內容和標準,就參照了國際軍事比賽的探索和實踐。
“處於數千公里外的一支部隊正在訓練的內容,可能與位於西北戈壁的這場比賽有關,這是國際軍事比賽的真正魅力!”馮正超的話語讓記者浮想聯翩。
2017年至今,馮正超4次參與組織庫爾勒賽區的國際軍事比賽,他把比賽標準和規則的修訂當做大綱內容的預演,這樣既可以為實戰化練兵蹚出新路子,也可以促進軍事訓練法規體系的不斷完善。
8月31日,“安全環境”項目比賽全部結束。當天晚上,馮正超就開始在筆電上梳理:化學毒劑偵察課目的條件設置、評判標準、注意事項……
手裏捧著獎牌,心中常念憂患——
做好國際軍事比賽下篇文章任重道遠
9月4日上午,“國際軍事比賽-2021”中國庫爾勒賽區閉幕式上,國歌一次又一次響起,中國參賽隊包攬了該賽區所有金牌,打破5項賽事紀錄。
當天下午,記者到中國參賽隊採訪,隊員們已度過最激動與喜悅的時刻,取而代之的是勝利後的清醒。
8月31日,對某合成旅上等兵劉順來説,是那麼的刻骨銘心。出生於1998年的劉順,是“安全環境”項目中國參賽隊二車的車長兼偵察員,也是所有參賽隊員中軍銜最低的戰士。第一次參加國際軍事比賽的他,與戰友們密切配合,包攬該項目3個單項冠軍。
“其實,我只是在這個比賽場地、在今年的比賽規則下拿到了冠軍。未來戰場情況更複雜、毒劑種類更多,要想準確偵毒判毒、保護戰友安全,我還需要更多訓練。”23歲的劉順在面對記者採訪時説出的話,多了一份超越年齡的成熟。
“晴空”項目參賽隊員崔文科被評為多能賽最佳駕駛員。9月5日晚上,記者再見到他時,他已經將獎牌收進行李箱,開始著手梳理備賽期間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準備回去分享給同專業的戰友。
手裏捧著獎牌,心中常念憂患。大家都有這樣的共識:賽場奪冠不等於戰場打贏,從賽場到戰場的距離還很遠。
透過賽場眺望戰場。庫爾勒賽區的各級領導,既是參賽辦賽組織者,也是部隊訓練的組織者。不少人談到:順利辦好今年比賽並取得好的成績,只是做好了上篇文章,比賽經驗成果的推廣運用才是下篇文章。只有做好下篇文章,掀起更大範圍的實戰化練兵熱潮,才能讓國際軍事比賽更有意義。
某旅參謀長逯超東認為,比賽成果轉化離不開訓練條件支撐,各單位可以嘗試採用分段建設的方式,把庫爾勒賽區的訓練場“搬回家”,讓官兵在“家門口”就能開展高強度實戰化訓練。
某集團軍某處處長魏光輝認為,要做好辦賽參賽人才保留,建立相應機制,確保在人才遴選、晉陞調動等方面有章可循,讓經歷過國際軍事比賽磨煉的優秀人才走上教學崗位、發揮酵母作用……
部隊尚未回撤,陸軍某部首長機關已經在著手抽調參賽隊員和教練員成立巡迴教學組,準備回營後依次到所屬單位開展現地教學,手把手教訓練方法、面對面談比賽感受,用最短的時間把參賽人員的訓練成果推廣到整個部隊。
比賽落幕,記者探訪多個場區,發現官兵自下而上都在復盤梳理,常常不知不覺延續到深夜。眺望戈壁灘上座座營房,夜幕下燈光閃亮,仿佛照向通往未來戰場之路……
(陶然、馬巾普、周強對本文亦有貢獻)
這片賽場,拓展著我們的“實戰眼界”
■周 遠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國際軍事比賽-2021”中國庫爾勒賽區比賽落下帷幕,但在許多官兵心中,或許仍在激蕩著什麼。其實,這片賽場,也在考驗著我們的實戰化訓練“眼界”。
從極限狀態看實戰化訓練。武器射擊距離不定、顯靶時間不定……比賽規則條件“沒有最難、只有更難”,接近武器裝備性能極限。各國參賽隊員無疑大都是訓練尖子,但一開始並不適應這片賽場,甚至有的直到正式比賽時還失誤頻出。這樣的賽事安排,消解了一部分訓練尖子原有的自滿,讓他們清醒認識到,原來積攢的訓練經驗在比賽時失靈了,到了戰場更不一定管用。但更多的參賽隊員在賽場上經過刻苦訓練、艱難探索,再次涅槃重生,找到了極限狀態下的駕駛、越障、射擊等方面技巧,收穫了真正的制勝秘訣。
從國際視野看實戰化訓練。“晴空”項目中,廠家反覆建議,導彈對高速運動目標使用自動跟蹤模式,手動模式來不及。實彈射擊時,很多參賽隊都按照廠家意見射擊,但白俄羅斯隊偏偏使用手動模式,竟成了“空中開花”次數最多的參賽隊。面對同樣的場地、同樣的課目,大部分情況下還是同樣的武器,各國參賽隊處置方式各異,而且各有優長,互相對比中顛覆了很多參賽隊員原有的實戰化認知。站得更高視野更廣,不僅耳目一新,也更能看清楚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問題。
從打贏需求看實戰化訓練。開賽前,各項目裁判委員會都召開會議,商量對比賽規則進行調整。這時,貼近實戰的規則修訂總是能第一時間獲得通過。聯想到軍事訓練的轉型實踐中,從訓練內容到考核標準,每一點改變都往往面臨不少爭議。大家反思説,以後遇到這樣的情況,堅持拿戰場這個尺規卡一卡,答案自己就會“冒”出來。中央軍委《關於構建新型軍事訓練體系的決定》要求,塑造戰訓深度耦合格局,推進戰訓一體運作。我們籌劃組織訓練時就應多想一想,這樣的訓練符合戰場要求嗎?今天的訓練距離明天的戰場有多遠?對戰場取勝作用大的就勤練苦練,虛的假的、過時了的就堅決摒棄,最大限度提升訓練對勝戰的貢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