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空軍營長為何給陸軍連長“點讚”
■唐崇丁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姜博西
聽完南部戰區陸軍某部地空導彈連原連長馬曉飛的故事,南部戰區空軍地導某營營長劉祺偉忍不住感嘆:“真厲害!”
一名空軍營長為一位陸軍連長“點讚”,這樣的交集源於一場“跨域”事跡報告會:前不久,南部戰區舉辦備戰打仗先進事跡報告會,來自不同軍兵種的9名備戰打仗先進典型,通過視頻會議面向戰區部隊官兵作事跡報告,並將典型的先進事跡材料發佈在強軍網上組織學習討論。
“每個典型的事跡都是那樣的精彩。這是一場‘強強聯合’的事跡報告會,有知識的傳遞,更有思維的碰撞,還有情感的交融。”劉祺偉同營戰友、中士曾子嘉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以前他們接觸更多的是空軍地導部隊,如今看到陸軍地導部隊的戰友,頓生“惺惺相惜”之感。
而劉祺偉最大的感受,是渴望向陸軍的先進典型馬曉飛學習:“他帶隊創下某型武器系統實戰化訓練3個全軍之最,個人榮立二等功,連隊榮立集體二等功。”
雖屬不同軍種,武器類型各異,但劉祺偉深知“3個全軍之最”的難度:那是對兵器性能極限的探索,也是對人的能力潛力的極大發掘。
來自陸軍的馬曉飛,儼然成為劉祺偉和同營戰友們心目中的“星”。該營某連指導員周寶元直接把馬曉飛的事跡轉化為駐訓場上的一堂“微課”,將學典型的熱情轉化為練兵備戰的動力——
“無論是頂著暴雨連夜機動500多公里的一往無前,還是連續200多天吃在陣地上、睡在戰車邊值班備勤的執著堅守,背後都是鐵血擔當,都是對戰勝的渴望……陸軍的戰友能夠做得到,我們能不能做到?”
“能!能!”戰士們的應答聲響徹雲霄。
一場“聯合”報告會,觸動的不僅是心靈,更是對練兵備戰實踐的一種推動。那場報告會結束後,營長劉祺偉幾經問詢,通過內部連線,撥通了馬曉飛的電話。他們像老朋友一般,熱烈地聊起各自的組訓心得和戰術戰法探索經驗。
“雖然裝備型號不同,但組訓思路相通。”劉祺偉説,那通電話激起了不少思想火花。之後的組訓實踐中,他把這些“火花”融入戰術戰法研究,並在隨後開展的聯合演練中進行檢驗,取得了良好效果。
該營官兵也“有樣學樣”,紛紛利用參加聯合演練的機會主動向不同軍兵種的戰友們請教交流,將“他山之石”不斷化作殺敵制勝的“金點子”。
“學陸軍典型能有這樣的意外收穫,恰恰説明瞭我們雖然隸屬不同軍種,但只要朝著聯合的方向一起努力,制勝能力就能更快提升。”劉祺偉説,“希望這種跨越軍兵種的交流機會更多一些,為不同軍兵種的戰友們源源不斷注入聯合基因。”
上圖:南部戰區積極探索培塑聯合文化,使聯合作戰效益得到更為充分的釋放。 湛移星、邵龍飛攝
一場“跨域”報告會的聯合效應
——南部戰區舉辦備戰打仗先進事跡報告會的新聞調查與啟示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姜博西 記者 段江山 通訊員 胡樹春 羅盛軒
“未來聯合作戰,先從溝通了解開始”
“一場報告會有啥稀奇,還能有意外收穫?”報告會前,戰區陸軍某旅參謀劉海濤心中嘀咕。
劉海濤正在抓緊準備參加一場多兵種聯合演練,沒想到還是被科長楊賢拽到了會場。楊賢告訴他,報告會上可能有“意外收穫”。
“我旅列裝的某新型戰機,能夠攜帶多種國産航空彈藥,具有優越的對地、對海精確打擊性能……”報告會上,戰區空軍航空兵某旅旅長王淼一開口,便讓劉海濤覺得不虛此行。
王淼簡單介紹裝備性能後,向大家分享了一段驚險的“戰鬥”經歷。
“在某次演練中,我們一路突破攔截,克服電磁干擾,直抵攻擊區。我作為長機,30秒內完成搜索定位,首發命中;僚機在導調臨時更改目標、攻擊窗口僅剩4分鍾情況下,手動更改坐標,目視發現瞄準,精準無誤摧毀目標……”王淼的講述瞬間吸引了劉海濤的注意,不僅因為故事夠精彩,還因為這些故事裏蘊含著第一手的軍種知識。
聽得越多,劉海濤感覺收穫也就越多。他不禁感嘆:這場報告會傳遞了大量直觀而具體的軍兵種知識,這些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
從空軍到海軍、火箭軍,從有形戰場到無形戰線……來自不同軍兵種的典型事跡,讓劉海濤大開眼界:“沒想到未來戰場上一起並肩戰鬥的兄弟軍種,還有這麼多絕活兒!”
