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集團軍某旅遠端機動途中,邀請輪渡乘務員講述紅色故事——
沂蒙山水訴説軍民情深
■陸棟鈺 張榮利
“人人那個都説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近日,第72集團軍某旅炮兵營在遠端機動途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與以往官兵登臺授課不同,這堂課的授課人是來自沂蒙老區的輪渡乘務員孫婧陽。她以一首悠揚的《沂蒙山小調》開場,將官兵的思緒拉回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
隨行的該旅領導介紹,旅前身部隊就誕生在沂蒙山區。此次任務開始前,他們與承運單位協商,邀請該單位來自沂蒙老區的乘務員,在機動途中為官兵講述當地的紅色故事。
“革命戰爭年代,我的家鄉有一群偉大的女性,她們不僅為子弟兵縫軍衣、做軍鞋、抬擔架、推小車,捨生忘死救治傷員,還送孩子上戰場、送丈夫去前線……”唱完《沂蒙山小調》,孫婧陽為官兵深情講述“沂蒙紅嫂”的紅色故事。
“1941年11月的一個晚上,日偽軍突然包圍八路軍山東縱隊司令部。突圍中,一名受傷的小戰士來到當地群眾明德英家中。因失血過多缺水休克,小戰士陷入昏迷。情急之下,明德英用自己的乳汁,將他搶救過來……”孫婧陽娓娓道來,官兵深受感動。
收留小戰士後,明德英一家不僅要與日偽軍鬥智鬥勇,還要想盡辦法解決物資匱乏的難題,生活更加艱難。儘管如此,明德英依然堅持每天給小戰士送水送飯,還將家中僅有的兩隻雞燉了,為他補充營養。
“明德英把八路軍戰士當成自己的孩子,寧可節衣縮食,也要支援部隊打鬼子!”四級軍士長張建感慨道。
“‘沂蒙紅嫂’在戰爭年代為擁軍支前作出了重要貢獻。”孫婧陽激動地説,抗日戰爭時期,幾位革命烈士的後代在王換于及家人照顧下健康成長,而王換于的4個孫子卻因營養不良、照顧不週先後夭折;解放戰爭時期,“沂蒙六姐妹”在半個月的時間裏,帶領村裏婦女將5000多斤糧食做成煎餅,送往前線部隊……
討論交流環節,炮兵營教導員石喜龍向戰友們講述了一件舊軍衣的故事。該旅前身部隊的史館裏收藏著一件留有彈孔的舊軍衣,那是抗日戰爭時期“沂蒙紅嫂”為官兵縫製的禦寒棉衣。幾十年過去,軍衣上細密的走線依然清晰可見。
“一件舊軍衣,濃濃魚水情。這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對子弟兵的厚愛,我們一定不能辜負人民群眾的期待。”一名戰士的發言,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鋼四連’為掩護群眾轉移,頑強抵禦敵人進攻,全連打到最後僅剩11人。”
“3年來,旅隊通過對口支援、産業幫扶等手段,幫助江西于都下坪村百餘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去年江西突發洪澇災害,我們從野外駐訓場直奔抗洪大堤,迅速投入抗洪搶險戰鬥。”
……
官兵們的發言,讓孫婧陽濕了眼眶,她激動地説:“軍民魚水一家親,人民軍隊為人民。人民要過上好日子,子弟兵永遠是最堅實的靠山!”
活動接近尾聲,該旅領導總結道:“無論駐地如何變更、部隊建制如何調整,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人民群眾需要時挺身而出。”
“雄偉的井岡山,八一軍旗紅,開天闢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教育活動在嘹亮的軍歌中結束。很快,官兵們將背起行囊,抵達下一個演訓場。
短評
因地制宜設課堂
■吳 卿
隨著實戰化訓練不斷走向深入,我軍各部隊野外駐訓時間大幅增加、頻率明顯加快,遠赴千里之外開展高強度訓練已成常態。在駐地不斷變換的情況下,如何抓好黨史學習教育,是擺在各級面前的一個現實問題。
黨帶領人民軍隊一路走來,在祖國大地留下一個又一個紅色印記,很多地方都發生過催人奮進、獨一無二的紅色故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各級可以因地制宜,結合任務實際利用好這些紅色資源,引導官兵在動散條件下隨時隨地受教育、受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打牢忠誠于黨、踐行使命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