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18日,為期兩天的二十國集團農業部長會議在義大利佛羅倫薩閉幕併發佈公報,重申承諾在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可持續性維度的框架內實現糧食安全。

二十國集團農業部長會公報提到,各國需要協調有效的措施,以應對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寄生蟲、動植物疾病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衝擊。各方同意,不採取任何可能導致國際糧食市場價格極度波動、從而威脅糧食安全的不合理限制措施。

會議公報在開篇表示,二十國集團成員致力於實現所有人的糧食安全和營養,並確保糧食系統可持續且有適應性,不讓任何人掉隊。

公報指出,過去數十年中,即使各種各樣的風險持續存在,全球農業和糧食系統在糧食生産上取得了顯著進展,並改善了糧食供應及獲取狀況。但聯合國大會通過《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至今已過去六年,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仍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新冠肺炎疫情則加劇了這一狀況。

二十國集團成員認識到,可持續和有適應性的糧食系統是糧食安全和營養的基礎,有助於飲食的健康均衡、消除貧困、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管理、生態系統的養護以及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公報還提出,成員國將促進兼顧生産性和可持續性、由科學和數據驅動的農業實踐和技術,因地制宜,保護自然資源,實現土地的可持續管理,停止和逆轉生物多樣性喪失,推動減緩及適應氣候變化。

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義大利的農業部長帕圖亞內利在會後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就“如何縮小不同國家在糧食安全方面的差距”,回答了總臺記者的現場提問。

帕圖亞內利表示,糧農組織能夠幫助各成員國更加有力地應對問題,第三方機構能夠激勵各國官方部門採取行動。他認為,除了召開年度會議,更為重要的是,每個國家都可以向其他國家提供糧食獲取相關的有益經驗,並讓糧食安全的國家與在這方面存在困難的國家進行合作。(總臺記者 鄧宗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