“未來聯合作戰,先從溝通了解開始。這場‘跨域’報告會為全戰區官兵了解不同軍兵種部隊開啟了一扇窗。”南部戰區某局領導認為,只有平時加強軍兵種之間溝通交流,才能使未來聯合作戰更加無縫銜接、更加高效。他們通過視頻會議系統,舉辦這場“跨域”報告會,就是希望不同軍兵種官兵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啟發,在彼此認同中自覺融合,在潛移默化中打造富有戰區特色的聯合文化。
“我帶領部隊飛遠海、登島礁,上高原、進戈壁,在極限環境、極限狀態下苦練精飛,先後突破10多個實戰難題,創新20多套戰法打法……”王淼的講述還在繼續。
千里之外,戰區海軍某旅參謀王琰皓也在同步收聽收看王淼的報告。“這必定經歷了鳳凰涅槃般的痛苦。”王淼在某次軍事賽場上“折戟”後,知恥而後勇的奮鬥歷程,令王琰皓感同身受。
前不久,王琰皓所在單位與陸航某旅聯合開展戰法研究,卻在幾次驗證中都失敗了。
“真讓人‘懷疑人生’!”想起這件事,王琰皓依然懊惱不已,但王淼的經歷為他們的戰法研究注入了一劑“強心劑”。聽完事跡報告,王琰皓重振勇氣:“創新之路沒有坦途,聯合戰法研究就應該越是艱險越向前。”
“聯合作戰,形聯更要心聯。‘聯心’有多緊密,聯合作戰的收益就有多大,勝算的把握也就會有多大。”南部戰區某部領導告訴記者,報告會既是軍兵種知識的交流,也是認知的拓展、情感的溝通,通過打破各軍兵種之間體制、編制、認知、情感等方面的壁壘,有助於戰區官兵在未來聯合作戰中從“形聯”真正走向“神聯”。
“不同的軍種,有著相同的精神底色”
“常年駐守在氣候惡劣的高山海島、人跡罕至的祖國邊陲,經常與寂寞為伍、荒涼為伴,不少人患上了胃病、風濕病……”對著錄影機的鏡頭,戰略支援部隊某部政委張曉文講述著官兵的工作生活狀況。
遠在千里之外的巨幅螢幕前,戰區陸軍某邊防旅上士戴源聽得眼眶濕潤。
“除了感動,更多的還是共鳴。”戴源告訴記者,常年駐守邊防一線,他對這些戰略支援部隊戰友們的工作生活經歷很有共鳴,但真正觸動他的,還是軍人共有的使命情懷。
“有時面臨生理和心理的極限考驗,大家也不問苦累,始終保持衝鋒姿態和戰鬥狀態,就是想用這種使命擔當,兌現捍衛國家主權和安全的莊嚴承諾。”張曉文的事跡報告還在繼續,“我們的戰士經常愛説這樣一句話:‘桐油罐裏裝桐油,紅上加紅’,意思是忠心耿耿、絕對可靠!”
這話説到了戴源的心坎裏:雖然我們身處不同軍種,守衛的卻是同樣的忠誠和信念。
通過視頻會議系統,這場“跨域”報告會把戰區轄區各軍兵種部隊聯結在一起,不僅産生了情感上的共鳴,也帶來精神上的相互激勵。
“戰爭不會等你準備好了再打,我們必須隨時能拉得出、打得贏!”聽著海軍某艦政委李建國鏗鏘有力的報告,火箭軍某旅一營營長李松平想起自己的一段組訓經歷。
前期,該營換裝某新式裝備不到2個月,李松平就帶領官兵熟練掌握了操作技能。然而,在討論下一步組訓方向時,該營黨委委員們發生了意見分歧:有的委員建議,既然已經超額提前達到新裝備訓練目標,就應該頂著風險繼續向實戰化練兵轉進;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固守安全底線、持續開展基礎訓練更為穩妥。
“新艦入列3個月,我們便駛向大洋練兵。一次,面對巨浪洶湧和極其凶險的複雜海況,艦艇搖擺逼近極限,有些官兵胃都吐空了、眼睛也漲紅了,但仍堅守戰位,圓滿完成任務……” 臺上,李建國平靜地講述著一段不平凡的經歷。
台下,李松平的心中卻掀起了一片巨浪:“不管是海軍還是火箭軍,不管在海疆還是邊疆,武藝精才是硬本事,打得贏才是硬道理!”
那一刻,李松平已下定決心:練兵起步就要跑出加速度。報告會結束,他就一一找黨委委員談心,在最短時間內統一了大家的思想,抓緊推進全營新裝備實戰化訓練。
“不同的軍種,有著相同的精神底色。”南部戰區某部領導介紹,來自不同軍兵種的典型代表,彰顯的是戰區官兵忠誠使命、為戰向戰的信念追求,折射的是黨員幹部立身為旗、勇當先鋒的時代風貌,他們正在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奏響強軍打贏的最強音。
即將出海遂行護航任務的戰區海軍某旅中士張宇,聽完駐香港部隊某旅指導員劉君的精彩報告後,腦海中印刻下那張畫面感人的照片——
這是2018年駐香港部隊舉辦軍營開放日當天拍攝的,照片中,身著禮服、軍姿筆挺的儀仗女兵張留霜在烈日下執勤,一位香港阿婆滿眼關愛地上前為其擦汗。
“照片一經報道,日點擊量超8000萬次。”這讓張宇想到葉門撤僑時,戰友郭燕那張火爆全世界的照片,“無論是什麼軍種,無論身處何地,我們時刻代表著解放軍威武文明的形象。”
張宇在即將開啟的出海工作手冊上一筆一畫地寫道:完成任務、樹好形象,為軍旗增光添彩。
“他探索走過的路,是我過河的橋和船”
“要把連隊練成‘硬骨頭’,自己首先要成為‘武教頭’!”夜深人靜,火箭軍某旅導彈發射連連長劉傑翻閱著筆記,耳際仿佛還回蕩著白天事跡報告會上鏗鏘有力的話語。
如何才能帶出過得硬的連隊?這是劉傑上任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聽了南部戰區陸軍某部地空導彈連原連長馬曉飛的先進事跡報告,他似乎找到了答案。
“白天鑽戰車練實操,40℃高溫,一練就是一整天。晚上啃教材學原理,把某武器系統3大專業17個崗位訓了個遍,達到崗崗能操作、個個都熟練……”細細品味馬曉飛的“蛻變”歷程,劉傑心中頓時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參照馬曉飛的成長秘訣,劉傑經過認真醞釀,為自己擬制了一套“三步走”學習強能計劃。
“他探索走過的路,是我過河的橋和船!”劉傑告訴記者,打鐵還需自身硬,擔負帶兵打仗職責,就要像馬曉飛那樣,先把自己鍛造成為一名過硬的連長,才能帶出一個過硬的連隊。
“先進典型的事跡很實在、很鮮活,照著就能學。”南部戰區某部領導告訴記者,樹典型的目的是為了學典型,讓來自不同軍兵種、不同戰鬥崗位的先進典型,講述他們投身強軍實踐的經驗做法和心路歷程,就是為了引導廣大官兵對標先進、學習先進、追趕先進,催生強軍勝戰動力。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南部戰區某部高級工程師喬莎莎,先後取得聯合作戰重大攻關成果30余項,多項填補我軍相關領域空白,被譽為新時代“花木蘭”。當她在臺上講述自己的奮鬥故事,台下戰區某部幹部王凱感覺找到了學習的榜樣。
對於正處在思想徘徊期的王凱來説,觸動他的並非喬莎莎取得的這些成績,而是喬莎莎堅定不移、向戰而行的抉擇。
2016年,戰區剛成立時,喬莎莎有多個選擇:繼續留在相對清閒舒適的崗位,轉業進入廣州公務員隊伍……
“我就想當一名從事作戰的軍人!”幾乎沒有多想,喬莎莎選擇了最難最苦的那條路——來到戰區,向我軍聯合作戰的“高地”發起衝鋒。
“如果前面有多條路可以選,我選那條更難走的路。”那天,聽完喬莎莎的事跡報告,王凱在日記本上若有所悟地寫下了這樣一行字。原先“向後轉”想法還佔上風的他,有了新的決定。
“誰的青春沒有過迷茫,但慶倖的是,我在迷茫的路口找到了前行的方向。”如今,王凱全身心投入到謀戰務戰中,並躋身某部戰法創新團隊核心骨幹行列。
這場“跨域”事跡報告會中的一個個先進典型,就像改革強軍路上的一座座燈塔,為向著強軍勝戰征途揚帆奮進的官兵指點迷津、傳經送寶——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戰區總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黃文傑剛走出報告會現場,就有人找他交流出征武漢抗疫戰場的心得體會。
火箭軍某基地參謀部某處處長李毅始終把自己當作一名打仗號手,時刻保持狀態“滿格”,他抓建備戰的經驗做法,在其他軍種機關引起熱烈反響,被參謀人員學習效倣……
這場報告會的衝擊波還在戰區各軍兵種部隊激蕩,一場培塑戰區聯合文化的嶄新實踐已經拉開大幕……
厚植聯合製勝的文化底蘊
■梁啟英
未來戰場,聯合製勝。在國防和軍隊改革中,戰區的建立以及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的組建,標誌著我軍聯合作戰體系構建邁出突破性、歷史性一步,實現聯合製勝目標有了堅實的體制編制基礎。
戰區因打仗而存在,為打贏而拼搏。聚力探索戰區體制下聯合製勝之道,是戰區聯合指揮機構的職責所在、使命所繫。聯合文化作為聯合作戰的重要支撐,需要在“形聯”基礎上,加速培塑聯合文化推動“神聯”,才能鍛造出“形神兼備”的聯合指揮和聯合作戰能力,進而真正實現聯合製勝目標。可以説,培塑戰區聯合文化是打贏未來戰爭的使命倒逼,是戰區轉型重塑的現實考量,是履行主戰職能的內在要求。
戰區擔負著應對本戰略方向安全威脅、維護和平、遏制戰爭、打贏戰爭的使命,既要重視聯合作戰的方案完善、作戰力量部署、武器裝備體系建設等“硬實力”建設,同樣不能忽視聯合文化“軟實力”的培塑。把培塑戰區聯合文化作為精神紐帶,用聯合文化熔鑄共同價值追求、編織共同精神紐帶、催生共同使命擔當,推動聯合意識融入血脈、聯合思維養成常態、聯合規範形成自覺,才能為戰區建設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所謂文化,‘文’是精神,是思想,是智慧;‘化’是引導,是啟發,是滲透。”戰區為戰而生、向戰而行,聯合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具有特殊的“戰”的內涵。總的來説,培塑戰區聯合價值理念,必須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強軍思想,牢牢把握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突出聯合為綱、聯合製勝核心要義,立起戰區官兵共同遵循的思維模式和行動準則。
聯合文化不是與生俱來的,其建設培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是一項長期任務、系統工程,需要把培塑聯合文化作為戰區戰略工程、基礎工程緊抓不放,漸進培育、久久為功。需要深刻把握聯合文化培育的政治性、戰鬥性、創新性、實踐性特點要求,強化聯合思維理念,堅持教育引導、實踐錘鍊、環境熏陶、典型引路,增強“聯”的意識;強化聯合知識技能學習訓練,堅持聯建聯備、聯學聯研、聯訓聯演,擢升“聯”的素質;強化聯合行為規範,堅持法規約束、日常養成、任務錘鍊,規範“聯”的行為。
在強軍文化的戰略引領下,打造富有戰區特色、支撐打贏制勝的戰區聯合文化,正在成為共識,在戰區部隊蔚然成風。假以時日,基於打贏資訊化戰爭所具備的聯合知識體系、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規範必將脫胎換骨,實現由“要我聯合”向“我要聯合”的轉變跨越,進而集聚起巨大的軍事戰略優勢,以及強大的聯戰能戰勝勢。